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律制度知识要点
国犯罪,三年以上徒刑者适用,但所在国法律认为不犯 罪者除外。
3 时间上的效力。
生效、终止和溯及力。前二者都有明文规定。后者我 国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第二节 犯 罪
一 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1 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3条明确规定了犯罪的概念,即一切危害国 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 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 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 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受 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不认为是犯罪。”
毒罪、爆炸罪、放火罪等。 举动犯:指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即告犯罪完成, 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构成既遂的犯罪。如介绍贿赂 罪。
2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
犯罪预备不同于犯罪表示。犯罪表示是指以书面或口头 的方式表露自己的犯罪意图,还没有付诸犯罪行为,故不 能作为定罪的根据。对预备犯,可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 或者免予处罚。
只有在当时具体情况下确系为制止不法行为侵害所必 须,而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就应当 认为是正当防卫。现实生活中往往需要看防卫手段、措施 等是否能够有效制止不法侵害行为。而不要求保护利益和 造成对方损害大小绝对一致。
例如:若小偷正在进行盗窃行为,此时只需要将对方 或者打晕,而没有必要打死。否则就是犯罪行为。
(一) 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的概念
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
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 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 的行为。
2、正当防卫的条件:因为正当防卫行为造成损害的,
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所以正当防卫行为必须具备以下条 件:
、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正当防卫行为对象的不法侵害行为确实存在,而不是 虚假的,假想的。
• 案例:石某,男,35岁,工人。石某经常虐待妻 子。一日,石某的妻子因不堪石某的毒打,在石 某走后服毒自杀。邻居发现石某的妻子在床上挣 扎,便把石某找回来,要他赶快将妻子送医院抢 救。石某既不抢救,也不让邻居抢救,还恶狠狠 地说:“我就要看着她死。”最后,邻居们强行 将石某的妻子送往医院,但由于时间拖廷太久, 经抢救无效死亡。 • [问题]石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再叫二王开拖拉机将赃物拉到销赃地点销赃,每次给二王 20元至30元,二王共得320.50元。 • 问:二王的行为是否与申某某、张某某构成共同犯罪? 为什么?
•案例分析: • 孙福起利用上班时间,在保定火车站南站,将半停留 的货物列车的车窗打开,钻进车厢,盗出1台日立牌VI一 427E型录(放)像机,价值人民币4000元,并将该机隐藏在 站修所院内。马志刚发现孙福起去站修所院内隐藏物品,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所犯罪行所造成的危害
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
罪过心态的法理分析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的犯罪。 明知…会…希望……——直接故意犯罪。明知…可能会 …放任……——间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比间接故意犯 罪的社会危害性大。
E、甲唆使自己的狗扑咬乙,乙警告后甲仍然不停止,乙冲到 甲面前顺手捡到石快将其砸伤,甲抱头流血逃走。
•案例: • 田华是市体育学校武术班的学生,一天晚上,田华从 同学家玩耍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的一个 岔口处跳出一个持刀的青年黄某。黄某把刀逼向田华并让 他交出口袋里所有的钱和自戴的手表。田华扭头就跑,结 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 华拿起靠在墙角的一根木棒。向黄某挥去,黄某应声倒下 。田华十分害怕,立即向附近派出所投案,后经查验,黄 某已死亡。 •问:田华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为什么?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
关系。包括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是任何犯 罪构成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犯罪活动外在表现的各种客观事实。 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的结果,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 方法等。 “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和 单位。犯罪主体有自然人和犯罪单位之分。
•案例分析: • 申某、张某于某年8月至次年9月间,从火车站爬上货
物列车,于运行途中将铁路运输物资抛列车下,然后跳下 列车转移赃物。二人先后盗窃作案28起,盗窃物品有生铁 、化肥、暖气片、火车闸瓦等,价值7235元。二人在每 次盗窃之前,都向王甲和王乙(均系当地农民、手扶拖拉 机司机)打招呼:“你们把车准备好。”申、张盗窃后,
B、甲、乙、丙同在饭店喝酒,甲、乙因故争吵并纠打起来, 两人越打越凶,最后各操一把菜刀,丙将两人劝开,先在一旁劝说 甲,乙趁机将甲砍伤。
C、甲的邻居乙是精神病人,甲见乙持刀追杀其年仅8岁的儿子 ,为使儿子免遭不利,甲随手操起一根铁棍将乙打倒。经查,乙左 脚被打致粉碎性骨折。
D、甲骑车不慎撞伤行人乙,乙上前对甲拳打脚踢,致使甲鼻 口流血,然后扬长而去。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遇见而轻 信能够避免,结果未能避免,因而构成犯罪。前者—— 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后者——自信的过失犯罪。后者 的主观过错较大。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构 成犯罪。
另外,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 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遇见的原因 引起的,不是犯罪。第175页。
•、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 利免受不法侵害。
• 正当防卫行为要求防卫者防卫目的的正当性。 即出于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 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 意图。 • “防卫挑拨”和“互殴”等行为,均不能构成正当 防卫,因为不具备正当性目的。 • 防卫挑拨是指行为人为了侵害对方,故意挑衅 、挑逗,诱使对方首先实施侵害行为,然后借口防 卫,对对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 • 互殴是指双方都以侵害对方为目的,互相实施 侵害的行为。
2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主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从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者。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
罚。
胁从犯——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者。可减轻或者免罚。 教唆犯——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对于教唆犯,应当 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起的作用处罚。尤其是唆使不满18 岁的人犯罪,要从重处罚。被教唆者未犯被教唆的罪,则 可对教唆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 故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罪的形态
从犯罪预备开始,到犯罪完成的全过程中,有犯罪预 备、犯罪既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等多种形态。
1 犯罪既遂——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法定刑是以犯罪既遂为标准,其他如犯罪未遂、中止、 预备等都是参照既遂减轻、从轻处罚等。
根据各种故意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同规定,犯罪既遂主要 有四种类型:
对假想的、虚构的,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实 施防卫,则是“假想防卫”。依据刑法中对事实错误处理, 构成犯罪的,以犯罪处罚。
例如对警察的正当职务检查、对他人正当行为防卫等均 不能构成正当防卫。
王某见两青年在侮辱一妇女,即上前指责,遭一青年
殴打而自卫。在对打过程中,穿着便服的民警仲某路过, 见状抓住王某右肩以制止斗殴。王某误以为是对方同伙前 来帮凶,便拔出身上的牛角刀把仲某刺成轻伤。王某的行
但是,对于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 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 任。
下列情况中哪些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
A、某便衣民警带领联防队员夜间巡逻,见一卡车停在路边, 车上无人,前去查看,该车司机回来,认为有人偷车,即找来几人 持棍赶到现场打民警。
刑事法律制度知识要点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 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1 刑法的概念
刑法——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即关于什么是犯罪、 对犯罪如何惩罚,是定罪量刑的法律。
广义: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指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 刑法的任务
根本任务是同犯罪行为斗争。具体为四个保护:
•、防卫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 施。
对第三者实施损害行为,不是正当防卫,造 成损害结果的应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例如:为了制止不法侵害行为,而将不法
侵害人的亲属打伤,意图制止其不法侵害行为的,
不仅不能成为正当防卫,相反构成了对第三者的故
意伤害行为。
、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 大伤害。
问:张某、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请 说明理由。
四 共同犯罪 1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条件有三:一 是两个以上的人或单位;二是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个
行为人的行为(包括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实行行为和帮
助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目标,互相配合。三是具有共同 犯罪的故意。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即怀疑孙盗窃了车上的东西。待孙福起从站修所院内出来 ,马志刚便进去查找。马在杂草丛中找到了录(放)像机, 将其转移到附近的破房内藏好,下班后将该机拿回家,占 为己有。
•问:孙福起、马志刚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五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这类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犯罪, 但实质上不是犯罪而是有益于社会的行 为。包括:
1 地域上的效力(空间效力)。
我国的一切领域——领土、领海、领空,包括驻外使 馆、飞机车船内。
2 对人的效力。
四种情况:A、我国公民在国内犯罪——完全适用。B
、我国公民在国外犯罪,三年以下徒刑不追究;但军人 和国家工作人员除外。C、外国人在我国犯罪适用,但 享受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者除外。D、外国人在国外对我
•❖、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 实施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