糖尿病实验室检查一、血液检查1、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5.0~7.8mmol/L。
血糖测定在糖尿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控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
血样标本不同,测定方法不同,血糖的正常值也不同,应注意鉴别。
1)血标本采集血标本来源分静脉血、动脉血和毛细血管,又可分为空腹及餐后(葡萄糖负荷后)血。
无论空腹血和餐后血,在我国血糖测定主要以静脉血为主,毛细血管末梢血为辅,而动脉血应用较少。
耳血、趾血或手指血是微血管血,接近于动脉血,清晨空腹的微血管全血血糖数值基本上与静脉血的血糖相符,口服葡萄糖2小时后的微血管全血血糖比静脉全血血糖值高1.03mmol/L甚至更高,因此尽可能采用静脉血。
静脉血又分为全血、血浆及血清,血浆和血清血糖比全血血糖能更好地反映细胞外液的葡萄糖含量,因为全血含有红细胞,红细胞内含水比血浆少,而葡萄糖是溶于水的,全血内红细胞的葡萄糖被利用,因此全血血糖比血浆血糖值低15%左右,现多采用血浆测定血糖,不少医院采用静脉血清,其测定值与血浆相当。
毛细血管末梢血测定值一般不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但可用于人群糖尿病普查,筛选及患者自我监测,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在我国已经开始推广应用,这种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快速,较为准确,缺点是试纸条价格贵、保存期短,一般毛细血管血糖值比静脉血浆血糖值低。
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测定血糖,若不能及时测定应分离血浆(或血清)冷冻保存。
一般室温下血标本中的血糖以每小时0.4mmol/L的速度氧化降解,于4℃时每小时降解0.11mmol/L,在夏季气温很高时血糖降解更快,医生和患者在分析血糖结果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2)血糖测定方法从测定原理上讲血糖测定有两类化学反应法,包括3种方法:①葡萄糖氧化酶法:利用葡萄糖与葡萄糖氧化酶之间的化学反应来测定葡萄糖浓度,该方法测定的糖为葡萄糖,不与其它糖发生反应,因此准确、可靠,目前国内已较广泛推广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发明的血糖仪,其应用原理也是葡萄糖氧化酶法。
②硫酸铜或高铁氰化物还原法:即传统的福一呈法,葡萄糖的醛基使硫酸铜值中的铜被还原为氧化铜,形成不同的颜色和沉淀,可间接反映血糖的浓度。
此法因受其它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已被淘汰。
③邻甲苯胺法:也属铜还原法,此法利用氢氧化钡和硫酸锌使血浆蛋白沉淀,同时使血糖中绝大多数非糖物质及抗凝剂中的氰化物沉淀下来,结果较准确。
此法毒性较大,现已很少应用。
3)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1)空腹血糖①葡萄糖氧化酶法:正常人空腹全血血糖正常值为3.6-5.3mmol/L,血浆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
②邻甲苯胺法:空腹全血血糖为3.3-5.6mmol/L,血浆血糖正常值为3.9-6.4mmol/L。
(2)餐后血糖正常值为:葡萄糖氧化酶法为<7.2mmol/L,邻甲苯胺法为<7.8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从进食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
如检查目的为确定有无糖耐量异常,应给予标准餐负荷,进食100克馒头或米饭;如目的为观察糖尿病治疗效果,了解糖尿病控制程度,检查日应按平时进食和治疗用药,不要改变原有治疗方法。
(3)3AM血糖夜间3点血糖常规作3AM血糖。
对1型糖尿病来说,3AM血糖不应<70mg/dL,若低于该值,表示夜间可能出现过低血糖。
2、糖耐量试验糖耐量试验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的诊断试验,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负荷后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正常人每餐的饭量多少不等,但饭后最高血糖总是稳定在10.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则恢复到7.8mmol/L以下。
人体全天血糖含量虽随进食、活动等情况时有波动,但一般血糖水平较为恒定,血糖变化总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随着机体的生理需要而自动调节的结果。
由此说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对葡萄糖有着很强的耐受能力,称之为人体正常糖耐量。
临床采用空腹或静脉的方法,给一定量的葡萄糖以助检查病人的胰岛功能,称其谓葡萄糖耐量试验(GTT)。
GTT是糖尿病的诊断性检查方法,当空腹血糖浓度达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而又怀疑有糖尿病时可进行这一试验,常用方法有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V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馒头试验。
当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细胞对葡萄糖处理的能力已显示出不如正常人那样迅速有效,血中葡萄糖含量升高,表现为餐后2小时血糖增高,糖耐量曲线异常,这种状态谓之糖耐量减低。
目前国内多采用OGTT和馒头试验,二者的判断标准相同,一般常用OGTT,OGTT对诊断糖尿病有一定价值,它与肠道中的吸收、体内组织的利用及肾脏处理能力都有一定关系。
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人空腹血糖≤6.9毫摩/升,服糖后1小时血糖可达最高点,一般不超过11.1毫摩/升,2小时后恢复至正常,即低于7.8毫摩/升,3小时后应为3.6—6.1毫摩/升。
如2小时后血糖超过正常标准,即为糖耐量减低。
既往有服100克或50克葡萄糖的方法,但因100克葡萄糖易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50克葡萄糖负荷量不足,第2小时血糖偏低,故目前我国已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非妊娠成人服75克葡萄糖的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成人采用75克葡萄糖(儿童按1.75克/公斤体重,总量不超过75克),抽完空腹血糖后,把75克葡萄糖与250-350ml水相混合,5分钟内饮完,于饮糖水后0.5、1、2、3小时分别取静脉血测血糖,一般每次采血同时收集尿查尿糖。
儿童年龄很小时可用耳血或指血(全血),空腹耳血或指血血糖值与静脉全血血糖值相符。
糖耐量减低反映人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某一个或数个环节有障碍,多数提示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但并非肯定是糖尿病,因该症状也可见于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糖代谢异常,如急慢性肝病、感染、甲亢、胰腺肿瘤、席汉病、阿狄森病、慢性肾脏疾病等,故不可轻易下“糖耐量减低就是糖尿病”的结论,但糖耐量异常者要比正常者更易发生糖尿病。
①馒头餐试验100克面粉(含碳水化合物75-78克,蛋白质7-10克,脂肪1-2克)制作的馒头,相当于75克葡萄糖。
从吃第一口馒头起计时,1和2小时后准时采血测血糖,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不习惯吃馒头者可吃米饭,大米重量与面粉相等,也为100克。
②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要求标准化,即试验前三天至少每天进食150克碳水化合物。
试验前过夜空腹10-16小时,上午6-8点作试验。
75克纯葡萄糖粉溶于300ml左右温水中,5分钟内喝完,从吃第一口糖水计时,空腹和服糖后1和2小时准时采血,其中2小时血糖采血时点要求前后误差不超过3分钟。
血糖标本预先要加氟化钠和草酸钾,以防在放置过程中血糖明显下降。
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已糖激酶法测定。
③100克葡萄糖耐量试验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出现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在餐后3-5小时,这时可作100克葡萄糖耐量试验,抽血时点为空腹、1、2、3、4、5小时。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也作100克糖耐量试验。
采血时点为0、1、2、3小时。
若0时血糖>95mg/dL ,lh >180mg/dL,2h >155mg/dL ,3h >140mg/dL ,其中有二个点超过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正常人(15-50岁)空腹血糖3.9-6.1mmol/L ,血糖高峰浓度出现于0.5-1小时,一般应小于9.4mmol/L ,也有人主张小于10mmol/L ,2小时恢复正常范围或小于7.2mmol/L ,3小时降至正常。
每次尿糖定性均为阴性。
④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 只适用于胃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术后及吸收不良综合征者。
静脉注射50%葡萄糖,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5g 计算,2-3min 注完。
以开始注射至注射完毕之间的任何时间为零点,以后每5(或10)min 取静脉血测血糖一次,共60min 。
将每点血糖值绘在半对数纸上,横坐标为时间,找出从某一个血糖数值下降到其半数的时间以T 1/2表示,按公式计算出K 值:K=(0.693/T 1/2)×100,K 代表每分钟血糖下降的百分数,如K 值为1,表示每分钟血糖浓度下降1%。
正常人K=1.2,糖尿病病人K7.8mmol/L 时,随空腹血糖的升高胰岛素晚相分泌逐渐下降;当空腹血糖达10-11mmol/L 时,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主要作为对过去2-3月内平均血糖控制水平的一种监测手段,HbAic 为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查糖化血红蛋白主要是测定HbAic ,目前国际公认的血糖控制水平是否达标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0-6.5%;因检测方法和技术条件不同,各实验室应建立各自正常参考值。
测定方法在国内主要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微注法)和亲和层析法,外周血糖化血红蛋白(HbAic )含量正常值为血红蛋白总量的5%-7%;采用亲和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正常值为4%~6%。
糖化血红蛋白(GHb )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形成两周后不易分开。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正常生理条件下,非酶促糖化反应产物的生成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由于蛋白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糖化水平主要决定于葡萄糖浓度,也与蛋白质与葡萄糖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
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
一般认为<6.2%为控制良好,6.2-8.0%为一般,>8%为控制不良4、胰岛素测定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参与人体内糖的代谢,胰岛素在血循环中降解快,半衰期为4-5分钟。
糖尿病发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测定胰岛素的浓度可以了解病情及β细胞的生理功能。
目前主要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误差小的特点,正常值为:5-24mµ/L,1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往往在4mµ/L 以下,有时接近零或测不出;2型糖尿病病人常稍低于正常,但肥胖患者可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在临床上应用血浆胰岛素进行诊断者不多。
5、C 肽测定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时首先合成一种胰岛素前体物质,称为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在酶的作用下裂解为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和同样一个分子的连接肽,简称C 肽。
C肽没有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而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和C肽呈等分子关系,二者是平行分泌的,即分泌几个胰岛素分子,同时必然分泌几个C肽分子,所以通过糖尿病病人血中C肽的多少可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也可反映糖尿病病情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