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番禺农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广州市番禺区教育信息中心唐佐寿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四年前,为了深入了解番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情况,我们对全区2003-2005年的实施的131个教育信息化项目进行了一次绩效调查评估。
从绩效评估的情况反映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对番禺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项目实施与应用情况是基本良好。
但是,在对项目信息汇总和网上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003—2005年,我区(含镇村)教育信息化总投入约1.88亿,其中用于教学资源、应息技术培训的经费还不到总经费的3%(如右图,应用部分主要包括区教育信息中心的部分经费、以及学校软件及资源建设部分费用);二是全区教师普遍反映适合本区教育实际,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市场上的很多教育资源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而区内学校之间的教育课件、素材等资源又无法实现全区的动态共享。
为了解决以上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的问题,我区自2005年开始实施“番禺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项目”,区财政投入200万元,发动了全区1万多名教师参加全区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项目,目标有两大方面:一是通过项目实施,逐步丰富具有我区特色的教育资源库,从而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发展;二是通过资源共建共享,逐步建立我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管理机制,形成全区的信息化应用教师万人团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进全区教学教研的网络化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展了《面向番禺农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已在中央电教馆立项),力求通过项目实施来推进课题研究,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项目实施的效果,从而深化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形成了具有番禺特色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操作思路与方法,具体如下:二、资源建设思路的探索与实践经过近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工作,在全区1万多名教师共同参与、实践与探索下,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实践操作,现已基本形成了我区教育资源建设的操作思路,即:“双驱动、四结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操作思路。
所谓“双驱动、四结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操作思路就是以“行政推动”与“科研课题项目拉动”为工作的双引擎,在教育资源建设的实施工作中着重把握好“四结合”的策略,即:购买资源与自建资源相结合,技术人员与教学(研)人员相结合,资源共建与资源共享相结合,学科资源与专题资源相结合,最后达到有效构建区域性教育资源库的思路。
(形象模型如下图)教育资源建设操作形象化模型(一)“双驱动”是教育资源建设的引擎1、通过行政推动,确保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的有序性区域性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如果只是靠开展一个活动来推动,或者是靠一些老师的兴趣来开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全区教育资源库建设时,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行政推动、多方联动”的方式来推进这一工作。
具体的操作是:一是区教育局成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实施小组。
其中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区教育局局长亲自担任组长,主管教育信息化的副局长任副组长,负责工作的发动、动员和决策;而工作实施小组则主要是由区教育局教研室、教育信息中心、各镇(街)教育指导中心以及学科中心组的同志组成,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并且在组织架构上形成“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如下图),使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由区教育局制定全区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工作方案与奖励方案。
从项目的启动、动员、实施到总结,都是按工作方案逐步推进,而且还分阶段召开会议,通过领导小组行政推进相关工作。
2、通过课题项目拉动,确保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的有效性我们实施全区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时,全部是以科研课题项目的形式来开展,所有参与的教师都是归属到子课题的项目组里,来承担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任务。
具体的做法是:先把“番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和“面向番禺农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课题”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全区性课题项目(即总课题),并将整个项目按学科教育资源库建设(即学科类)和专题教育资源库建设(即专题类)两大类,细化形成相应的子课题,例如:中学数学科教育资源库建设(属学科类),星空探索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属专题类),小学语文风景名胜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属专题类)等;然后由学科项目组、学校、教研小组等来申报承担相应的区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子课题。
子课题一旦立项后,就要按这一课题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区教育局将根据课题的进度分三次下拔课题专项经费(3-5万元不等)。
因此,整个区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就是按课题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实施管理,通过课题项目的管理拉动,使全区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二)“四结合”是教育资源建设的策略1、在建设形式上:购买建库与自建资源相结合为了既能快速建成全区统一的大教育资源库,又能防止出现教育资源与本区教育教学需求脱节的问题,我们在建设形式上,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来建设我区的教育资源库,就是通过“购买建库”与“自建资源”相结合的办法。
“购买建库”就是指教育资源是经有关部门(如政府招标采购中心)从教育资源的供运商中购买得来。
“自建资源”是指教育资源是由本地区的师生自己来建设的模式。
操作方法是:基本的教育资源和素材主要通过采购国内知名的教育资源库产品来建立,而本地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库就通过发动全区教师来共同参与建设。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购买建库”其优点是能迅速充实教育资源库,有利于对区域教育资源的宏观整体配置,避免各校之间的重复购买,降低成本。
缺点是目前很多厂家提供的资源往往缺乏针对性,资源“量”大而“质”不优,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录像视频等文件素材的堆积,实用性不强,资源库更新缓慢。
“自建资源”优点是由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如课件、教案、试题等),建设的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线教师亲身参与资源建设,可以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意识。
缺点是如果要大规模建设,组织难度大,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建设标准也较难控制,建设速度相对较慢,需要长期积累和整合。
具体对比如下表:因此,在资源建设中,我们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法,采购的资源与自建的资源互相补充,共同推进我区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2、在人员组织上:技术人员与教学(研)人员相结合人是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工作的关键要素。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且,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相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我们在项目推进时,就特别注重相关人员的有效整合,将信息技术人员与学科教学(研)人员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从区这个层面,我们将区教育信息中心与区教研室的人员整合,教育信息中心主要做技术支持,教研室教研员则负责学科项目组的组织管理,共同推进项目的实施;从子课题组层面,我们要求各子课题项目组,必须要有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从而保证了各子课题项目的人员优化组合问题。
3、在工作方式上:资源共建与资源共享相结合“通过‘共建共享’促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升”是我区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
共建与共享是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
“共建”就是发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以学科系统资源和专题资源库建设两种形式,参与全区的教育资源库建设。
最终达到“共建”的目的:一是通过共建,逐步丰富具有番禺特色的教育资源库,从而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发展;二是通过共建,逐步建立我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管理机制,形成全区信息化应用万人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共享”通过全员参与建设的区教育资源,供全区师生共享。
“共享”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共享,使全区教师都参与,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区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
资源共建的目的就是为共享,教师在参与共建同时也促进资源的共享,而共享又能反过来激发教师参与共建的积极性。
4、在内容组织上:学科资源与专题资源相结合就是在建设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上,采用学科资源这个“条”与专题资源这个“块”有机结合。
从分类上看,在我区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中,我们把整个自建教育资源部分分成两大类:(1)学科资源库:以中小学的各个学科的内容为依据,自建形成一个集教学设计、课件、课例于一体的,相对系统化的学科教学资源库。
这就是“条”。
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方式是:先由教育信息中心和相关公司架设起全区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只是区资源共建的空架子,里面是没有资源的,然后各学科项目组就根据本学科的需要,在这个平台里设置自己学科的栏目,并往上上传资源。
(如下图是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项目组第一单元的一个资源界面)(2)专题资源库:选择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专题,把与这一专题有关的资源整合、优化,从而建成一个个性化的专题资源库。
这就是“块”。
此类专题由区教育局信息中心负责面上的监督管理,各承担课题的学校或项目组负责课题的具体管理和实施。
专题资源库的建设方式是:有关的学校、教研小组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个教育资源专题向区教育资源建设总课题审报立项,如:小学语文古诗文专题资源库,然后,区教育局审批立项后,这个子课题组就围绕这个专题收集、开发、整理资源,形成自己的专题教育资源库。
(例如下图)在内容组织上,我们采用条、块结合的方法,既保证了资源的丰富性与学科性,又使资源更具特色和个性化。
三、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策略为了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应用,并形成良性动态发展的势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区教育资源应用的“3+3”管理机制,其中第一个“3”就是三大应用机制,另一个“3”是指三大应用策略,即:教研网络化、活动常态化、培训个性化、激励人性化。
(一)三大应用机制1、共享机制在本区教育资源建设中,我们首先强调“共享是目标,共享是前提,共享是动力”的理念。
从而形成了共享的建设机制,建立了学科资源的统一平台,专题资源的统一访问入口,共享资源的“营运”积分机制等。
2、互动机制(1)教师互动:本地学科教育资源建设中,我们组成17个学科资源建设项目组和30个专题资源库项目组,教师既可以在组内互动,又可以在组外、组间互动。
并通过各类教研活动来组织实施、推进应用。
(2)网络互动:专门搭建了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而实现课题网上管理与教师网络互动的双重目的,如番禺区本地教育资源库网络平台()。
(3)师生互动:资源建设的好坏是要到教学实际中去检验的,因些,我们也要求师生加强互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资源库建设及网络资源与学科的整合等形式来实现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