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一、问: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还是阴阳五行?答:应该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至于五行当然是整个中医及十四经穴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
为甚么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开始的大小外浮中间五个穴为甚么能治疗疝气,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个穴木穴为甚么能治眼干眼泪多?当年我曾问老师是甚么道理,老师也不知其然,只说你用就是了。
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
由于在《医经精义》(清.唐宗海着)中读到「脏腑通治」一词,虽然只有简单解说,但没有实际应用,而且欠缺胃与包络通,然而这却带给我一个概念,于是将其开始运用于针灸,并名之为「脏腑别通针法」。
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脏腑别通针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经的,例如用曲池治头晕(肝与大肠通)特效;用内关(胃与包络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这些都写于我1975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及1978年出版之《针灸经穴学》,后来我发现脏腑别通可以解开许多董氏奇穴的应用原理。
例如前述六个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脏腑别通的「肝与大肠通」来解说,又怎能解说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脏腑别通来解说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
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针灸学》,我开始用来解说董氏奇穴之应用,之后又继续探索发现脏腑别通与内经之开合枢及易经都有关系(参见余着之《针灸宝典》)。
脏腑别通理论不只用于针灸,用于伤寒及温病辨证及处方,也是很实用的。
二、问:有人用六冲及十二宫来叙说脏腑别通,可以吗?答:用六冲来叙说脏腑别通,只能解说一半,只能说明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这个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写《系统八字学》及在大学教授易理时,经常研究刑冲会合,也曾尝试用过。
六阳干子午冲、寅申冲、辰戌冲还讲得通(见下图(见红字标明)),但六阴宫就说不通。
这个图把十二消息挂放进去(十二月卦消息图显现了阴阳消长调和、互施互补、相推演化的特征。
该图阴阳的运动特征是周而复始,回寰相推。
),可以看到对冲的宫相互为伏挂,即一个别挂六爻变成相反性质的六爻,构成另一个新的卦体称“伏”,伏卦有利于人们从正反进行逆反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疾病。
子时(或子月)复卦一阳生(其他五阴),午时(或午月)姤卦一阴生(其他五阳),两者平均恰为六阴六阳。
丑宫与未宫加起来也是六阴六阳,如此类推,则其他对冲宫皆成总量互相平衡状态,也就是在本宫时为最强时,对宫时为其最弱时,例如酉时肾最强。
然后愈来愈衰弱,至卯时弱到极点,然后开始转强,越来越强,至酉时强到极点又开始转衰,其他各脏腑皆同其理。
此亦常用于临床,例如五更泻虽病发于清晨卯时,事实多因命门火虚责在肾火,就宜补肾火;心脏病常发于子夜,子时心脏最弱,责之于心虚,调治心脏。
三、问:你说董氏奇穴的核心是阴阳五行?这怎样解释?答:阴阳五行是一门系统学、控制学、信息学。
有人说:「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也有一说:「不知阴阳五行,中医寸步难行」。
五行是中医及经穴学的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
五行与倒马针及牵引针皆有密切关系。
打开董氏奇穴针灸学,可以发现五行几乎无所不在。
光是一一手指部位直接用五行命名的穴位就有木穴、木炎穴、木火穴、指五金穴、指千金穴等穴。
其次以脏象命名的穴位也多与五行有关,二二部位的大白、中白、上白、下白、土水穴都直接与五行有关。
其他手脚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与五输(行)穴有密切关系。
五输穴有其时间对应,也有空间对应,活用五输穴的时空用法,可以把五输穴用的很灵活,也能因此把奇穴用的很灵活。
了解五输穴的时间对应后,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针,自然就明白了。
一般人研究五行仅止于生克乘复,但五行之间的化合交应交济通透更重要,在针灸的应用也更多更灵活,而更重要的是五行气与质的应用,包含上下升降内聚外散往复等。
虽说是五行,若精简归纳就只阴阳而已,由于金沉水降属阴;木火清扬上升属阳。
(至于土则有燥土湿土,燥土属阳湿土属阴),所以肺、心、心包 (寅午戌三合火) 三焦、大肠、小肠(亥卯未三合木)之经络走上部。
脾、肾、肝(巳酉丑三合金)膀胱、胆、胃(申子辰三合水)之经络走下部(均请参考上题之十二消息挂图)。
而五输穴阴经井穴起于木,阳经井穴起于金,亦系从其气与质而定。
再以金白水清、金寒水冷,木火炎燥来看,今年子年水旺,冬日夜晚出生者;脸色皮肤偏白者身体一般较差。
而夏日白昼生;皮肤焦黑者今年体质较好或转好。
这也能作为用针的参考(这些可参看《灵枢经》及一般四柱学)。
在我过去的《针灸五输穴应用》有一章「同气相求」对生克交应之针灸应用有详细的介绍。
新修定明年即将出版的《针灸五输穴发挥》,是我1981年所写《针灸五输穴应用》(目前已十版,尚未增修)的增订全修新书,对五输穴的时空观,及五行气与质的应用介绍的更清楚,「五行配穴」是五输穴应用的精华,也作特别介绍。
董氏奇穴与五输穴的关系在新书中也有专章介绍。
四、问:那么你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是否都已讲解的很清楚呢?答: 其实我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基本上已讲解得很清楚了,对于一些原理都做了解说与发挥,对于一些方法也已经作了不少介绍,也增加了一些功用。
必须知道每一个理论的产生至成熟,都是要经过读很多书,经过多次的验证及修正才确立的(参见『我与脏腑别通』),这中间是要发费很多时间的。
因为《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这两本书是根据在韩国上课录音写成,当时是根据大纲,现场实时讲课临时发挥,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不是藏私,也不是不知道。
受讲课时间限制(一周讲完穴位及治疗),当然不可能与坐下来慢慢写书相比。
但比起前一本我的奇穴学著作《董氏奇穴针灸学》(在大陆及台湾皆有出版)(目前只能算作入门读本)已充足完备的多。
现在的《董氏奇穴讲座》可以定位在中级水平,但以五年至八年一个学问增长台阶来看,这本书目前只能算是初级教本。
希望在我的针灸经穴学(出版已三十年,已发行二十版都未增定修改过,明年将加紧修订)增订修改完成后,再写一本比较完整全面的高级奇穴穴位学,理论更深化,每个穴位会发挥得更多,更切合临床。
一定会比现在的奇穴学讲义内容丰富充实的多。
五、问:在你的书中曾提到「针方相对」,能再说清楚些吗?答:「针方相对」针法是极高明的用针,如果内科基础愈强则针灸疗效愈强。
现在有些地区的针灸医师,只作针灸不研究方剂,殊为可惜,实则两者在理论方面可以相辅相成,推进彼此的进步与发展。
即以失眠为例: 失眠用针灸治疗的效果非常好,而且是立刻就见效,当天即见效。
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穴就够了,但如果有内科基础,能以针方相对的观念来用针,疗效可以更提高。
以下举例说明: 大白与合谷穴之间的间谷穴,治疗失眠极为有效。
我们知道大白可以治疗上焦病很有效,合谷治疗中焦病很有效,灵骨治疗下焦病很有效(像坐骨神经痛)。
失眠的时候常常会有心烦、胸闷,心胸之间很烦燥,就该取用大白与合谷中间的间谷穴来治疗会很有效,按照全息的对应法来讲,因间谷穴和心胸一带对应,约等于栀子豉汤之治疗虚烦胸中窒懊憹,所以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四关穴治疗失眠症,也就是合谷配太冲效果也不错,四关穴能疏肝,有消遥散的意味。
四关穴又有镇静、镇痉、镇定的作用所以治疗失眠很好,近年来又改成间谷配行间来使用,行间在太冲之前,为肝经之荥火穴,能泻肝火,我把间谷和行间配合叫做前四关穴,这种配伍有丹栀逍遥散之意味在,故治失眠甚效。
针灸治失眠用九里穴(即风市)治疗效果也非常好,是什么道理呢?九里穴是一个镇静止痛作用很强的穴位,对神经系统的病都有治疗效果。
九里(风市)位在胆经,透过心与胆通能治心火旺,及痰热扰心,九里也可以透过肝胆表里来治疗肝火旺的失眠,在这里就有温胆汤的意味,因此是治失眠很好的穴位。
至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失眠,则可针下三皇,即有归脾汤之意味在。
中医说久病多有瘀血,久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很有效,同理也可在五岭穴点刺刺血治疗失眠也很有效,近年来我都只在耳尖点刺泻血治疗失眠就见大效,甚至不用再扎针当晚就可睡眠很好。
耳尖刺血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肾开窍于耳,但《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如此一来心肾皆开窍于耳,因此在此针刺有黄连阿胶汤交济水火的作用,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大家知道血府逐瘀汤治疗久年失眠甚效(见《医林改错》)。
在耳尖刺血,也有血府逐瘀汤之意味。
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
总之,耳尖刺血可以镇定袪风、交通心肾、活血化瘀,因此它是治疗失眠最特效的穴位,是治疗失眠第一针。
六、问:你提过『动气针法』,你知道大陆也有『运动针法』吗?是否大陆比较先呢?答: 董老师早在五零年代或更早就应用动气针法,我在1975年已详述于《针灸经纬》中。
近几年才从事针灸的人有些认定大陆早有运动针法,但据我所知有记戴最早皆于1980年以后,大陆流行运动针法应该是这近十几年单穴流行才开始的事,至少晚于董老师三十年。
八零年代及九零年初期,我曾在大陆进行过学习及讲课教学,到过不少地方,当时到处均以针刺局部为主,重视补泻,患处扎满了针,试想那有可能让患处活动而运用动气针法?若是有,也可能只是少数穴位少数病种,像董老师这样以动气针法为主,并全面应用的似乎没有。
如果大陆有五零年之前就以运动针法为主的报导,那关乎针灸历史,我当然要修正。
动气针法之作用首在治神,《素问?宝命全角论》说: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又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毋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标幽赋》也说:「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都在强调治神之重要。
医生及病人都要精神专一,集中精神集中力量向患处施治,所谓「必一其神,令治在针」(《灵枢?终始篇》)。
需知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甚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
由于动气时精神集中患处,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但是前题是让患处能够活动,那就不能在局部扎针。
或许书本未载明的并不表示没有,由于生活时空环境的不同与差异,而致信息与认知不全是有可能的。
基本上大陆的中医及针灸是一直是走在较前端的,所以也不能说大陆早期绝对没有此类针法。
就如现在火神派在大陆似乎是一种时尚与流行。
姜附剂的书出了不少,甚至有名之为「火神派医案全解」的书,但事实上「全解」并不全。
在台湾的中医师差不多都读过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名医心得集—谭述渠医案》,谭述渠医师善用大剂四逆汤及真武汤,附子用量一般五六两(180克),中则八两(240克),重则十几两(五百克或更多)也是常事。
甚至桂枝一剂也常用至十几两,吴茱萸也有用到一两(30克)以上者。
案例比吴佩衡及李可还多,剂量也比较大。
据其表示系少从广东新会陈伯坛游,见其用大剂附子之经验(轻则三四两,重则十几两)心有所疑,研究而获其理大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