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 微课
商代金文中的文字
商的青铜器
商朝的一些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因鼎 上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铭文、钟鼎 文)。
著名的毛公鼎有 497个字,记事涉及 面很宽,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生活 .
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 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 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 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 末年产生的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 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 书的楷化。
代表人物:“二王”:王 羲之,王献之.
《兰亭序》是王羲 之于东晋永和九 年( 公元353年 ) 三月三日和一些 文人举行“修契” 宴会上,共二十 八行,三百二十 四字,章法、结 构、笔法都很完 美,因此,历代 书家都推《兰亭》 为“行书第一”.
时代 原始社会
商朝 周朝 秦朝 汉朝 三国两晋
甲骨文 金 文
出现或常用字体
刻画符号(原始文字) 甲骨文 、金文
金文
小 篆、隶书
草书、楷书、行书
草书、楷书、行书走向成熟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祝您学习进步,学业有成!
课程结束,再见! 2016 06 06
图为用章草书写 的汉木简。
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草 隶”,即潦草的隶书, 后来逐渐发展,形成 一种具有艺术价值 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 为“今草”,字的体势一
笔而成.
图为张芝写的草书。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 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 变化繁多的“狂草”
图为《张旭狂草图》
张旭的《古诗四帖》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 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 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 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 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 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 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 国流行到西汉末年。
中国汉字的演变
中 国 汉 字 演 变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 在龟甲或兽骨古 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 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 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 作“金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 自商代的早期,下至 秦灭六国,约1200多 年。
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楷书
始于东汉.在唐 朝开始盛行
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 的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可作楷模,故名.
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草书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 一种字体.
兴盛于汉朝
至汉代,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 字体:草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图为秦丞相李斯书 写的《峄山刻石》。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 盛行于汉代
定义: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 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更便于书写 。
产生背景: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以小篆为“官书”。不过,这 种官书比较复杂,特别是弧线较多,书写困难。据 说,秦始皇每天要过目四百余斤木简写成的文书, 造成严重的体力不支。 而当时,民间在书写账目,契约,药方,信件等, 为应急需,已采用了一种草率的字体,即隶书。秦 始皇没有反对,且奖励民间,由此而引为隶书的出 现。 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 比较正规的场合。 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时 使用的便捷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