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物学研究进展
[(-]
方面, 贾建航等用 ABCD 和 B1#D 技术对空间诱变 香菇 EF)@ 进行了分析, 证实了遗传物质的变化,
[(2] 并克隆了 - 个 B1#D 片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系空间生物 学效应课题组对空间诱变育种进行了广泛而系统 的研究 ! 课题组 &;;’ 年将水稻、 玉米、 甜菜及一些 中草药、 花卉等多种植物种子进行卫星搭载, 返回 地面后于 &;;8 年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种子公司的 试验田里进行常规育种, 经过 @ 年的连续选育, 得 到多种诱变品系, 其中有一些优良品种, 如航天诱 变水稻 ;8& " @, 已通过鉴定 ! 课题组对这些品种 进行了各种水平的分析测定, 在生长期、 抗逆性、 株型、 产量、 发芽率、 发芽势、 呼吸强度、 种子蛋白 组成、 CGB 和 AGB 等多方面都发现了变异 ! 采用 CC " DEA 法从抗稻瘟病新品系 ;8( " @ 及其地面对照品系 ;8(<H 中寻找差异表达基因 ! 从 () 个差异片段中共找到 ’ 个阳性片段, 经测序 发现其中两个是新的 $I%! 这两个 $I% 在抗稻瘟 病水稻品系 ;8( " @ 中高表达, 可能是抗瘟性相关 新基因 ! 已递交 .=JKLJH 数据库, 接受序列号分别 为 B1@@9@;&、 B1@2)(2& !
!"#$"%&& ’( &)*+, #( &-./% 0’#1#$,
,0 4EFGHIJKG,1(* 6LIMKGH,6+*5 ?KFG
(NL;O= 8P ,KPL 1QKLKG 0GTOKOUOL 8P 2LQEG898HJ,.F<SKG >"%%%>,4EKGF)
[!3,!1] ! 项成果 " !952 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 广西农业大学合作处理粳稻 “中作 ;9” 和 “海香”
目前, 美、 俄、 法、 日等国对航天医学方面的研 究很多, 主要集中在辐射伤害机制及防护、 生物在 " 因为长期在 太空飞行的宇航员常发生肌肉萎缩, 所以对微重 力条件下的骨骼肌生长发育机制的研究很多, 目 前已经深入到微重力条件下骨骼肌发育的分子机 制 " 对一些肌肉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转录调控因子 的研究发现, 在太空飞行中, &’() 和 *’(+,-.- 基 因的表达明显减少, 而 &/01 基因的表达量基本 不变 " 这些研究对正常重力下肌肉的发育机制研
>
航天医学
>A#A 年美国空军航空医学院成立了航天医学 [>] 系, 开始了航天医学研究 = 此后美国和前苏联都进 行了一系列研究, 主要是用火箭进行动物实验 = >A@>
收稿日期:$%%$ C %B C >" =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 (D@! C $:%%:>) ; 哈 尔滨工业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 (.02= $%%> = #%) = 作者简介:李常银 (>AB> C ) , 男, 博士研究生, 讲师; 孙野青 (>A"A C ) , 女,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杨 谦 (>A"A C ) ,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2] 究也有促进作用 "
失重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等方面
[# $ %]
3
空间生物工程
随着空间站的使用, 人们可以长时间进行空
间生物学研究, 观察生物长时间停留太空的各种 反应, 并利用空间条件作一些地面上无法进行的 实验, 如蛋白结晶、 金属冶炼等 " 大分子晶体制备: 4 $ 射线衍射是目前测定 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最有效的方法, 分辨率高, 但 需要较大的单晶 " 许多蛋白质不易得到高质量的 单晶, 因而一直无法得到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 在 太空的微重力条件下, 没有重力沉降, 没有密度梯 度, 也没有对流, 晶体可以在非常均一的条件下生 长, 从而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晶体 " 对天冬氨酰 在太空中可以得到更高 6/78 合成酶的研究证明,
[!9] 更强的诱发突变能力 " 另外太空飞行中辐射剂
等国家在各种类型空间飞行器上进行了许多植物 学试验, 来观察空间条件下各种类型的植物材料 发生的变化 " 如美国在 !951 年将番茄种子送上太
第@期
李常银, 等: 空间生物学研究进展
・ -98 ・
量小, 时间长, 因而处理后死亡率低 ! 这样, 诱发的 各种突变都可能表现出来 ! 而常规的辐射育种一 ( #$%) 的辐射源, 般采用 !" 射线等低传能线密度 辐射时间短, 所以一般采用较高的辐射剂量 (半致 死剂量) , 处理后死亡率很高, 许多突变都因为植 株的死亡而无法得到后代, 即许多有益突变被致 死突变掩盖 ! 另外, 有人认为微重力条件可以抑制 修复机制, 即微重力与辐射可以产生协同作用, 增 加变异率 ! 其次, 航天育种周期短 ! 空间诱变植物一般在 第 四 代 就 可 稳 定,少 数 在 第 三 代 就 可 稳 ! 这比常规育种的六代稳定要提前两 代, 对缩短育种周期极为有利, 可以节约许多人力 物力 ! 因此, 航天育种具有独特的优势, 越来越受到 育种学家的重视, 将为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发挥 更大的作用 ! 同时, 通过空间诱变育种也可以产生 一些在地面没有发现过的独特性状, 为植物生理 及发育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提供素材 ! !"# 空间诱变机理研究 空间诱变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 ! 为研究空间 环境的诱变机制, 孙野青等以经过返回式卫星搭 载的玉米种子为材料进行试验, 将带有柠檬白杂 合等位基因 (#*+ , +*+) 的玉米种子包夹在核径迹探 测器中, 组成生物叠 ! #*+ 基因突变将在植株的 叶片上出现黄色条纹 ! 生物叠和 ./ 计数管、 #01
[!;, !2] 种获得了许多新品系 百合等花卉也 " 白莲、 [!;] 经搭载研究产生了不同性状 "
" 现在许多国 家都把微重力条件下的晶体制备作为空间生物学 的重点研究项目 " 组织工程: 动物细胞在地面培养时贴壁生长,
[!:]
质量的晶体, 用于蛋白质结构测定
而在太空则可进行三维生长 " 这样就可以培养人 造器官, 用于同源移植 " 重力对生物体的影响机制: 重力对生物体的 影响是广泛的, 而其具体机制则一直没有阐明 " 细 胞如何感受重力信号?重力信号在细胞内和细胞 间是怎样传递的?重力对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有何影响?地面的重力值是一个常数, 所以一直 无法进行有效的研究 " 而在太空中, 可以得到不同 的重力值, 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 现在已经 有了一些假说, 如双叉理论等
空间生物学研究进展
李常银,孙野青,杨 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系, 黑龙江 哈尔滨 >"%%%>)
摘
要:回顾了空间生物学的发展过程, 对空间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前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从航天医
学、 空间生物工程和空间诱变育种 ! 个方面总结了空间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重点论述了航天育种方面的研 究, 并对空间生物学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空间生物学; 航天医学; 空间生物工程; 空间诱变育种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B C @$!# ($%%!) %# C %!D" C %#
789:!" *8:# 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 ,$%%! &’()*+, ’- .+)/0* 0*1202(23 ’- 234.*’,’5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 卷 第#期 $%%!年#月
[9] [5]
二品种, 已经选育出杂交优势强、 结实率高、 种子 饱满好的籼粳亚种间的杂交稻新组合 " !99% 年折 合亩产在 %;: <+ 以上, 将会在农业增产上起很大 [!#,!;] 作用 高粱等, 都获得了稳定的 " 搭载的小麦、
[!;, !%] 优良品种 "
经济 作 物 方 面,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获得了一 !991 年在卫星搭载的油菜种子后代中, 株大荚型突变体, 其荚比对照长一倍 " 黑龙江省农 垦科学院作物所利用高空气球搭载大豆种子, 获 得生育期一致, 能自封顶有限花序和有色素的突 变体后代 " 棉花、 亚麻、 红麻等也通过空间诱变育
[!5] 抑制基因的突变频率明显增加 "
!"#
空间诱变育种规律 首先, 航天育种诱变效率高 " 太空中的特殊条
, 但还需要验证 "
#
空间诱变育种
国外的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始于 !9%: 年 " 美国
件, 如辐射、 微重力等, 可以产生较高的变异率 " 空 间诱变中高能重粒子 ( AHI) 起重要作用 " 与低传 能线密度 ( JIK) 的辐射相比, 高能重粒子能更有 效地导致细胞内遗传物质 )78 分子的双链断裂, 而且其中非重接性断裂所占的比例较高, 从而有
[!!]
翁曼丽、 李金国等在 !99% 年的返 回 式 卫 星 ( =>! $ >9%!!:3: )上 搭 载 了 大 肠 杆 菌 菌 株 发现大 肠 杆 菌 在 空 间 条 件 下 ?@A!:5、 8# 和 83, 可 以存活, 经 小 生 物 舱 搭 载 的 8# 菌 株 产 生 的 铅罐中 BCDE $ 突变体的频率是地面对照的 %2 倍, G 搭载的 ?@A!:5 菌株产生的 8F+ 的回复突变频率 是地面对照的 !: 倍左右, 而且回复突变体中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