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三、释义与辨味
文学文本的释义: 文学阅读过程中的释义,既是一个通 晓文字,消除语言障碍的过程,更是一 个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 构成的具体“语境”中,结合具体文本 语境,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 式、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 等等,来重新确定词句意义的过程。
9/14/2015 34
9/14/2015
38
三、释义与辨味
以折柳相赠来寄托惜别之情,以柳枝杨 花伴和悠长哀怨的笛声来抒写离别之情或 故园之思,实际上成为一种传统,由柳枝、 杨花、笛声等物象融会而成的意象,实际 上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抒写离情别绪、故园 情怀的典型意象。
三、释义与辨味
文本释义是一个需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 或情感经验加以参证的过程。
审美的解读:以获得特殊的精神愉悦为目标的阅读方式。
求美的阅读
小时候,故乡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故乡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故乡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故乡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文学欣赏的审美态度:
欣赏者应该与欣赏对象保持适度距离的审美观照的 态度,即要以一种“寻”美的、欣赏美的态度而决 不是一种应对实际人生的态度去对待文学。 要把戏当做戏看,而不把戏与现实相混淆; 要把小说作为小说来读,而不把小说中的故事 与生活等同起来。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朱光潜先生谈观海雾
文学欣赏的第一个阶段: 由通晓文字(词、句),比如细心领会组 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 互作用,细致体味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 合中包含的特殊意蕴,在语词符号的提示 之下,发挥联系与想象,感知文学形象的 阶段。
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学欣赏的第二个阶段: 在感知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反复揣摩玩味, 深入领会言下之意、言外之意,并充分体 味作品佳妙之处的阶段。这是文学欣赏的 目标。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在各种艺术 技巧和规则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完整、 独立的特殊的语言文本,是由语音、语 义、意象等构成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 用,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
文本的特征
封闭性:
文本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义世 界。
自足性:
文本自身包含着产生某种意义的各种要素, 无需借助文本之外的因素对其加以解释。
36
三、释义与辨味
暮春时节,可写之景很多,如残花落红,如孤 帆芳草,而且这些景致大约也都能映照伤别之 情。那么: 第一,何以诗人单单突出江风中依依袅袅的 杨柳和随风飞舞的杨花? 第二,那飘荡空中的“数声风笛”与这江上 揖别又有什么关系?
三、释义与辨味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北朝
乐府民歌有《折杨柳歌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 人归不归。(隋末无名氏《送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 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中国传统的读诗方法:
辨味品第的解读
钟嵘开创的所谓“诗之为技,较尔可知。 以类推制,殆均博弈”的阅读方法;
由作家生平推断文本意向的解读
由作家仕宦出处、师友渊源等的考察作为 解释文本依据的阅读方法;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文学文本阅读的角度:
科学的解读 实用的解读 审美的解读
香菱笑道:‚……还有‘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合‘上’字, 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 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 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 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 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40
9/14/2015
三、释义与辨味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棲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海上航行观雾: 海上航行遭遇大雾,大雾之中听着若远若近 邻舟的警钟,看到水手们手忙脚乱地走动, 似乎一切都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仿佛大难 临头,让人心焦气闷,那情景即使后来回想 起来,还有些戒惧。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站在海岸观雾: 那清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平谧如镜的海水,许 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拖慢掩,现出梦境的 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 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周 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 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也有些不易决定。
• 我们何以要倡导一种审美的阅读?
文学为我们建构的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这是一个想象的 世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体验的世界,同时又 是一个与现实保持着适度距离的世界。它唤起我们相应 的联想和想象,触发我们相应的情感体验,让我们在获 取某种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世界里无法求取科学的真; 文学的世界也不能给我们提供现实功利要求的满足;
文本的特征
能指性:
由于特殊语言组合方式形成的相互作用, 它们总是在向读者显示某种语义、寓意或 意味,即意义内涵。这些意义内涵期待着 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去领悟、理解并加 以充实。
文学文本的阅读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 独怆然而涕下。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 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 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 玉的身份,满心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 不见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实用的解读:以满足某种实用功利需要为目的的阅读。
这是一种求“有用”的阅读 比如: 希望通过文学阅读解决某个实际的人生问题; 希望通过文学阅读去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求通过文学阅读来达成自我教育的目标;
实用的解读:以满足某种实用功利需要为目的的阅读。
这一类文学阅读的极端化表现是:把文学文 本建构的艺术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等同起来, 试图通过文学阅读去实现自己某Βιβλιοθήκη 现实的实 用功利心理的满足。
9/14/2015
42
三、释义与辨味
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辨味”也即要能 “会心”“会意”: 把文字(词、句)转化为我们的内心感觉, 在一种有距离的透视中去遇会作者的“心”、 “意”。
三、释义与辨味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之二) 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杜甫《喜答行在所三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
——贺铸:鹧鸪天
三、释义与辨味
释义基础上的辨味:
要求读者在语词符号的提示下去细心体味通过特殊语 言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情味韵致。 在文学中,作家、诗人所关心的不是某种信息传达 的“正确”或“真实”,而是借助语言所能唤起的情感 或态度的性质,或者语言运用所能产生的情感效果。换 句话说,诗歌语言只要求能够激发出相应的情感,而不 要求自己去做某种具有可验证性的,即可以被经验事实 加以证实的表述。
——柳宗元
——陈子昂
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学文本的三个特征启发我们,文本为 我们创造的是一个自足完满的艺术世界。 文学文本的阅读首先应该,而且可以从 文本语言组合和意象的把捉来完成文本 的解读。这两首我们都熟悉的小诗的阅 读就是一个很好地证明。
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本的解读与鉴赏 把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 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
花阴》)
字字落实:是指文学作品的欣赏一定要细致地阅 读理解文本语言(词句),以求获得对那些让我 们疑惑的字义、词义的清晰的理解。
字字落实 本义 比喻义或引伸义 转义
三、释义与辨味
工文与工诗,大似国手棋。 国手虽漫应,一著存一机; 不从著著看,何异管中窥?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今人诵文字,十行夸一目。 阏颤失香臭,瞀视纷红绿。 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 ——[金]元好问
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 已经结冰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 判断和隔膜的抑揄。……凡是科学的人们,这 样的很不少,因为他们精确地钻研着一点有限 的视野,便决不能和博大的诗人的感得全人间 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 的精神相通。
鲁迅:《诗之敌人》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三、释义与辨味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 我也许会忍受黑暗; 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 照耀得更加荒凉。
——狄金森《无题》
三、释义与辨味
文本的释义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我们已有 的包括语言、文学、文史等等在内的各种 知识储备的过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9/14/2015
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的过程。 这是一个对文本加以改变、丰富的过程。
文学文本的阅读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九月九日齐山登高
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学欣赏的两个阶段:
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