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运动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一些必要的药物进行腰椎间盘突出,也可采用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疗法进行治疗,通过以下的文章让我们了解下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疗法。
向前弯腰的动作要严加控制,在提起或搬动重物时不可弯腰,而应下蹲,然后起立,保持腰部伸直,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疗法避免参加需要扭腰的劳动。
加强腰腿部肌肉锻炼,使其有足够肌力维持脊柱稳定。
工间操对预防职业性急、慢性损伤都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疗法应该坚持。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有必要要学会一套适用于自己腰椎间盘突出运动运动疗法,现推荐如下:1、反复搓腰: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疗法将双手分别放于同侧腰大肌处,由上向下,再自下而上反复搓10~15次,以双侧腰部发热为度。
2、飞燕式锻炼:俯卧于床,先后做双下肢伸直交替抬举、双下肢伸直同时抬举、上半身后伸抬起、身体两端同时抬离于床等动作,上述动作交替进行,每日两次、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疗法每次10~15分钟。
3、团身运动:仰卧于床,先后做屈髋、屈膝、仰卧起坐或仰卧起坐接双手抱膝贴胸等动作各十余次。
此运动可与飞燕式隔日交替进行。
4、倒行疗法:选择一条平坦、行人少、空气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地向后倒着行走。
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疗法每次约20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
5、悬挂疗法:双手抓住架在一定高度的单杠,高度要求能踮起脚,而使人悬挂即可。
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疗法每天悬挂10分钟左右。
做什么运动能预防与治疗腰椎盘突出?做大飞燕,小飞燕,拱桥式,锻炼腰背肌,腰腹肌。
注意事项1、运动前、工作前预先进行腰部的各种准备活动,使肌肉灵活起到保护作用。
2、抬东西时,采用正确姿势,即在下蹲姿势下,用腿的力量将重物抬起,以免造成腰部损伤。
3、经常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以减少腰肌损伤机会。
4、腰部已有损伤的人,需注意保暖,不受潮湿,免遭风、寒、湿的侵袭诱发损伤。
1.腰部前屈后伸运动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手叉腰,作好预备姿势。
然后做腰部充分前屈与后伸各四次,运动时要尽量使腰部肌肉放松。
2、腰部回旋运动姿势同前。
腰部作顺时针及道时针方向旋转各一次,然后由慢到快,由大到小,顺、逆交替回旋各八次。
3.“拱桥式”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与后头部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臀部抬高,如拱桥状,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与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
反复锻炼20~40次。
4、“飞燕式”俯卧床上,双臂放干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与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与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
反复锻炼20~40次。
以上方法于睡前与晨起各做一次。
腰椎间盘突出做过手术后可以做您说的那些锻炼,如果没手术,而且腿疼、麻,最好卧硬板床休息,以免症状加重。
还可以做的锻炼有: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也就就是拱桥式。
方法不在多少,一两种就足够,关键您要动作标准,坚持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骨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多发生于青壮年,临床上以腰痛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手术治疗因其难度大,费用高,不做首选治疗方法,临床上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手法按摩、骶管注射等。
牵引就是被西医唯一认同的一个保守疗法,但在临床上使用的有效率很低,其实就是适合牵引的人并不多。
按摩中的气功推拿、一指禅推拿、脊柱微调、美式推拿等等多种推拿方式可以缓解病痛。
只就是形成的病因不可能消除,所以随时都可能复发。
在非手术治疗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就是尽快康复的根本。
护理工作宜从两个方面有所区别:急性期的目标为减缓疼痛,减轻痛苦;缓解期应加强锻炼,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减少复发为目标。
(一)急性期的护理:急性期的病人因疼痛较剧烈,常需住院治疗。
1、在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2~3周,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
并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2、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治疗后,应注意各种治疗的注意事项:(1)腰椎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分钟再翻身活动。
(2)骶管注射后需平卧4小时,防止出现头痛头晕等并发症。
(3)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止痛药应遵医嘱,防止产生药物依赖。
(4)理疗频率宜适中,太低达不到治疗效果,太高会使疼痛加重。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防止受凉可给予腰部热敷与频谱仪照射。
4、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与水果,防止便秘。
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5、保持愉快的心情。
6,病人疼痛缓解后,即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保护功能。
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与三点式。
五点式的方法就是: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的三点式锻炼方法。
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
7、病人疼痛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每次活动时,腰部—定要使用腰部保护用具,并注意避免腰部突然受力。
还要掌握正确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滚向床的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撑自己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顺序回到床上。
急性期经过治疗疼痛缓解,病人即可按缓解期进行护理。
(二)缓解期指导及护理:1、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2、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
3、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
4、禁烟酒,忌食肥甘厚味,苦寒生冷食品,多食滋补肝肾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羊肉、大枣等,5、病人应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恢复慢,病人应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
从中医的角度椎间盘的病变系脊柱的病变,《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俞者,应也。
这就是说中央土病在脾,而其反应却在脊柱。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故脊之主者,亦为脾也。
这就说明了脊柱功能的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脾来决定的。
脊柱骨系的病变之所以与脾土关系密切,就是因为脊柱的病变虽多不一,如常见的脊椎错位、椎间盘突出等,但就是,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特点,就就是生理位置的偏离,如椎体生理位置的偏离,即为脊柱错位综合症,椎间盘髓核生理位置的偏离,则为椎间盘突出症。
位在中央则不病,偏离中央则病,此为脊柱疾病的共同特征。
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个偏离呢?这显然与“治中央”的这个机制失调有关,因此,不论现代医学从何种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无论就是何种因素导致上述这个“偏离”,在中医瞧来,都与脾相关,都与土相关,都与治中央的这个机制相关。
另外,《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什么就是束骨呢?束骨其实就就是对骨属系统的约束或束缚。
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其它错位性的脊柱病变的共同病机都应非脾胃莫属。
现代生活,人们以四肢体力活动为主的劳作形式日益减少,坐式的脑力劳作形式日益增加。
久坐伤肉(脾主肉),思虑伤脾,脾治中央的上述功能,以及宗筋束骨的功能,势必因劳作形式的改变而受到不良影响,上述疾病的发生率将有日益增加的趋势。
因此,从脾胃的角度结合中医正骨,中药培元固本进行治疗,亦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可多食山药、山渣、太子参、麦冬、白莲子、无花果、禽蛋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庭锻炼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急性期固然以卧床休息为主,肌肉、关节的锻炼也不能轻视呵。
正确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加速康复、延缓病程,还有利于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1、反复搓腰:将双手分别放于同侧腰大肌处,由上向下,再自下而上反复搓10-15次,以双侧腰部发热为度。
2、爬行训练:四肢呈爬行状,先后做弓腰、沉腰动作。
然后侧身左(右)手摸左(右)足,扬手转身等动作,最后将双手着地,作爬行动作,每天坚持30分钟。
3、飞燕式锻炼:俯卧于床,先后做双下肢交替抬举、双下肢同时抬举、上半身后伸抬起、身体两端同时抬离于床等动作,上述动作各十余次,每日坚持30分钟锻炼。
4、团身运动:仰卧于床,先后做屈髋、屈膝、仰卧起坐或仰卧起坐接双手抱膝贴胸等动作各十余次。
此运动可与飞燕式隔日交替进行。
5、退走锻炼:在走廊或空旷处倒退走,每次30分钟左右。
这种锻炼有利于改善腰背肌状态,恢复腰椎生理弓与腰部小关节滑动,可帮助解除小关节粘连。
6、挺腹疗法:每日做挺腹运动数十次,一方面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另一方面使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产生周边压力,突出物易于回纳,可使椎体关节回复解剖功能位,达到适应状态。
需要提醒的就是,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同,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两个方式锻炼。
在此过程中,注意安全,年长者应在家人陪护下进行为妥。
练功疗法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重点锻炼腰背肌的基础上,兼顾加强腰部与双下肢功能运动,调整腰椎两侧与下肢肌张力,而达到缓解症状的功效。
现将具体锻炼动作介绍如下:1)按摩腰眼预备姿势:坐位或立位均可,两手掌对搓发热后,紧按腰部。
动作:双手掌用力向下推摩到骶尾部,然后再向上推回到背部,重复12--24次。
2)风摆荷叶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手叉腰,拇指在前。
动作:1、腰部自左→前→右→后作回旋动作,重复12--24次;2、再改为腰部自右→前→左→后作回旋动作,两腿始终伸直,膝关节稍屈,上肢伸直,双手轻托腰部,回旋的圈子可逐渐增大,重复12--24次。
3)转腰推碑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臂下垂。
动作:1、向右转体,左手成立掌向正前方推出,右掌变拳抽回至腰际抱肘,眼瞧右后方;2、向左转体,右手变立掌向正前方推出,左掌变拳抽回至腰际抱肘,眼瞧左后方,重复12--24次。
推掌的动作要缓慢,手腕稍用力,臂部不要僵硬,转体时头颈与腰部同时转动,两腿不动,推掌与握掌抽回腰间的两臂速度应该一致。
4)掌插华山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臂下垂。
动作:1、右掌向右搂回腰际抱肘,左掌向正右方伸出(如用力插物状),身体向右转,成右弓步;2、左掌向左方平行搂回腰际抱肘,右掌向正左方伸出,身体向左转,成左弓步。
眼瞧插出之手掌,手向外插出的动作可稍快,重复12--24次。
5)双手攀足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手置于腹前,掌心向下。
动作:1、腰向前弯,手掌向下按地;2、还原,重复12--24次。
注意:两腿要伸直,膝关节勿屈曲,弯腰角度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6)白马分鬃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臂下垂,两手交叉,如左腰有病,左手交叉在前;右腰有病,右手交叉在前。
动作: 1、身体向前俯,眼瞧双手,两手交叉举至头顶上端,身体挺直;2、②两臂上举后向两侧分开,恢复预备姿势。
上举时如向上攀物状,尽量使筋骨伸展,向两侧分开时掌心向下成弧线,重复12--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