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昆虫形态学的定义 昆虫形态学是研究昆 虫的结构、功能、起源及 虫的结构、功能、 进化的科学。 进化的科学。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二、学习昆虫形态学的意义
正确识别昆虫种类 正确理解昆虫生物学、生态学和生 正确理解昆虫生物学、 理学特征 阐明同源关系,追溯系统发生 阐明同源关系,
内骨骼不仅可以增强昆虫体壁的承受 能力,而且还可扩大肌肉的着生面积。 能力,而且还可扩大肌肉的着生面积。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缝 沟
蜕裂线
距 内陷
内脊突
内脊
刺
内刺突
昆虫体壁上的沟和缝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二、体形、体型和体向
体形
– 外形千姿百态: – 大多数昆虫的体躯圆筒形 – 少数种类纵扁或侧扁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纵或长,横或宽: 纵或长,横或宽:昆 虫的体部和附器, 虫的体部和附器,凡与体 躯纵轴平行的称纵或长, 躯纵轴平行的称纵或长, 与体躯纵轴垂直的称横或 宽。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昆虫的体色
色素色(化学色) 结构色(物理色) 结合色(混合色)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第二节 昆 虫 体 躯的分节方式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一、初生分节primary segmentation 初生分节列环形的凹褶, 虫,体壁上具有一系列环形的凹褶, 称为节间褶 节间褶, 称为节间褶,两节间褶之间为一个 体节,身体的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 体节,身体的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 借以扭曲或伸缩身体。 借以扭曲或伸缩身体。这种分节方 式称为初生分节,所形成的节称初 式称为初生分节,所形成的节称初 生节。 生节。
腹 向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中向和侧向(内 ④ 中向和侧向 内 向与外向): 向与外向 : 向着体躯中轴的 方向为中向 , 背 离体躯中轴的方 向为侧向。 向为侧向。
中向
侧向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基向与端向: ⑤基向与端向: 向着附肢着生 处的为基向, 处的为基向 , 向着游离处的 为端向。 为端向。
是昆虫成虫期的分节方式, 是昆虫成虫期的分节方式, 体壁骨化为一系列骨板 骨板, 体壁骨化为一系列骨板,骨板的前端包含了初 生分节的节间褶, 生分节的节间褶,后端留有一条未经骨化的膜 质部分, 节间膜(intersegmental 质部分,称节间膜 membrane) 两节间膜之间骨板为体节 体节, 两节间膜之间骨板为体节,纵肌着生在每节由 节间褶骨化所形成的内脊 内脊上 节间褶骨化所形成的内脊上,纵肌的收缩使节 与节间在节间膜处相互套叠。 与节间在节间膜处相互套叠。 这种分节方式称为次生分节,所形成的节称次 这种分节方式称为次生分节,所形成的节称次 生节。 生节。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外边ectal和内边intal: 外边ectal和内边intal:靠近 ectal和内边intal 身体纵轴的一边为内边, 身体纵轴的一边为内边,远离身体 纵轴的一边为外边。 纵轴的一边为外边。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前缘和后缘: 前缘和后缘:昆虫的身体 各部分或附器与身体垂直的部 离头较近的一方称前缘, 分,离头较近的一方称前缘, 离头较远的一方称后缘。 离头较远的一方称后缘。
由背板分割成的小骨片称背片。 由背板分割成的小骨片称背片。 背片 由腹板分割成的小骨片称腹片 腹片。 由腹板分割成的小骨片称腹片。 由侧板分割成的小骨片称侧片 侧片。 由侧板分割成的小骨片称侧片。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内骨骼
– 骨板的褶陷往往使骨板的外表留有一狭条凹 称为沟,里面的脊状陷入(突起 突起), 槽,称为沟,里面的脊状陷入 突起 ,称为内 骨骼。按其发达程度又右分成: 骨骼。按其发达程度又右分成:
背面:位于肢基上面的部分; 背面:位于肢基上面的部分; 肢基上面的部分 腹面:位于肢基下面的部分; 腹面:位于肢基下面的部分; 侧面:两侧附肢基部着生的位 侧面: 置,2个。 个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昆虫体躯示背、 昆虫体躯示背、腹、侧面 a-a’背侧线;b-b’腹侧线 背侧线; 背侧线 腹侧线
大部分昆虫体长在5~15mm之间,翅 之间, 大部分昆虫体长在 之间 展在15~45之间。 之间。 展在 之间
2mm以下 2~3mm 3~14mm 39~15mm 99~40mm >100mm >200
微小 很小 小 中等 大型 巨大 极大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昆虫的体向
头向 尾向
180~200 mm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最小的昆虫是寄生性的膜 翅目昆虫,成虫体长在 翅目昆虫,成虫体长在0.2mm 以下,比最大的原生动物还小。 以下,比最大的原生动物还小。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①内脊ridge:简单的脊状突起; 内脊 :简单的脊状突起; 内突apodeme:扩展成板状、臂状、叉状等较 ②内突 :扩展成板状、臂状、 深的内脊; 深的内脊;
–内骨骼 内骨骼endoskeleton是内脊和内突的总称。 是内脊和内突的总称。 内骨骼 是内脊和内突的总称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亚历山大凤蝶Ornithoptera 亚历山大凤蝶 alexandrae翅展可达 翅展可达300mm 翅展可达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二叠纪的巨脉蜻蜓Meganeura 二叠纪的巨脉蜻蜓 monyi(已灭绝 翅展达 已灭绝)翅展达 已灭绝 翅展达710mm。 。
– 由于昆虫各体节及其 相应的附肢行使不同 的功能,同时肌肉也 的功能, 相应地发展, 相应地发展,使昆虫 的各体节按照取食和 感觉中心、行动中心、 感觉中心、行动中心、 繁殖和新陈代谢中心 三个中心分别集合而 形成头、胸部、 形成头、胸部、腹部 三个体段。 三个体段。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沟与缝
–骨板常在某些部位向下凹陷,而 骨板常在某些部位向下凹陷, 骨板常在某些部位向下凹陷 在昆虫体表留下狭窄的槽, 在昆虫体表留下狭窄的槽,称为 沟。 –缝是两块骨片拼接在一起而留下 缝是两块骨片拼接在一起而留下 的分界线。 的分界线。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骨片
–背板、腹板或侧板通常为膜质部 背板、 背板 分或沟、缝分割成若干小片, 分或沟、缝分割成若干小片,称 骨片。 为骨片。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最长的杆樇体长可达 330mm
一种竹节虫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产于我国南部的乌桕大蚕蛾 Attacus atlas翅展可达 翅展可达300mm 翅展可达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Argema mittrei, one of the biggest moth of the world.
①头向与尾向(前向与后向):
向着头部的方向称为前向, 向着尾部或腹部末端的方向称为后向。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②左向与右向:向着体躯纵轴左侧的 左向与右向: 为左向,右侧的为右向。 为左向,右侧的为右向。
左向
右向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背 向
③背向与腹向: 向着体躯背面 的为背向,向 着腹面的为腹 向。
内骨骼根据所在的部位和形状, 内骨骼根据所在的部位和形状,给以不同的 名称。 名称。
在头部的内突,称为幕骨 在头部的内突,称为幕骨(tentorium) 胸部背面的内突,称为悬骨(phragma) 胸部背面的内突,称为悬骨 腹面的内突,称为腹内突或叉突(furca)、刺 腹面的内突,称为腹内突或叉突 、 突(spina) 侧板上的内突,称为侧内突(pleural 侧板上的内突,称为侧内突 apophysis)
体 长
2、翅(翼)展:昆虫的翅按一定要求展开 、 翼展 两前翅翅顶之间的直线距离。 后,两前翅翅顶之间的直线距离。
翅展
二尾凤蝶 Bhutanitis mansfiedi (Riley)的翼展 的翼展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最大的强喙夜蛾Thysania 最大的强喙夜蛾 agrippina(产于中、南美洲 翅 产于中、 产于中 南美洲)翅 展可达320mm 展可达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章
昆虫体躯的构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昆虫的体节和构造 第二节 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 第三节 昆虫的附肢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第一节 昆虫体节和构造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一、昆虫的体节
1、体节
–体节(somite, segment):昆虫的体躯是 体节( 体节 : 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的,称为体节。昆虫 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的,称为体节 昆虫 一般由18 20个体节组成 18- 个体节组成。 一般由18-20个体节组成。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节间膜
次生节 背板
次生分节
纵肌
腹板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基向
端向
第二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构造
昆虫身体的某一结构,常常位于上述6 昆虫身体的某一结构,常常位于上述6个 方向中的2个或3个方向上,例如触角, 方向中的2个或3个方向上,例如触角,可能 既是头向又是侧向,背向, 既是头向又是侧向,背向,因而可记为头背 侧向,余类推。 侧向,余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