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分析
导论: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不断延续,各个行业都受者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对用人方面较以往更加谨慎,而且就我国国情而言,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平等,城乡之间差距拉大,大学生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主力军。
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择业观变得非常重要,并且要重视他们的行为,在必要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此次调查,我们主要以整个上海市大学生为主,外省市在校生为辅的方式随即调查了70份问卷,期中60份为网上问卷,10份为纸质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以女性居多,在年龄层次方面以大二大三占据多数。
一:调研数据分析
1.1 毕业后的打算
在70份左右的问卷中,大约有55%的人选择就业,23%的人选择考研,12%的人选择去考公务员剩下7%的人选择出国和进行自我创业。
相较于5年前,我们发现考研的比例上升了许多,由此可见考研渐渐成了大学生除工作外的第二选择目标,这多多少少还是和当前的就业环境有关————-找工作难了,就去读书了。
1.2毕业后的择业的工作地区
在所有选项中,一线城市成为热门,占据了70%的比例吗,其余的25%的人选择留在二三线城市。
相比前几年大多数大学生疯狂的涌向大城市,近几年这一情况稍加缓解,但是城乡发展的不平等现象还是存在着。
1.3选择工作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薪金待遇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福利待遇、升职机会和工作环境所占据的比例基本相同。
这些都说明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考虑了除薪金以外的其他因素,多多考虑以自身的主观想法来选择工作。
1.4关于薪金问题
一半的学生预测到自己可以得到5000-7000 元的月收入,其次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同学预测到自己可以获得7000 元以上的收入,期望自己得到3000到5000的同学也占据了相当比例达到了38%。
一小部分同学比较保守的表示自己可以得到2000到3000 元左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未来薪资的期望还是非常大的,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了现在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毕竟相较于从前,人民币并不像以往那么经用了。
1.5就职企业性质
其中选择国企的比较多,其次是外企,选择这两项的同学占据了
80%的比例,选择私企和别的同学较少,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求稳为主,毕竟就现在情况而言,国企较私企等还是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太会有随时下岗的危险。
而选择外企的同学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在外企的强大压力下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1.6面对毕业的心态
心里没底、信心十足的占了大多数人,剩下的部分人自卑和镇定,说明在大学生中有部分能力比较强的人对于毕业没有压力,而还有很多的对于就业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未来会怎样。
还有少数人对就业产生了恐惧心里,需要及时作出就业指导。
1.7工作是否对口
当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50%学生选择顺其自然,1/3选择专业对不对口无所谓,以后待机向本专业方向发展,只有少部分的人希望工作一定要与专业对口。
这就表明,面对现在本科生择业难,就业难的状况,更多的大学生已经不在拘泥于本专业,而选择这种堆积的就业方式,拓宽自己的就业管道。
1.8造成当前情况的主要原因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认为造成现如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不规范,不公平竞争严重和经验不做。
经验不足直接造成用人单位宁愿花大价钱聘请成熟人才取代刚毕业的大学生。
接下来,社会的不景气和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然对现如今的毕业生造成了蛮大的影响,自从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大公司都在裁减员工,缩减成本,虽然已经过去了3年,但持续影响还在。
就这些而言,说明了当前就业问题的形成不是用人方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原因,是由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大环境影响,要想改善此状况必须加强企业和学生的沟通,同时用人方需要改善用人方案,更公平地吸收各地人才。
二、目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
一方面,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条件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如果大学生不面对现实,在就业时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其顺利就业。
2.2 择业目标过于集中会加大人才资源分布结构的矛盾,造成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布。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70%的人希望去一线大城市发展。
长此以往,则会由于人才资源的差别而造成地区间差别越来越大,这对于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2.3 有些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社会价值观淡化。
这会导致大学生
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一些大学生过于重经济利益,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轻职业的社会价值,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择业观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反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以及对解决就业困难的对策建议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3.1.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根据自己身体、兴趣、气质、个性及能力等方面因素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能够准确地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3.2.转变就业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如果能够转变就业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将能够调整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减少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在调查报告中,我们已经知道选择大企业的还是占据着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政策及扶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保证,拓宽了就业的管道,成为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
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营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和领域,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而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对于大公司说,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要多得多,因此,大学生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既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得以施展,使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3.3.着眼于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人类的幸福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需要。
因此,每个人择业时务必首先考虑社会需要这个大前提。
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都非常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希望得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
但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并非可以不顾社会需要,一味地追求“自我设计”。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希望与志愿,而且取决于既定的社会需要。
没有社会的需要,就没有职业的分工,也就没有职业的选择。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应当把社会需要作为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3.4.发挥自身
优势,选择自主创业的途径
传统就业观念是从社会提供的各种职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
但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多次择业的心理准备,而且要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
而对于自主创业的愿想,在这次的调研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4%的选择率对于整个样本来说还是太少。
相对于社会其他劳动力,大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知识,有着自身的素质和优势,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性格与心理质量素质等,这些素质和优势,有利于大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展现,适合选择自主创业的途径,选择一个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途径。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创造新的职业。
就业市场是优胜劣汰的市场,势必会导致一些毕业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处于暂时失业状态。
通过自主创业,一方面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社会的压力,为国家做贡献。
3.5.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最合适的
大学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
当前,把大学毕业生推向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的扩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
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来适应社会所需,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选择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发挥自己才能又为社会所需的职业,真正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