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价值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

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

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

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

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因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1 、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一辆汽车要比一辆自行车耗费的劳动量多,那么作为商品,汽车的价值量要比自行车大。

饲养一头大象要比一只母鸡耗费的劳动量多,那么作为商品,大象的价值量要比母鸡大。

因此,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耗费的人类劳动多,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大;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耗费的人类劳动少,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小。

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2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如果一把斧子交换15千克大米是等价交换,那么10把斧子就可以交换150千克大米。

如果一担米交换十尺布是等价交换,那么10担米就可以交换100尺布。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大,那么交换的价值量就大;商品的价值量小,那么交换的价值量就小。

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3 、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货币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一件衣服标价50元,一张桌子标价100元,一公斤蔬菜标价3元,那么,十件同样的衣服就标价500元,十张同样的桌子就标价1000元,十公斤同类蔬菜就标价30元。

因此,商品本身的价值大,那么价格就高;商品本身的价值小,那么价格就低。

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4 、同理,如果50元能购买到一件衣服,100元能购买到一张桌子,3元能购买到一公斤蔬菜,那么,500元就能购买到十件同样的衣服,1000元就能购买到十张同样的桌子,30元就能购买到十公斤同类蔬菜。

因此,货币量大,购买的能力就大;货币量小,购买的能力就小。

这就是价值不均衡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价值规律中,马克思对价值的质、量、表现形式的转换和传递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为财富规律的创立提供了坚实依据。

综上所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商品传递给另一个商品。

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

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

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

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

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这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

刺激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编辑本段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规律,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起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也就是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私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在无政府状态中进行的。

因此,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来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仍大体上能保持平衡,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导着社会生产,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这只“无形的手”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作为调节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强制地贯彻它的作用的。

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企图尽可能使自己的商品卖得一个好价钱,得到较多的收益。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向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的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和供应的增加;同时,又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退出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的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缩小和供应的减少。

商品生产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自发地环绕着价值而上下波动,从而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使供给与需求的各种偏离得以互相抵消,在生产的各种偶然变动中,维持着生产的社会平衡。

价值规律正是这样作为一种在生产者背后发生作用的力量,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

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

而它刺激商品生产技术改进的作用,则是通过同一生产部门各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

同一生产部门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由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客观条件和生产者本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等主观条件的差别,生产同一使用价值的劳动量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等的。

但商品的价值不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而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则不仅收益少,甚至会入不敷出,导致破产。

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较多的收益,使自己在竞争中站得住脚,都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个别劳动时间的耗费。

为此,就竞相革新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这种竞争,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这种竞争,也包含着不利于生产技术发展的消极因素。

处于先进地位的生产者,为着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然要实行技术保密,力图阻碍其他商品生产者赶上和超过自己。

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使主客观生产条件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由于个别劳动时间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背离而趋向于贫富两极分化。

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想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扩大生产规模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但是,有些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力量添置新的技术装备,无法改进自己的生产条件跟上先行者的步伐,处境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破产。

那些生产条件优越、收益丰厚的生产者,则可以逐渐扩大生产,越来越富。

商品生产者的这种两极分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封建社会瓦解时期,很多破产的手工业者丧失独立生产者的资格,沦为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雇佣工人。

同时,有些生产条件优越的手工作坊主,则添雇帮工和学徒,扩大作坊规模,自己逐步脱离生产劳动,变为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资本家。

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价值规律通过它的转化形态即生产价格规律,仍然自发地起着调节社会生产、刺激技术进步和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作用。

所不同的,就是这里的商品生产者都是资本家。

在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下,得不到平均利润的资本家处境困难,甚至破产倒闭。

而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则可以加速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

价值规律促进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

件已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大不相同,因此,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和资本主义制度下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生产具有调节作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不仅要受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且也要受价值规律的调节。

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杠杆来实现的。

这种调节作用的经济条件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都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全民所有制企业也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它们都有本身的局部利益,都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生产经营成果,要求等价交换,使自己在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得到补偿和正确的社会估价。

出于对本身物质利益的关心,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都必然会倾向于多生产那些消耗少、收益多的产品,因为这样,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成员就可以增加收入,全民所有制企业也可以更容易地完成和超额完成对国家上缴税利的任务,从而增加企业基金,增加归企业自己支配的用于生产、集体福利和职工奖励的资金来源。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安排和贯彻计划时,必须利用价格杠杆,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作用。

对商品流通也具有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同一个经济过程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表现,两者是紧密联系着的。

价值规律调节商品流通,是通过价格机制对商品需求的变化贯彻其作用的。

有购买力的需求按照同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

价格下跌,需求就增加;价格提高,需求就减少。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资料价格的降低或提高,在劳动者购买力既定的条件下,会极其灵敏地影响需求的变化。

生产资料需求变化的弹性虽然较小,但是价格的变化,也会对生产资料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需求调节价格,价格也调节需求,并相应地也调节生产。

推动作用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科学依据,它对于督促社会主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必须充分利用价值、成本、利润、税金等经济杠杆,来确定企业对国家的经济责任和国家考核企业的标准。

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规定有科学依据的价格,使社会主义责任制有合理的衡量赏罚的标准,从而有效地督促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就同一生产部门的各个企业来说,有了按社会必要劳动量规定的统一价格,那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先进的企业,就能获得较多的利润。

反之,那些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能获得较少的利润,甚至发生亏损。

就不同生产部门来说,各种不同种类产品的价格都反映其价值(或生产价格),不同部门企业的盈亏状况,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