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咳嗽心得体会

治咳嗽心得体会

治咳嗽心得体会篇一: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的心得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的心得吴裕存(安徽省歙县中医医院,歙县徽城镇新安路34号,245200)关键词:止嗽散;咳嗽;心得咳嗽是临床上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常见于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等疾病中。

感冒后咳嗽不是诊断术语,是指感冒后恶寒发热、头痛身楚、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后,咽干喉痒、干咳少痰经久不愈,即使使用抗生素静滴亦鲜有疗效。

以前有人称其为“喉源性咳嗽”,笔者认为可以归属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中。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XX年咳嗽循证指南中提出的新的诊断术语,是指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急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等通过鼻分泌物和(或)炎症刺激引起的咳嗽,用以取代“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

去冬今春,笔者用“止嗽散”加味治疗感冒后咳嗽20例,效果十分理想。

20例均为门诊病员,年龄3--74岁。

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病程最长者1月以上,最短者1周以上。

全部病例都用过1--4种抗生素,有部分病例静滴抗生素一周以上。

治疗用“止嗽散”(桔梗、荆芥、炙紫苑、蒸百部、炙白前、炙甘草、陈皮各10克)加炙款冬花10克、姜半夏10克、干姜6克、五味子10克,每日1剂。

一般服用3--6剂后,即可痊愈。

如吴某,女,16岁,学生。

因患慢性咳嗽近两月,服用阿莫西林、罗红霉素、头胞克肟、止咳糖浆等未效而就诊。

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喉头不适,昼轻夜重,咳剧时作呕,影响睡眠。

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服上方4剂而愈。

“止嗽散”是清代新安名医程钟龄所著的《医学心悟》中的方子。

程氏认为,“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

”“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

”其治疗“大法: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既散而咳不止,专用本方,调和肺气①。

”可见“止嗽散”乃是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专用方剂。

他在方子下面的附论中说,“经曰:微寒微咳。

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

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

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寇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②。

”程氏没有说明哪些药能开鼻窍,哪些药能闭喉窍。

笔者认为能升提肺气的药物能开肺窍,能顺降肺气的药物能闭喉窍。

治嗽当以治痰为先,而治痰又以顺气为先是验之又验的临床总结。

“顺气”就是“(来自: 小龙文档网:治咳嗽心得体会)开肺窍”、“闭喉窍”,就是“启门”。

桔梗系升提肺气之圣药,桔梗、甘草为“桔梗汤”,在《伤寒论》中用以治少阴咽痛③;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肺痈④。

后世称之为“甘桔汤”,通治咽舌疾①病,宋仁宗加荆、防、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⑤。

白前为降气祛风除痰要药,《金匮》用以治咳嗽脉沉,白前、紫苑、半夏为“白前汤”(深公方),专治久咳上气⑥。

百部“主咳嗽上气”(《别录》),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百部碱有中枢性镇咳作用,水煎剂能杀虫、杀虱,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对支气管痉挛有松弛作用,其强度与氨茶碱相似,但作用缓慢而持久⑦。

“治痰”就是祛痰,就是散邪,就是“驱寇”。

其顺气药也是止咳化痰药,紫苑化痰止咳,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补肺化痰。

荆芥更是祛风邪之要药,风寒、风热均可以用,故时诊曰其能“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⑧。

它有许多隆誉:“贾丞相称为再生丹,许学士谓有神圣功,戴院使许为产后要药,肖存敬呼为一捻金,陈无择隐为举卿古拜散⑨。

”诸药合用,能启门驱寇而散邪,止咳宁嗽而不伤肺。

所加之干姜、五味子是长沙散胸满敛肺气之法,款冬花、半夏加强化痰止咳之效。

方中所用之药(除荆芥祛邪外),不论是传统认识还是现代药理研究,一致认为都有镇咳祛痰、解痉平喘作用,故能获神效。

参考文献:①②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6--118. ③张仲景.成无已.汪济川.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61④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XX:132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XX:97-98 ⑤⑥⑦黄纯琪.中医常用方药的比较应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XX:129⑧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第十四卷64页⑨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XX:105作者自我介绍:吴裕存,男,56岁。

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年,兼任歙县中医药新安医学研究室主任。

⑦篇二:法治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

法治建设是提升区域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经路径,是制度创新的样本,标志着区域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高度,对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引导区域社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要搞好法治建设,实现理想的法治社会,依法治国,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法治建设需要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而公民的法律素质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主体基础。

法律素质作为公民的内在观念式和外在行为方式,不仅是公民作为“法律人”、“政治人”存在的标识,而且构成了公民作为依法治国主体的主体基础。

换言之,在人民主权的原则下,公民的存在是其应当成为依法治国主体的直接依据,而公民法律素质的状况则是其可以成为依法治国主体的基础条件。

这个基础性条件越充分,公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性就越容易实现;公民主体性实现得越充分,依法治国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就越能够得到体现和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因此,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某个区域,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法治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就应当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只有公民具备了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理解立法的本意就是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才能有效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才能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保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才能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充分调动参与法治化进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是法治建设的关键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骨干力量,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方向,影响着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

要加强地方法治建设,关键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就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律培训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自学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

通过这一系列学法用法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使广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使他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内容,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使他们充分认识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转变观念,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成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楷模;使他们努力提高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执政和运用法律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

三、强化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司法是保证权利得以合法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实现、维护和争取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只有保证司法公正,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只有保证司法公正,公民才会相信法律是限制、约束权力,保护权利和自由的,才会将纠纷诉诸法律,法治建设才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要推进法治建设,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全面履行司法职能,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地适用法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正确、合理、及时,真正做到既合法,又公正,从而达到司法的最佳效果。

与此同时,司法机关还必须努力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完善方便人民群众进行诉讼的各种制度,加大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当事人的救助,逐步建立起以当事人自动履行为主、法院强制执行为辅的执行机制,认真做好裁判后的息诉工作,妥善处理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稳步强化和推进司法公正,促成法治价值目标的实现。

四、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保障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与推进都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人、财、物的支持和保障。

法治建设也不例外。

法治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大力普及法律知识、营造法治氛围、建设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展示法治权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都离不开必要的人、财、物作后盾。

具体来看,人作为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宏观上,一个地区的法治建设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需要采取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需要不断分析总结、完善提高法治建设的质效,这一切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所以必须为普法依法治理办事机构设置一定的编制,配置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人员,明确职责任务,使工作人员的职能作用与依法治理的地位相适应;微观上讲,无论哪一类学法对象的学法,都必须有一去具备一定法律知识、能将法律正确地传授给每一位有接受能力的学法者的专业普法队伍,能真正把法治的精神传播给广大群众;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如何营造氛围、如何展示法治权威,也都必须要有具体的人员来操办。

法治建设点多、面广、量大,所以人员的充分配置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

同时,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财力和物力的保障也显得尤为重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法治建设,在确保了人员配置的同时,也必须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

从法治建设的主体来看,必须不断地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身法律素质、提高普法工作的能力,这不仅要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更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教育,这需要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从法治宣传的载体来看,宣传场地的建立、宣传硬件设施的配备、宣传资料的印刷发放、宣传设备的配置无不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从法治建设本身来看,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监督、完善和考评、激励机制,推动和促进建设进程及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