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心”:培养孩子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富足------ 听“家教智慧”讲座有感“放眼望去,当下的中国乃至世界缺乏高学历人才吗?所谓的高学历人才一定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吗?高学历人才如果在工作中连最起码的人际关系都不能处理很好,甚至沟通思维都异于常人的话,他的前景还会那么广阔吗?”“回到当下现状,孩子们在家庭中被给到的更多地是大把零食玩具,精彩的动画片,刺激的电脑游戏等等,当孩子一天一天接触到甚至沉浸到这些“垃圾食品”时,作为家长,您认为您的孩子是在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吗?当关上电视机和停止电脑游戏的那一刹那,孩子内心的快乐是否也是被浮躁和空虚所吞噬呢?且不说孩子小小年纪就架着眼镜,您注意到了吗?当孩子习惯电视这种快节奏的视觉刺激,他看书时也不能那么仔细地去翻阅了,更不消说他会去思考、会去理解、会认真投入其中。
”“大概很多孩子从来都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样辛苦赚钱的吧?当一出生就有宝马车坐、说要什么不用半点努力便可得到的孩子他内心真正的快乐之源在哪里呢?在于得到的刹那?那也仅仅是一刹那啊!”本周六,去开元鑫城听了一堂由李XX老师主讲的关于“家教智慧”的公益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至今还言犹在耳。
讲座以时下网上热评的“李天一”事件为切入点,由此引发很深刻的问题思考:作为家长,我们不仅仅要去学会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好孩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家长如何做好父母?乍一看,觉得这是一件事情,其实仔细分析,并非如此简单。
这句话从不同的侧面指导我们怎样进行智慧家教,前者以孩子为主体,父母应该怎么样去引导孩子?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后者是以父母家长为主体,在实现前面的基础上,告诫我们家长要怎么样去言身教和为孩子提供营造一个利于孩子科学健康的学习氛围。
简言之,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中某一个成员(比如妈妈)的事,而是全家人共同的事情,一定要好好配合,做很称职的父母,不让良好的家庭教育贴上负能量的标签。
李老师在讲述作为父母家长们教给孩子什么时,给了我很深刻的反思。
和台下各位家长相比,特殊之处是我是一个还未当妈妈的老师,来听讲座,一来可为我未来的宝宝积累良好的家教经验,二来也可把讲座所得所感分享给我班上的家长,以及更好地服务于我的今后的教育事业,让孩子们的家庭教育走向更科学、健康的光明之路。
联想到当下很多的父母带着孩子不断冲进补习班兴趣班的大门、专注于此乐此不疲的,徘徊门外不知报什么班的,纠结着该让孩子到底是多快乐玩耍有益还是充实学习有益的......听完此讲座,我恍然大悟了。
家庭教育更专注之处应该是培养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充实。
精神世界的培养、灵魂深处的富足、孩子性格方面的塑造才会真正改变孩子的命运,才会让孩子真正收获快乐和成长!而不仅仅是知识是特长方面。
古人有云:“幼儿养性”。
0-1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家庭教育所给到的仅仅是丰富的物质,知识和特长方面的补习,那么您的孩子依然是不健康的“文化侏儒”,关注孩子习惯、品质、性格、精神世界地培养,才有可能真正让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追求有抱负的“精神巨匠”,内心充满正能量的他在学习知识和特长方面才会更加所想披靡,性格、知识、能力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那么家庭教育应该给到孩子什么方面的“精神粮食”呢?提倡孩子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熏陶的李老师在“国学”的领域里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明德”即是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也要注重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讲道理、学会做人的品行好的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这应该是学校德育方面应该注重的,但这显然是不对的。
)孩子品行好,人际关系自然不会差。
孩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品行美德,将来长大了,自然不会干出损人利己甚至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来。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家庭教育中,我们不给到孩子丰富的物质,不给孩子金山银山,而是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培养他们学会获取金山银山的能力,而不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富足家庭里的寄生虫、花花公子。
多少“啃老族”就是娇身惯养这种家庭教育氛围下的牺牲品,其实等孩子长大了,父母才去斥责其子女成为“啃老族”又有何意义?孩子娇生而不惯养,不给他们太富足的物质,让孩子从小吃得苦中苦,长大才能少吃苦。
从小让孩子独立,让其学会自理生活,懂得任何东西得来不易,从小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知足,长大才会更好地更幸福地生存立足在当今社会。
在此,突然想起英国的皇家学院----伊顿公学,在校学习的都是英国皇室子弟,查理王子曾经也是此校学生。
身为贵族,有可能大家都会认为有专门保姆为其打理衣食住行,然而,完全不是。
所有贵族子弟一入此校,自己独立完成其在校的每一件事情。
比起中国小朋友,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是家长在背,很多家长不只是父母,更成了保姆,殊不知,保姆式的爱怎么会让孩子去尊重,去感恩呢?孩子把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呵护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就在一定程度上腐蚀了孩子的灵魂,他哪里还会去走向独立,追求他自己的未来呢?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老子》这段话道出了家教的根本---言传身教,也在告诫父母们教孩子的同时,学会做更称职的和有智慧的父母:时下当孩子在房间学习时,父母在客厅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打麻将的不在少数,给到孩子这样的家庭学习氛围只会让孩子内心的浮躁滋长,还何谈让孩子认真去搞学习。
孩子的自律再好,他毕竟也只是一个孩子;家庭里夫妻双方闹矛盾,吵闹甚至暴力打架,赤裸裸的展现给孩子看,无疑给纯真孩子的内心深处留下悲惨的阴影;小车里的迪士科音乐狂嗨不止,电视电影动画片里的暴力场景让孩子的心灵不断受到侵蚀等等。
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白纸一颗要成长的种子啊,为什么要被低俗的氛围染黑,而不努力给孩子提供科学高雅的环境氛围呢?要知道,贫瘠的沙漠里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来,即便意志力再坚强也只能生长成一棵小草小树,更何况意志力并不是种子与生俱来的。
很多时候,很多父母的困苦来源于孩子,多少夫妻因为孩子的教育而生矛盾而苦恼,殊不知,孩子的很多困苦源自于父母,只是孩子还不懂得这其中父母给其“种下的因”才造成了他现在的苦的果,父母还有发泄的权利,可是迷茫无助苦恼的孩子呢?所以请更多地给到孩子高雅的家庭环境吧,这高雅无关乎家庭条件的富裕,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那一份最朴实的爱与尊重。
有了这份爱和尊重,您还忍心在孩子学习时打开电视机打牌尽情娱乐吗?您还忍心让孩子去看暴力性质的动画片吗?您还忍心将生活中的争吵曝光在孩子的眼里心灵深处吗?四: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议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论语》短短二十几字,道出了一个人成功成才之关键。
话说一企业招聘总经理,首先让其应聘者写出其父母的生日,喜好等来判断此人是否孝顺作为录取第一准则。
此之谓“事父母,能竭其力”。
第二,老板交待应聘者一件事情,看看谁人能第一时间最有效率和创意完成,此之谓事君,能议其身。
最后,老板考验其中应聘者的信用度,因为良好的信誉度能让一个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孩子从小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品质,能做好此三点,一个人哪怕只是个孩子,其不想获得良好的发展都难。
总结以上四点,比起去让孩子报补习班特长班,家庭智慧教育应以经典传统的文化去熏陶孩子和感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精神境界获得更科学更健康的发展。
也许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孩子并不一定会成长得特别出色,但这些美好的传统“种子”会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扎根萌芽,即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不是也有智慧的家长用关爱为茁壮成长的“小树苗”修枝去叶吗?等到家长和社会给到的营养水分阳光足够充足了,孩子会以一种不可预言的参天大树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
此后,李老师举出实例,让我们看了几段采访名家名人的视频,其中采访李嘉诚的那段给我的感触最深。
众所周知,亚洲华人首富李嘉诚最初只是一名初中毕业的学徒,然而他的母亲,从小就让他接触《三字经》《千家诗》《诗经》等经典文化,从此,在这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智慧的种子,最终成就了大作为的亚洲华人首富李嘉诚。
采访当今总理李克强,他从小学习接触《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且不说,熟读这些国学便一定能令孩子成为首富总理,至少,他在一定程度上告诫了我们广大家长,传承这些经典文化和美德,能引导男孩成为一名顶天立地一身正气的男子汉,能引导女儿成为一名内外兼修有大智慧有思想的知性女性。
此外,教育专家们作出总结,读《大学》善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慧,读《论语》善经商。
以上古典文化都可以尝试作为孩子的精神主食去让孩子吸收,也许会有家长认为这太不可思议了,这么难,连大人都理解不了,孩子也未必会感兴趣,不过,我认为孩子就像是一块海绵,父母在平时有意识给到,他就会去吸收,不教孩子甚至给都不给,孩子就一定不会懂得,所以也许不那么爱学习的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的家长,您是否可以在路过书店旁边时停下脚步,买些此类书籍赠与孩子当“精神主食”,您是否可以买些此类光碟,在孩子玩耍时,无意识地让孩子去听一听,去让其感受去让其接触到。
(有必要强调,让孩子规规矩矩坐着听是不可能的,须知好动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无意识地让孩子多听他仍然会有被感染被熏陶。
)广告语听多了孩子自然都会背诵“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那么,我相信,《三字经》《弟子规》这么简单的传统经典听多了,孩子也会收获不少。
也许,孩子知道背诵了也未必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作为家长的你依然不用担心,作为咿呀学语的孩子,他当初第一次会说“妈妈”时,他又岂能完全理解懂得妈妈的含义。
所以同样道理,他背诵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的记忆力,我们也不用太贪心,再说,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会懂得其中的道理,而且这种理解和懂得从更深刻的教育意义上来说是“顿悟”。
这种“顿悟”会赋予孩子一种“感悟思维”能力,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变得有思想,这难道不是所有家长所共同期待的吗?最后在此呼吁家长,与其每天拼命去为孩子打拼,不如偶尔停下脚步,多陪陪孩子学习,让自己的内心处于“归零“状态,丰富孩子也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成长。
在家庭教育里,我们可以选择古典传统的文化来熏陶孩子,是为”育魂“,即是让孩子的灵魂深处埋下智慧和高尚的种子。
那么,面对如今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我们怎样”育心“呢?------即我们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心性保持沉静,远离低俗保持高雅呢?我个人也从这堂讲座里得到了答案。
在听讲座时,李老师给在坐的所有人听了一段古琴乐《太极》,顿时我内心浮躁的气息一扫而空,我像是走进了一座毓秀的大山,那种由内而外感受到得沉静是平常很难体验的。
一想到好动爱玩的孩子在类似这样舒缓美妙的音乐背景下看书,休息,听故事,他内心的躁动和浮躁也会随之飘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