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颜勤礼碑》标点、注解及今译君讳勤礼,字敬,琅琊(lángyá)1 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2,事见《梁》、《齐》、《周书》3。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4。

祖讳之推,北齐5 给事黄门侍郎6,隋东宫学士7,《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8,今爲京兆长安人。

[注解]
1、琅琊: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

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

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

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

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

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

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

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

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

在齐朝,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僚的最高官员。

齐朝倡节俭,政治清明,后因内乱被梁武帝萧衍所代,颜见远绝食而殉国,可见颜氏的忠烈源远流长。

梁武帝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门阀制,对百姓则实施残
暴苛政,竞也在位48 年。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

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

《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

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

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有《颜协传》,《南史》列传第六十二《文学》亦有《颜协传》。

但唐姚思廉撰《梁书》、唐李延寿撰《南史》均无《文苑传》,倒是李延寿撰《北史》之《文苑》有《颜之推传》。

所以,此处“文苑”可能应为“文学”,系鲁公笔误,清董诰编《全唐文》上作“文学”,是对的。

5、北朝先后有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和北周(557-581)等朝代。

南朝禁碑,书法以尺牍行草为时尚。

北朝刻石书法棱角锋利,质朴劲健,后世统称为魏碑。

6、给事黄门侍郎:黄门即皇宫门。

给事黄门侍郎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官员,史称颜之推为“颜黄门”,在下文中鲁公直接以“黄门”代颜之推的名讳。

《颜氏家训》就是颜之推的传世之作,后世序跋中又称作《黄门家训》。

7、太子所居之宫称为东宫。

东宫学士为太子东宫里掌管典礼、编撰的文官。

8、颜之推自南朝入北朝做官,隋统一后再出仕,故曰“始自南入北”。

[今译]君名讳勤礼,字为敬,琅琊临沂人。

勤礼君的高祖名讳为见远,是齐朝的御史中丞。

梁武帝受禅登基,他绝食数天,一声痛哭,与世长辞,此事记载于《梁书》、《齐书》和《周书》中。

勤礼君的曾祖名讳为协,曾任梁湘东王的记事参军,《梁书·文学》中有传记。

勤礼君的祖父名讳为之推,曾任北齐的给事黄门侍郎,后任隋朝的东宫学士,《齐书》有传记。

从之推公开始从南朝入北朝为官,所以颜氏如今是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zhǔ文1,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2、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3,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4,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5,後加踰岷[yúmín] 将军6。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7。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8 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9 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mǐn]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後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10。

[注解]1、属,“属”之俗写。

属文,撰写文章。

《颜勤礼碑》中“属”字无论音zhǔ、shǔ,均从俗写作“属”,所谓“手头字”。

手头字是1956 年简化字的一个重要来源。

2、司经局:官署名,南朝
梁太子官署有典经局,北齐有典经坊,隋称司经局,唐一度改名桂坊,有洗马等官,掌太子宫中图书。

明清时仍有此官署,清亡乃废。

校书,掌管校勘、管理典籍的官职。

3、长宁王,杨俨,隋太子杨勇之子,隋文帝杨坚之长孙,六岁封长宁郡王,杨勇废,长宁王亦遭黜,后为炀帝所鸩。

侍读,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的文官。

4、沛国刘臻:《文苑》载“刘臻,字宣挚,沛国相人也。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未设置藩王,故并无沛国,这里是以古国名为籍贯。

《文苑》又载:“皇太子勇引为学士,甚亲狎之。

臻无吏干,又性惚怳,耽经覃思。

至于世事,多所遗忘。

”又载“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

”可见刘臻是个皓首穷经的老夫子,太子杨勇与之亲昵。

5、史称颜之推为“颜黄门”,故鲁公称“颜之推传”为“黄门传”。

《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七《颜之推传》载:“之推在齐有二子,长曰思鲁,次曰敏楚,不忘本也。

之推集在,思鲁自为序录。

”6、踰岷将军:根据网上流传的《隋唐以前的将军名号》,踰岷将军的级别为“从六品下”。

7、仪同:仪同将军,车骑大将军、仪岩石司的简称,又可简称为仪同。

或言仪同即“仪同三司”,三司即三公(太尉、司空、司徒),西汉时为军务政务首脑,后泛滥为散官,仪同三司即虽然不是三司但仪制同于三司。

与如今的“相当于厅级”、“相当于副总理级”大致一个意思。

8、《英童集》,这里应加书名号,应当是殷英童的个人诗文集,该书中称呼颜思鲁为“颜
郎”。

不如此断句,则“集”字与“呼”字连读,就没法解了。

电子版《全唐文》误。

9、温大雅(约572-629 年),字彦弘,他有两个弟弟彦博(大临)、彦将(大有)。

温彦博是唐贞观年间着名宰相,《虞恭公温彦博碑》为欧阳询所书名碑。

《温大雅传》原文如下:“初,大雅在隋,与颜思鲁俱在东宫,彦博与思鲁弟愍楚同直内史省,彦将与愍楚弟游秦典校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後职位,温氏为盛。

”可见颜真卿基本是引用原文。

10、如今提《唐史》,一般指《旧唐书》和《新唐书》。

五代后晋(936-947)时官修的《旧唐书》,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新唐书》问世后,改称《旧唐书》。

中唐的颜真卿自然无缘读到后朝史家所修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则此处的“唐史”二字所指为何?原来唐代历任皇帝均设史官修《实录》(春秋时便有“董狐之笔”!),并先后有吴兢、韦述、柳芳等根据《实录》三篡《国史》,后世史家修《唐书》皆以此为底本。

《温大雅传》当首见诸唐史官《国史》,后世旧新《唐书》因之。

颜真卿“事具唐史”即是指唐史官所辑录的《实录》和《国史》。

清人编《全唐文》时,将这四字改为“事具国史”,更精当,亦可免除后人混淆。

[今译]勤礼君的父亲名讳为思鲁,他学识广博,擅写文章,特别精通训诂学。

在隋朝时他担任司经局的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的侍读等官职。

他曾与刘臻辩论经籍义理,刘臻屡屡理屈辞穷。

《齐书·颜之推传》
记载,《颜之推集》的序都是思鲁亲己撰写。

后来他被加封为踰岷将军。

太宗皇帝还是秦王的时候,精选手下的幕僚,他被授予记室参军的职务,并加授仪同一职。

他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的女儿为妻,《英童集》所说的颜郎就是指他,而且该书还收录了他们之间来往唱和的诗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记载,最初他在隋朝,与大雅先生同在东宫做官,思鲁公的弟弟愍楚与大雅先生的弟弟彦博同在内史省当值,愍楚的弟弟游秦与彦博的弟弟彦将一同掌管秘阁。

颜温两家的兄弟,都是当时的着名人物。

年轻时的学业,以颜氏兄弟为优,后来官场的职位,则以温家兄弟更为显赫。

这些事在《唐史》中有详细记载。

君幼而朗晤1,识量弘远,工於篆籀(zhòu)2,尤精诂训3,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4。

义寜元秊5 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勳[xūn]6,解褐秘书省校书郎7。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8,九秊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秊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秊七月授着作佐郎,七秊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9。

宫废,出,补蒋王文学10,弘文馆学士11。

永徽元秊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zhuó]”12。

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13。

无何,拜秘书省着作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