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文化建设的认识一、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首先引用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一句话:“小企业管理靠老板,中型企业管理靠制度,大企业管理靠文化”。
其实军队管理也具有相似性,中央军委不可能直接管理我们研管二队三班,而是通过政治文化间接管理。
国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管理,也只能是通过文化思想来引导。
文化在360百科里的定义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
这句话里面的“民族”可以用“组织”来代替,比如一个企业的文化就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我国在历史上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自发形成的,也是经过了统治阶级的推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自发,汉武帝发动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强制推动的,也是大汉朝的文化建设核心。
那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文化建设?举几个文化建设成功的例子,上世纪在美国的一个城市里,一辆丰田车在大雨中抛锚,这时一个日本老人跑过去冒雨对这辆车进行修理,当时车主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这么干,他说他是丰田的退休员工,他看到他们造的车子坏在马路上坏掉太丢脸了。
这老人其实不是丰田唯一做事态度如此认真的,因为丰田“创造世界上最好的服务”企业文化已经深入这些员工的骨髓。
另一个例子是苹果公司的海盗文化,苹果的工程师坚持“做海盗,不做海军”,所以苹果公司的这群人做事灵魂,极富创造力。
第三个例子是我们阿里巴巴的“倒立文化”,阿里巴巴的员工都会倒立,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做不成的事,阿里人也是非常具有毅力和创造性的。
为什么进行文化建设,一句话,有好处。
(一)国家进行文化建设,能够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现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
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
有这么多选择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多样性促进文化的繁荣,坏在这让普通人信仰混乱,或者根本没了信仰,因为选择多的人眼都花了,目前暴露的很多社会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要进行文化建设,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关键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二)国家进行文化建设,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
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
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
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首先引用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用四个字概括历史:商:酒池肉林;周:贵族世袭;秦:言论管制;汉:好大喜功;晋:炫富糜烂;南北朝:文化断层;隋:大兴土木;唐:万国马屁;宋:外交疲软;元:苛捐杂税;明:党派山头;清:高度专制;民国:内忧外困;如今:综上所述。
”虽然我们都认可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但从这个段子看,我国从古至今文化中的糟粕真的不少。
解放初“批四旧”就旨在清除这些封建文化垃圾,这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原因。
文化创新是指原生文化创新及新旧文化融合再生的过程,其实质是突破和超越。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这里要反对一下一味的继承,有些人可能担心古人创造的美好的东西丢掉,所以强调原汁原味的继承传统文化,那他工作生活干嘛不用甲骨文呢,那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得继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文化创新,是当今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我们不否认继承带来的重要的作用,但是创新更重要,原因如下。
(一)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和因素。
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文化创新史。
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文化创新与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一起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说明文化创新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化创新是始终保持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先进文化应该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引导社会不断进步的文化,应该是立足于改革开放、不断创新的文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昭示,思想和文化的创新,总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前奏。
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敢于超越过去和现在,才能创造出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引导人类社会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以先进文化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
(三)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文化发展同经济、政治的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仅要求物质富裕,而且要求精神“富裕”和文化“富裕”。
而文化创新为人们提供新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和科学知识,调节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丰富人们的智慧,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四)文化创新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总量不断增加,文化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才能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创造出既能体现中国风格,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理想、愿望和审美要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文化创新是应对全球文化竞争,营造文化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
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去文化竞争优势,就意味着失去政治优势,导致政治影响力的萎缩甚至丧失。
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迅速营造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才能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捍卫中国文化的战略利益,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时保持特色,扩大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
三、如何建设文化强国(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文化的凝聚力。
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
(二)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不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
一方面,应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三)文化强民。
一方面,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努力使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另一方面,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表现。
为此,应提高全民的文化层次,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四)强化大学对文化的引领作用。
大学并不排斥通俗文化,但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一方面,大学应对通俗文化特别是同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相结合的通俗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建设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大学应通过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引领。
大学应成为大众文化的“防火墙”和“平衡器”:当大众文化趋于低俗时,它提倡高雅文化;当大众文化趋于肤浅时,它追求高深学问;当大众文化趋于功利时,它坚守文化理想……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人类的文化之光。
防院研管二队:刘玮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