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教改项目成果概述一、项目成果的具体内容及主要特色1.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每一小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依据,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由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解,从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2.进行专题文献调研,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文献调研专题,学生每4人一组,分组进行文献调研,要求每组学生每人都要查阅不同的文献,自己阅读理解后,各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讨论,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汇总和总结,完成相应的调研成果综述报告。
最后完成相关的多媒体汇报材料,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根据创新班的特点和人数,本课程设置3-4个调研专题,一学期可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有上讲台汇报一次的机会,这对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好处和影响。
3. 改革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单一闭卷考试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进行考评,并统一纳入到最后的考核中。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的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和讨论、期中考试、专题文献调研和最后的期末考试。
由于采油工程课程的特点,各章节相互独立,每一章都是采油工程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具体问题。
因此在文献调研和专题讨论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期中考试,目的是对前半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
在专题汇报时,要求学生对汇报学生进行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调研的具体内容、汇报者的表达能力、ppt的准备情况以及演讲者的表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每个小组的汇报者所得成绩为改组成员的成绩。
这样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该部分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为30%。
主要特色:1.举行文献调研专题汇报研讨会分组进行文献调研,要求每组学生每人都要查阅不同的文献,自己阅读理解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理解同组其他学生查阅的内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汇总,完成相应的调研成果综述报告。
最后完成相关的多媒体汇报材料,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这样可以保证每学期每人都有上讲台演讲的机会。
2.改革考试方式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进行考评,并统一纳入到最后的考核中。
包括平时的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和讨论、期中考试、专题文献调研和最后的期末考试。
专题汇报时学生对汇报学生进行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调研的具体内容、汇报者的表达能力、ppt的准备情况以及演讲者的表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每个小组的汇报者所得成绩为改组成员的成绩。
这样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实践运用情况及效果评价采油工程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在石工创新班07级和08级两个年级进行了实践,目前正在石工09级创新班实践。
该课程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摸索与实践过程中,作为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大部分学生认为采油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非常成功,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加了,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项目成果支撑材料目录研究性课程授课计划(教学日历)课件多媒体期中、期末考试题专题研讨会报告集、汇报多媒体、学生汇报照片文献调研专题汇报学生互评表课堂讨论问题集思考题及习题集补充材料项目研究主报告一、项目研究概况1.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性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科学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不同类型的研究过程,通过主动研究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科学研究能力。
它包括教学内容的问题性、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形式、探究的方法、学生主体性和教师引导性的发挥都是各不相同的。
本教改项目通过对《采油工程》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探讨《采油工程》专业课的创新型教学新方法,形成采油工程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采油工程》课程是石油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石油工程专业所属的“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藏工程等,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对地下流体的高压物性、油气水的渗流特性和地层供液能力的计算等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对这些先修课程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结合现场实际生产条件,解决实际油气田开发生产、设计及采油工程管理等系统工程问题。
本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目前矿场常用的各种采油方式(方法),油气井增产、增注措施,以及选择的标准和设计方法。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要求是:(1)掌握矿场常用采油方式的基本原理、适应条件和设计方法;(2)了解油气井增产、增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工艺技术;(3)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程的讲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对目前矿场上常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介绍。
因此,开展《采油工程》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是培养我国石油工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石油工程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采油工程课程计划学时为48学时,其中4学时为实验教学,其他44学时都是课堂教学。
目前的教学方式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目标。
学生基本上是以听课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同时结合上课内容学习,教师布置的作业、考试复习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约束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研究性学习的训练和培养。
学生通过学习仅仅能够掌握油田开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油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有很大的距离,对学生毕业走上油田工作岗位从事实际工作有一定的限制。
开展采油工程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把采油工程目前国内外的技术现状、现场存在的实际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等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多了解采油工程的具体实践,形成研究性的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
2.项目研究的基本方法目前国内外石油工业的发展迅猛,油气资源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对相应技术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
采油工程作为油气田开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也随着整个石油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来说,了解目前采油工程的发展现状、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对提高学生学习采油工程课程的积极性和指导性非常重要。
因此,对于采油工程研究性的教学方法而言,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要适应目前国内外油气田开发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采油工程发展的实际需要,掌握和了解油气田开发的水平,特别是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采油工程的信心。
为此,采油工程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设置了如下方法和思路。
(1)补充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采油工程》课程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在确保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前提下,同时还要完成研究性的教学,最终使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为此,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针对大纲规定的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并进行重新组合,把重点讲授、一般讲授和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同时补充教材内没有、而对整个课程非常重要的部分内容。
如对相关课程中与采油工程关系较密切的其他课程中的问题,通过给学生通过参考材料,让学生自学了解,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
(2)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每一小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依据,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由学生自己上讲台给学生讲解,从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3)进行专题文献调研,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本课程总共设置了3-4个文献调研专题,每一专题内容为相对独立的问题,有的专题设置了不同的问题,即每组的问题各不相同。
学生每4人一组,分组进行文献调研,要求每组学生每人都要查阅不同的文献,自己阅读理解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理解同组其他学生查阅的内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汇总,完成相应的调研成果综述报告。
最后完成相关的多媒体汇报材料,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通过汇报,各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了解其他组的调研情况,这样让学生了解的更多。
根据创新班的特点和人数,课程设置3-4个调研专题,一学期可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有上讲台汇报一次的机会,这对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好处和影响。
(4)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在采油工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将聘请采油工程相关专家进行采油工程新技术的专题讲座,或是国外相关院系和专业的老师来校给学生进行授课。
本项目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经费原因,只聘请了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石油工程系本科采油工程的主讲教师Ding ZHU 教授为08级创新班学生主讲了2学时,讲授内容为水力压裂技术。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国外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国外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5)改革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单一闭卷考试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进行考评,并统一纳入到最后的考核中。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的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和讨论、期中考试、专题文献调研和最后的期末考试。
由于采油工程课程的特点,各章节相互独立,每一章都是采油工程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因此在文献调研和专题讨论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期中考试,目的是对前半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
在专题汇报时,要求学生对汇报学生进行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调研的具体内容、汇报者的表达能力、ppt的准备情况以及演讲者的表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每个小组的汇报者所得成绩为改组成员的成绩。
这样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该部分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为30%。
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根据采油工程这门课的特点,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索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课堂理论教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
1.课堂理论教学方面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的主要改变是适当调整了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
目前采油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为48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课堂教学44学时。
为了开展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探索,课堂讨论、专题文献调研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需要安排相当多的学时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活动,这必须压缩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但又必须确保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使得研究性教学能顺利进行。
具体的学时分配:课堂理论教学学时32学时,包括课堂讨论总计约2-3学时;外聘专家讲座2-4学时;专题文献调研汇报6-8学时;实验4学时。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把重点讲授、一般讲授和学生自学有机结合起来,体现本课程各个知识点与采油工程的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