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历程.doc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历程.doc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历程涂湘波,陈有志,湖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1引言: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的辩证思考进入21世纪,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研究又逐渐昌盛起来。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从2000年到2007年底止,关于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研究的论文就高达60000多篇,比前20年发表的论文还要多50% !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研究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一时刻,回顾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与现状,重新梳理学术研究脉络,探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图书馆事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对于分析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究竟是理论联系实践”还是理论脱离实践”,具有现实的意义。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来分析:图书馆学应该和其它科学活动一样,都由基础研究(形成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形成应用理论)和开发研究(形成应用技术理论或开发理论)三个部分组成,从而形成上述三个不同层次,而每一个层次其目的和作用各不相同。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目的和历史任务,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结构关系以及在整个人类科学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科学思想和学科发展方向,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性质、职能、形态、历史、现状和未来及其发展规律等等。

其中纯基础研究内容包含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目的和历史任务等等,而定向基础研究包含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现状、未来及其发展规律等等。

图书馆学应用研究是在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致力于解决图书馆实际工作中提出的理论、技术方法问题,使理论服务于图书馆实践,指导实践。

应用图书馆学的内容即包括研究图书馆工作的环节、程序、方法和技术,也包括将图书馆学的原理同有关学科某些实用研究结合起来,形成解决实际与应用问题的新学科。

开发研究是指利用从研究或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为产生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产生或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开发研究是以试验为依据,应用在图书馆上,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研究、复合图书馆的建设研究等等。

从图书馆学研究的体系结构,我们不难看出,事实上,我国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基础理论对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实践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作用,成为图书馆事业建设须臾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面向实践,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向实践方向延伸,针对社会实践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理论研究工作,因此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比基础理论研究更为紧密,更为直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是联结一体、密不可分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中国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风雨相随。

2图书馆学理论融入实践、实践推动理论有研究者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80-1985年,这是新图书馆学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比比皆是,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第二个时期为1986年武汉首届中青会到1991年庐山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这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初期,理论开始走向实践进行验证;第三个时期为庐山会议到2000年常州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暨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这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环境的突变,使得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实践走出了平行线;第四个阶段为常州会议之后,这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真正融入实践、并且实践推动理论的繁荣期。

我们姑且循着这个思路,来探索这几个阶段中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1 1980-1985:理论呼唤实践20世纪西方图书馆学经历了几次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包括上世纪30年代的图书馆学科学化”变革、二战结束后的图书馆社会化趋势及对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科学认识、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图书馆现代化浪潮等等,而这些革命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发生在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家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

文革结束以后,新的图书馆学理论伴随着新的科学理论与学术思想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新图书馆学出现了,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新图书馆学启蒙。

解除思想的禁锢,在这一时期,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繁荣昌盛。

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上,出现了薛新力和于鸣镝的关系说”1981),张欣毅和刘迅的层次说”1982),郭星寿的系统说”1982),彭修义的知识说”(1981),周文骏的文献交流说”(1983),宓浩和黄纯元的知识交流说”(1984)。

在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上,出现了相关树”平面模式和立体多维模式,相关树”平面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星寿(1982)、钱亚新(1984)、朱立文(1984)的两块结构,周文骏(1983)、张树华(1984)的三块结构,吴慰慈(1985)的四块结构;立体多维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欣毅(1983)的三维式,项弋平(1984)的金字塔”式,黄宗忠(1985)的树”式结构,李惠珍(1984)、黄宗忠(1985)的立体、多维、网状式。

在图书馆方法论上,出现了二层次法、二分法、三层次法、三分法、四层次法和四分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文骏(1983)的四层次法和黄宗忠(1985)的四分法。

在图书馆属性上,主要有藏用性”(以黄宗忠为代表)、中介性”(以吴慰慈为代表)、交流性”(以宓浩为代表)。

在图书馆学科性质上,以李严(1985)等人为代表,认为它是应用科学;以桑健(1985)等代表,认为它是管理科学;而大多数人则认为它是社会科学。

这些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十年浩劫后图书馆学人的思想释放,更是图书馆学人对经验图书馆学的呐喊。

它们的诞生,确定了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基调,吹响了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号角,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问题:这些理论,如何检验、如何向实践方向延伸。

2.2 1986-1991:理论走向实践1986年夏的武汉的中青会和同年秋天的南宁文献资源布局会,孕育图书馆事业的更大发展和图书馆学的新的突破,促进图书馆学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

武大中青会”是图书馆学新启蒙”进程中的一次标志性会议。

在武大的会议首先提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风气。

会议上,当时《图书馆学通讯》上刚刚发表了张晓林的《应该转变图书馆研究的方向》,袁咏秋主编当时正组织一场关于图书馆研究方向”的讨论,她将张晓林等人请到会上,组织了一场图书馆研究方向”的会中会”激烈批判经验图书馆学。

另外,黄纯元的会议论文《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篇文章的主体中系统讨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问题,但在文章的结束部分,黄纯元由发展战略研究引申到图书馆学理论。

文章写道:作为基础理论研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莫衷一是,见仁见智,甚至陷于一种无结果的永不休止的探讨中。

更值得忧虑的是,许多研究者对现实问题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冷漠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非常微弱”这种现象,以前也有许多学者指出过,但黄纯元老师没有停留在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简单批评,而是由对于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将此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操作化层面。

会议结束后,《图书馆》杂志立即就这一主题征文,并举办理论研讨会。

高校图工委也结合高校文献资源建设,召开了发展战略研讨会。

可以说正是经过这次会议的普及,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才形成大潮的。

发展战略研究的兴起,使传统图书馆学的那种微观的、经验描述式的研究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对实践的研究,如文献资源研究、全国文献资源布局研究等,体现了这一时期图书馆学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价值取向转变南宁会议”是我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实践在文献资源布局理论指导下开始实施的新起点。

南宁会议直接促成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的开展。

在南宁会议”上,许多与会者提出,要合理布局我国的文献资源,首先应该对我国文献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只有摸清了家底,文献资源的布局才能够有的放矢。

1987年6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决定将全国社科文献资源调查”课题作为七五”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988年8月,刚刚成立不久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文献资源专业组又决定将这项课题纳入其领导,并将调查对象扩展为包括所有学科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

这次全国文献资源调查,调动了全国万余名图书情报工作者参加,历时四年,共调查了500多个有代表性的图书情报单位的研究级学科文献收藏2000 余个,建立起了全国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用户评议数据库” 整个调查工作,无论是参加调查的人数、涉及的地区和系统,调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调查方法的科学性、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都足以说明这是一次意义重大、构思恢宏、规模空前的文献资源调查,是一项同时具有基础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对我国文献资源布局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次会议的现实意义,从学术的层次来看,图书馆学人最初是从学”(理论)入手逐渐开始了对术”(实践)的关心,并开始了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价值观念的追求,纯基础研究不再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旋律,定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始成为图书馆学人关注的热点。

这一时期,定向基础研究的热点包括: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资源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图书馆学”等等,都是能够拨动图书馆人心弦的实用研究。

此外,面向资源、服务与管理的应用研究也如火如荼。

以图书馆管理为例,这一时期发表的管理应用研究论文达1300余篇,研究内容有:图书馆管理理论”,包括一般性理论、方法、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竞争战略及其他综合性论述;图书馆管理体制”包括图书馆领导体制、管理模式、图书馆法、图书馆政策及图书馆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论述;图书馆业务管理”包括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图书馆评估、图书馆统计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论述;图书馆行政管理”包括图书馆领导与决策、思想政治工作、岗位责任制、经费等方面的论述等等。

此期研究成果之所以数量多、内容丰富且质量较高,主要原因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末期为图书馆应用研究的高峰期,这就为此类成果形成准备了丰厚的材料。

2.3 1991-2000:理论与实践的冲突1991年以后的十年,两件大事对我国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是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二是自动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

这两件大事给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三组矛盾:一是市场经济热潮造成的人才流失严重与自动化、网络化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热潮引起的图书馆产业化”所带来的短期利益与人民文化生活需要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三是自动化、网络化高速发展与应用研究滞后之间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