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考研资料-通货膨胀的治理

金融学考研资料-通货膨胀的治理

金融学考研资料-通货膨胀的治理一份好的考研复习资料,会让你的复习力上加力。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金融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中公考研网首发2017考研信息,2017考研时间及各科目复习备考指导、复习经验,为2017考研学子提供一站式考研辅导服务。

通货膨胀的治理虽然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均衡,通常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大于流通中必要量。

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目标就是适当控制货币供给量,适度调节流通中货币需求。

一、治理政策(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1.紧缩性货币政策(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可运用的信贷资金总额,缩小派生存款,减少投资额,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这种手段简单易行,见效快,对控制货币供应量效果较好。

但明显缺乏弹性,对经济震动过大。

(2)提高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可以促使商业银行对企业提高贴现利率,导致企业利息负担加重,利润减少,从而抑制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以此减少投资,减少货币供应量。

同时,提高储蓄存款利率,鼓励居民增加储蓄,把更多的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减少直接需求,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提高利率是控制货币供应量比较有效的手段,但也有一定的负作用,主要表现是:会直接降低企业的投资,导致经济衰退;直接增加企业贷款成本,容易使企业提高商品价格,出现成本推动,加剧通货膨胀;高利率会诱使大量境外资金涌入,掌握甚至控制本国经济等等。

(3)加强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向商业银行、企业及其他社会公众出售手中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中央银行金融证券等,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并回笼至中央银行,减少商业银行及其他社会公众手中的现金或存款,达到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开支:削减财政支出,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和政府采购,限制公共事业投资等。

增加收入:提高税率,使可支配收减少,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降低需求。

发行公债:用发行公债代替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减少货币供应量。

(二)需求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就是指利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统筹运作,改变全社会的总收入与总支出,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实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1.控制消费支出。

控制消费支出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提高税率;通过货币政策,提高储蓄利率。

两种政策在时间、调整幅度上可以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关键作用是抑制社会总需求。

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它制约流动资金的需求,因为投资规模大,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也大,这将对银行信贷规模构成一种压力;(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会使财政支出膨胀;(3)固定投资规模中必然有一部分转化为消费基金,扩大对消费品的需求。

可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仅能约束投资需求本身,还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约束作用。

在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膨胀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总是把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重点措施之一。

3.控制政府支出。

影响政府支出的主要因素是办公经费、国防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

这些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方面。

控制总需求的重点是控制政府支出。

但是,由于政府支出的刚性,因而控制幅度是非常有限的。

(三)供给政策增加有效商品供给如果说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可以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话,那么增加有效供给则是稳定货币的根本措施。

因此,要想方设法扶持国民经济薄弱部门的生产和市场紧俏商品的生产。

但一提到扩大生产,往往涉及到增加投资。

在资金已经紧张和货币供应已经偏多的情况下,其出路主要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掘生产潜力,“降本挖潜”。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就是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国民经济薄弱部门和市场紧俏商品生产;同时从严控制对市场滞销商品的生产支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四)所得管理政策所得管理就是指对总供给方面进行管理,主要内容是:工资管理、物价管理、利润管理、消费基金管理。

很多国家政府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依靠紧缩需求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代价过高,紧缩财政与紧缩货币的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通货膨胀,但往往伴随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政策的负面效应太大。

1.工资管理。

主要是抑制工资上升,控制生产成本的提高,控制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工资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应为: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工资管理与控制的方法主要是:道德规劝,自愿为主;工会、企业与政府达成协议;政府强制,主要是冻结工资或制定工资管理措施。

2.物价管理。

主要是政府强制管理物价,或者规定物价上涨的范围与幅度,坚决杜绝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行为。

3.利润管理。

主要是对可获得暴利企业的利润额或利润率实行限制的管理政策与措施。

以此限制大企业或垄断行业(价格引导者)控制产品价格,操纵市场,加剧通货膨胀。

利润管理的主要方法是:管制利润率,政策规定各种产品的合理利润率,企业只能据此定价和销售;对高额利润加征税收,即不直接管制利润率,但对不合理利润或暴利采取高税收措施,如娱乐业。

4.社会消费基金管理。

管理好社会消费基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真正做到工资、奖金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挂钩,实现按劳动效率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防止消费基金增长超过生产增长的现象;(2)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企业收入分配严加管制;(3)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居民消费,增加储蓄,使居民购买力分流,减少对市场的冲击。

所得管理政策也有很大的负作用,对工资与物价的管制,软性措施不奏效,硬性措施则容易形成对立;对利润的管制,规定利润率技术难度大,不容易达到科学合理的程度,加税和收入管制则容易引起不满。

(五)货币制度改革通常这是在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后而采取的措施,其做法是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并制定一些保证新币稳定的措施。

其目的是消除原来货币流通混乱的局面,在新的货币制度基础上实现稳定的货币流通。

也有的是通过新旧币兑换,附带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但必须指出的是,币制改革本身不能保证消除通货膨胀,关键在于能否实施币制改革中的各项稳定措施,为消除通货膨胀提供条件。

(六).世界货币供应量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世界性问题,加之国际传播的原因,不再只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稳定在于“世界货币供应量”。

世界货币供应量是指全世界的货币供应量的总和。

据美国经济学家对十个主要工业国的货币供应量总和的研究发现,世界货币供应量增长加速,全球通货膨胀也加速;世界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削减,全球经济则相应衰退。

世界货币供应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具体管理政策,而是一种管理思想,至少在管理政策与思想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改变了传统的对单个国家具体问题的研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时代,这种管理思想很具前瞻性,特别是在经济日益自由化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局限在单个国家,难以奏效,一种货币波动过大,很快会引起货币与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这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显得无所适从。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二、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发生了四次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建国初期,主要是因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滞后和建国之初物资短缺而造成的物价上涨;第二次是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物价上涨;第三次是1988—1989年的物价上涨,导致了“抢购风”;第四次是1993—1996年的物价上涨。

在这四个时期以外,也一直存在通货膨胀,大多时间里都是隐蔽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商品供给奇缺,凭票供应、持币待购等。

前两次通货膨胀不是由总需求的扩张造成的,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产品或商品供给的极度缺乏造成的,不具备一般的意义。

故以分析后两种通货膨胀为主。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1.总需求扩张。

总需求的扩张又表现为财政支出扩张、中央银行贷款扩张、企业投资需求扩张和因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增大。

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

促进经济增长,就要有较高的投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使满足不了支出的需要,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手段来实现对经济的较高投入。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在过去是双重的,既要负责经济稳定,又要追求经济增长。

中央银行的贷款扩张来自于专业银行或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又来自于投资主体投资需求的扩张。

如此以来,银行系统与企业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扩张连锁。

当中央银行采取货币稳定政策时,企业生产或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影响,这就迫使中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也导致了货币增长过快。

在我国,企业投资需求扩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快,投资收益高;二是来自于我国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特点,即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是真正自负盈亏,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

在这种背景下,投资需求的上限就是主观的投资需求,因而这种投资需求是无穷大的。

再加上我国的专业银行或商业银行不是独立的自负盈亏的银行,银行不能根据效益和风险的原则来发放贷款,就造成了投资需求膨胀。

最后。

外汇储备的增加也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大。

企业投资需求的扩张又导致了固定资产的膨胀。

2成本增加推动价格上升。

这又分为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推动其他产品价格的上升、工资增加导致的价格上升和外汇汇率上升推动的进口成本增加。

当生产成本增加,而总需求不变时,生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金融学考研辅导资料产供给萎缩。

为了不使生产萎缩,中央银行自然要提供额外的基础货币,从而使得货币的供给增加,而这又会使总需求上升。

总需求上升,全社会商品的价格必然会因需求拉动而上升。

工资增加地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我国工资水平近年来有较大幅度增长,收入增加如果超过劳动生产率增加的幅度,在单位产品中的工资含量就会增加,这就会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产品的获利能力。

要使产品的获利能力不变,就只有提高产品价格。

从外汇的上升推动进口成本增加的情况看。

汇率上升,进口成本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结构性转换引发的价格上涨。

主要表现为因工资攀比而引发的价格上涨和因产业、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的物价上涨。

一是国内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存在,加上企业效益差异,引起工资攀比现象,而工资攀比致使各个企业员工工资有趋同的倾向,就促使产品成本中工资含量增加,最终引发物价上涨。

二是消费需求在某些方面是超前的,而供给不能及时跟上,这就会出现某些产品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而另一些产品供过于求而价格又不能迅速下降或下降的幅度很小,就会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这时,如果总需求不变,总供给就会受到影响,供不应求的产品生产也会受到制约,这就迫使中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总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