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我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志报国民族精神;第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第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提倡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应该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发展。

然而,纵观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发展趋势,不禁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赶到担忧。

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变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自主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主体性得到大大激发,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主体精神不断高扬。

当代大学生也在公平竞争、自主平等、追求效率的市场中充分展现着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自主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随着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大大开阔了大学生们的眼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使得他们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

第二,多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生产方式的多元性以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上充斥和交织着纷繁复杂、多元杂糅的道德观念。

既有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如忠君爱国、孝悌贞洁、明礼诚信、厚德载物、尊师重教等;又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荣八耻”等;还有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如“自由、平等、博爱”、人本主义、人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道德等;还有在新时
期涌现出来的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如“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少论国家主义,多想自己前途”等。

这些道德观念不断向大学生逼近,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

第三,现代化。

当前我国正在加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所进行的现代化既包括生产力、物质方面的现代化,又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方面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思想领域和精神世界的现代化。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广泛开展和大力推进,必然会带来人们道德观念的现代化。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也将日趋现代化,他们将不断形成与现代化要求合拍的或被现代化所催生的新的道德观念,他们也将按照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第四,世俗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的道德观更趋于务实和实际,他们越来越注重对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追求,而集体利益和精神利益则被不断淡化。

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也越来越少地谈论“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理想,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和个人前途、事业以及未来的幸福生活。

这些反映在大学生的道德观上,就是他们道德观上理想和崇高的成分逐渐减少,而务实和世俗的因素逐渐增多。

他们的道德思考、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行为与个人的物质利益走得越来越近,道德选择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强。

这样的道德观趋势,往往使大学生遗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道德抛在脑后。

就以不久前上海世博的踩踏事件为例,那些疯狂的粉丝中,大部分都是当代大学生。

能够举办世博会,对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是一件引以为豪的盛事,本应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的强盛与灿烂文化。

然而,那些疯狂的粉丝完全丧失了作为中国人该有的传统美德,与保护他们的警察起了冲突,事后,甚至向他们的偶像表示深深的歉意,却不断埋怨那些辛苦的警察。

我认为,他们真正该道歉的对象是整个中华民族,他们在整个世界面前,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彻底丧失了。

自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与世俗化的道德观发展趋势,似乎让当代大学生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越来越远。

例如,现代社会中的“女体盛”、人体彩绘、裸泳等,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角度来看是伤风败俗、有辱风化的,而许多当代大学生则认为这是一种“美”,并不认为其中包含着不道德的因素。

在选择职业时,他们“到中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中,纯粹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服务中西部的人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人则是以此为跳板和平台,从而使己今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道德观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成长成才,又深远地影响到整
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风貌。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中冷漠性、功利性等特点的存在,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大学生出现各种道德问题。

大学生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和凸显,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会给社会的和谐安定带来严重的危害。

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观中社会性、理想性、积极性、易变性等特点的存在,又说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可塑性很强。

因此,当前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引领大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我们该如何在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第一: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

“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第二: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第三: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第四: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
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第五: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

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

——“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第六: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当代大学生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道德方面却一直缺失。

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