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亚市天涯区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

三亚市天涯区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

三亚市天涯区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9七下·龙岗期末) 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 .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贵品质。

C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 .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这个句子中的最”是介词;“红旗飘扬”“雄伟壮丽”都是主谓短语。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2. (1分)给下面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歼灭 ________ 要塞________ 锐不可dāng ________中外jiā________宾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3. (1分) (2019七下·广东期中) 根据课文或要求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A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骆城。

B . 夜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 . 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D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E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F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根据课本,在横线上填入名句。

(六题只选四题作答)①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②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③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④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

(韩愈《晚春》⑤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⑥潮平两岸阔,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所学过的古诗名句。

①古诗中有许多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木兰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2题;共15分)4. (10分)名著阅读。

(1)《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名叫圣地亚哥,但小说以“圣地亚哥”称呼他仅4处,以“老人”称呼他却有214处。

结合人物形象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从下列题目中选一个作答。

①《童年》是外国长篇小说,《傅雷家书》是多篇书信汇编,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分别采用哪些方法阅读?②请以《朝花夕拾》和《名人传》为例,探究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不同特点。

(可以从选材、人称、写作目的、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5. (5分) (2019九上·三门月考) 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1)根据原著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2)网络评价说“《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请任选两个英雄,结合相关情节来印证上述评价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6. (20分) (2017九上·崇明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①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

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③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

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

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

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④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⑤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⑥但这真不像她。

⑦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

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

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⑧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

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⑨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

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

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⑩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

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⑪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⑫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⑬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

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⑭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

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⑮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第③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________。

(2)如果将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3)下列对文中⑩、⑫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 两句中省略号与⑬段中的作用一致,都是省略所说内容。

B . 两句中内容引出了第⑬段中“我”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

C . 两句中内容与第三段的“高冷范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 两句中内容琐碎纷杂,意在突出母亲说话已经喋喋不休。

(4)文中⑦、⑧、⑬段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的“________”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①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现在的母亲,________②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现在的“我”________(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B . 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C . 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D . 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7. (13分) (2018七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蚕豆毕飞宇①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

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

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

唯一的缺点是太硬。

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

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②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③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没时间给我做饭,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

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

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

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奶奶她不是我的亲奶奶。

④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

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

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

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

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

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

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

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

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

”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

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⑤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

她在犹豫,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

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

真的是家徒四壁。

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

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

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

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

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

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⑥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

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

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

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

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⑦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

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

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

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

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

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

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

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⑧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

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

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

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⑨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

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

”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

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⑩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

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⑪但是,是多是少,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要不就是从那些蚕豆结束——蚕豆就这样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节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1)请概括“我”和奶奶交往的几件事。

(2)第⑥段“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第⑦段“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请问我“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