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精神病人
救助体系
中国社会精神病人救助体系
摘要:正常人因社会纠纷乃至家庭矛盾而被送入精神病院,“被精神病”威胁到个体安全,也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因此,我们应探讨符合当前形势下的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以更好的为精神病人提供救助。
能够经过描述性研究、文献评阅、层次分析方法来进行验证,完善。
精神病人救助体系包括多个方面: 医疗护理救助、经济救助、社区救助、家庭救助、法律救助等,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当前形势下必不可少又是迫在眉睫的,建立完善、简洁、有效的救助体系,不但是精神病人的福音,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建立和谐国家重要的一环。
关键字:救助体系; 精神疾病; 精神病人
一.有关精神病人的现状
1.精神病的定义
自进入21 世纪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又一焦点,精神疾病的社会负担也越来越重,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
国,精神卫生法还未出台,精神病人的救助还不成系统,同时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的研究也比较少,因而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的研究也是迫在眉睫的。
何谓“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是一组患有精神疾病、在精神疾病发作期,控制自己的思维、行为和情感,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弱势群
体。
由于患有了精神疾病,很多患者出现辍学、失业、婚姻的破裂、生活来源的缺乏,同时再加上内心的自卑、社会上部分歧视性的言语,越发加重了精神病人的病情,甚至出现严重的肇事、伤人、自残等行为,增加了精神疾病的社会负担、家庭负担。
2.精神病人的分类
按精神疾病的不同,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精神障碍。
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器质性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等。
3.精神卫生的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约有4. 5 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每年有100 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达1 000 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的前10 位疾病中有 5 个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近11%。
年初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 亿人以上,总患病率为13. 4‰,其中,三分之一的精神病患者有攻击意识,重症人数逾 1 600 万,另外,还有约600 万癫痫患者; 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
中国每年有25 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大约200 万以上。
神经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
二.现今有关精神病人的法律条例与救助
1,精神卫生法规活条例
中国的《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残疾人保障法》、《母婴保健法》
等多部法律法规中,都有精神疾病患者权益的条款。
1985 年,中国精神卫生法起草小组成立; 上世纪90 年代,精神卫生立法一度沉寂; 年,精神卫生立法再度整装出发; ,精神卫生法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
中国自年上海市颁布实施《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之后,相继有宁波( ) 、北京( ) 、杭州( ) 、无锡( ) 等地出台了地方精神卫生法规,推动了当地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中国精神病人的社会救助方式
2.1医疗救助精神病人,这里一般指的是功能性精神疾病的患者,最多见的是精神分裂症以及心
境障碍两类,无论在急性期还是在慢性期,无论是在发作期还是稳定期,无论是在治疗期还是巩固期、维持期都需要医疗救助。
医疗护理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住院救助( 包括强制和自愿) 、社区救助( 比如社区免费送药、免费体检、免费辅助检查) 等。
2.2住院救助在急性发作期的精神病人,一般的医疗救助就是以住院治疗的救助方式,一般分为强制住院和自愿住院两类。
强制住院的对象一般是110 联动对象、救助站救助对象、优抚对
象、残联救助的定额对象,还有就是“三无”对象等; 自愿住院主要是指在明确有监护人的前提下,由监护人带患者住院,或者精神病人愿意住院休养等。
住院救助一般为1 ~ 3 个月。
2.3社区救助社区救助是指精神病人在住院救助的基础上精神症状得到及时的控制、病情相
对比较稳定后回到社区,由社区给予的监督、监管、援助等。
当今各国都在探索建立“社区非自愿医疗”制度[4]以作为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替代方式,即经过社区治疗令、社区监管令等方式,判定有危险倾向的精神病人在规定的社区内定期前往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门诊随访治疗,否则就转为强制性住院治疗。
2.4经济救助精神病人,一般是指功能性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在医学上至今还没有找出真正的起病原因,比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因而至今还没有完全治愈的办法,由于此类疾病的好发性,因而病程一般多重复、迁延。
每次病情复发一般都需要去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一而再,再而三,就是家有万贯也经不起如此重复的折腾,因此,患有了此类精神疾病的家庭一般经济状况都比较差,好多家庭都是入不敷出; 由于精神疾病,导致好多精神病人丢失了工作,更缺乏谋生的手段,如此,经济上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经济救助也是精神病人救助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般是由政府、残疾人联合会、民政、财政、医院等部门给予救助。
经济救助的形式一般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代币券救助等。
2.5法律救助,也称法律援助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司法救济制度,其具体含义: 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及其它因素而难以经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在本救助体系中是指对急性期或发作期以及慢性期的精神病人所引起肇事、肇祸、伤人等行为时法律提供的相关的救助活动。
三.现今仍存在的问题
3.1精神病人治疗的一个现实是,家庭监护责任过重,社会救助严重不足过去一年,国内发生了数起精神病人杀人案件。
也发生了多起精神病人被杀事件,公开报道的就超10例,“凶手”多是她们的亲人。
精神病治疗周期长、易复发,有些要终生服药,对于许多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初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在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超过1600万,70%得不到治疗。
卫生部公布的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名,平均每10万人拥有1.26名,全球平均数字是3.96名。
据世卫组织研究数据,中国精神病发病率占所有疾病发病率总数的20%,是世界平均发病率的两倍。
与高发病率、低治疗率形成对比的是经费投入过少。
据了解,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完善的国家,精神卫生投入占卫生总投入比例约为20%,中国是1%。
3.2相关法律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难以规定国家、政府
在救助方面的责任和力度。
对家庭形成负担的不但是医疗费用,很多家庭都缺乏必要的医护知识,也没有充分时间。
3.3“已杀人者”的收治缺陷。
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强制医疗,但法律没解释什么是“必要的时候”专家认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收治,现行法律中的制度设计也有缺陷。
精神卫生法主要是规范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救助,同时也经过法定程序预防精神病人对社会造成危害,通俗地理解就是针对“还没有犯罪的精神病人”。
这类精神病人一般病情比较严重,家属或监护人很难看管。
而囿于精力和财力,家属或监护人也难长期承担看管或住院医疗的责任。
另外,法律也没明确规定家属或监护人不履行义务,应承担什么责任。
3.4因“非自愿住院治疗”被滥用,近年来频繁发生“被精神病”的事件。
缺乏精神卫生法,非自愿住院治疗无法可依,难以避免“被精神病”的情况发生。
四.讨论
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是每个国家都关心的大事,因为它关乎到国家的社会稳定、人类的和谐,同时,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也是各国精神卫生立法的重要内容,如何保障精神病人的各项权利,如何解决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娱乐、医疗、康复、就业,如何让精神病人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如何真正体现国家的平等、仁义、公正……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国家的救助保障体系,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