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
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
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A.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B.幵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C.山东作为齐鲁大地因分封制而得名D.诸侯国没有独立性,不易形成割据4.随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的奴隶社会幵始形成,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有很多的不同。
以下各项最能反映奴隶社会本质的是①军队②刑法③监狱④司母戌鼎⑤四羊方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5.“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说这段话的人应该是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武6.《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C.丝织业的发展状况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指事B.象形C.会意D.形声8.《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9.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下列叙述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是()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③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④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是①“百家争鸣”②商鞅变法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④兼并战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1.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中讲道:“只有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在兼并战争中最终胜出。
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在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弱肉强食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D.适者生存13.下列选项属于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①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②变法得到所有贵族的拥护③变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④敢于同旧的势力进行斗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15.2200多年前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经受了“5·12”汶川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这一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大运河C.六辅渠D.灵渠16.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语文石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②数学许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③政治陈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④历史朱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7.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仁者爱人18.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A.乙B.丙C.甲、乙D.甲、丙19.19.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可以互相转化,如好学生可能变成坏学生,而坏学生也可能变成好学生,成语“塞翁之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这体现了下列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20.小华同学在参观河南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青铜铸造业规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二、材料分析题:21.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君王,他们的行为,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与灭亡。
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漫画“暴君”)(1)图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暴虐无道的缩影,请你说出这一君王是谁。
他有何暴政?(2)图二是一幅漫画,近几年,有人评价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越”。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结合史实来说明。
(3)漫画中两位君王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邮票“名君”)(4)上面两枚邮票中的人物分别是商朝和西周的建立者,请说出他们的名字。
这些君王之所以能够建国安邦,是因为都曾得益于名臣的辅佐,请你举一例。
(5)通过上述君王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感悟?22.中国古代制度不断革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1)图一中①②处对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分别是什么?(2)图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图二中A、B代表的等级身份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实行这种制度起到的作用。
(3)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23.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材料三“人法也,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2)材料二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
该观点是哪家学派的观点?(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5)你认为当今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积极意义?参考答案1.A2.D3.D4.A5.B6.B7.B8.B9.D10.A11.A12.C13.C14.C15.A16.B17.C18.A19.D20.A 21.(1)桀。
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
(2)不同意。
商纣王是一位暴君,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因此不应该被称为“文武双全,功勋卓越”的君王。
(3)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4)图三是商汤,图四是周武王。
如周武王与吕尚、周公等。
(5)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言之有理即可)22.(1①禅让制;②启。
(2)分封制;A——天子;B——诸侯;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商鞅;教民耕战: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3.(1)人物:孔子。
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
意义: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5)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等。
(其他言之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