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第三章文化整合论第一节文化的形态构成1.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所具有的基本性质:首先,文化就是“人化”;其次,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文化之所以得以保存和积累,并被人们世世代代地传递下去,其中的奥秘正是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工具结构。
2.文化的形态及其特征文化形态划分,一半采用三分法,即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器物文化即指物质层面的文化。
它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它集中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对象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行为文化即制度层面的文化。
它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上。
观念文化即指精神层面的文化。
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第一节形式美1.形式与形式美的概念任何一个审美对象都是由内容与形式组成的统一体,其中审美形式既是审美对象的直观形态,又是审美内容的存在方式。
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形式: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形式美: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涵的审美价值。
2.人的形式感的形成节奏感是人的形式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首先发挥了中介作用的因素的是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轻松化,它使人对节奏产生出愉悦感受。
由各种劳动状态的差别而产生的节奏越不同,就越容易使节奏由某一具体劳动的联系中脱离开来。
(2)另一种引起分化的中介便是史前时代的巫术模仿和礼仪。
通过巫术活动,节奏成为调整和组织集体行动的一种工具,与原来的劳动脱离开来,可以被普遍地加以应用。
3.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形式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直觉抽象和概括。
早期对审美形式的情感激发作用作出解释的是移情说。
移情说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审美活动具有拟人化特征,强调了审美知觉反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把人的审美经验单纯看作是主观精神外射的结果,而看不到产生这种移情作用的客观基础。
形式美的运用形成了形式法则,它们体现了不同的形式结构的组合特征,可以产生各异的审美效果。
节奏与韵律节奏是事物在运动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
以其表现形式可有强弱之分:强节奏是以相同形式要素的快速重复产生明显的节奏感,给人以强烈印象,但容易引起生硬和单调的感觉;弱节奏则以多种类型的同一形式要素进行间隔性较大的重复,由于形式变化较丰富显得生动活泼。
韵律最初出现于诗歌。
作为空间关系的韵律则表现为运动形式的节奏性变化,它可以是渐进的、回旋的、放射的、或均匀对称的,由此造成一种情感运动的轨迹。
比例与尺度比例构成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
尺度则是一种衡量的标准,人体尺度作为一种参照标准,反映了事物与人的协调关系,涉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应。
对称与均衡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原理。
它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十五载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某种不变的性质。
均衡则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或称为平衡。
(大小、轻重、明暗或质地之间构成的平衡感觉。
)它强化了事物的整体统一性和稳定感。
均衡可分为对称和不对称的。
对比与协调对比是对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整体造型中的焦点。
协调则是将对立要素之间调和一致,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刚柔相济,动静与虚实互补,是不同性质的形式要素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和稳健的审美感受。
变化与统一变化变化是由运动造成新形式的呈现,它可以渐变的微差形式或序列变化形式构成不同的层次。
整体的统一性是任何设计构图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技术美概念: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
现代技术产品是科学成果和人的劳动物化。
作为技术美,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产品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完成的技术创造。
其次,作为人的劳动的物化,在产品中凝结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它把人的理想、欲求和情趣通过人的活动而注入到产品之中。
技术美的深远意义首先,它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什么形态。
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特征。
其四,美在和谐。
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五,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互相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德国工业同盟设计主张:1.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2.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3.强调走非官方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4.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5.坚决反对任何装饰;6.主张标准化批量化。
第三节功能美概念:实用产品所具有的合目的性特征的形式表现。
1.在美与善之间在美学观念形成的初期,人们十分注重美与善以及审美与实用之间的联系。
美并不仅仅在感官的愉悦和视觉形式的感受,还要受制于社会的功利效应和伦理观念。
美必须是善的,只有无害四方才能取得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审美经验的性质从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做出了规定。
首先,就质的特征来说,美与功利的快感和善不同,它是超功利的,审美不涉及直接的利害感。
其次,就量的特征来说,作为审美对象都是单个的具体事物,审美判断也是一种单称判断。
再者,就关系特征来说,审美对象与它的目的之间没有客观的联系。
最后,就情状特征而言,审美的快感具有必然性,“没事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底对象”。
2.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审美经验即美感,使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量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美正是通过这些审美经验或美感为人所把握。
人们的审美感受具有直觉的性质,他在欣赏时并没有首先联系到实用的、功利或道德的目的,没有自觉的逻辑思考活动。
李泽厚先生认为: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即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
3.功能美的意义和内涵对于产品的美与产品的功能目的性的关系,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其一,有人认为,产品的美与产品的功能目的无关。
其二,有人认为,一把椅子如果好看,也可以增进它的使用效果,使人坐着感觉舒适。
其三,有人认为,功能美是由于产品使用功能的发挥,给人造成的舒适感和满足心理的结果,这便等于说实用就是美。
在这里混淆了功利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使人忽视审美特质自身的规定性。
如“一把椅子坐着很舒服,你就认为它美。
”这句话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指共时性的直接感受,这是把审美简单化和庸俗化了;而另一种是指发生学的历时性过程,它说明美的因素中包含了你过去生活经验中取得肯定性情感的因素,这正是一种文化积淀。
其四,功能美是形式观照的产物,这种形式可以成为某种功能的表现或符号,它是那些功能好的产品形式的体现。
意义和内涵首先,人工环境和产品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它们所具有的功能美把社会前进的目的性和科技进步直观化和视觉化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使得对功能美的观照成为人们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感性和精神的占有。
其次,功能美通过物的组合秩序体现出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协调,给人一种特有的场所感和对人类时空的独特记忆。
第三,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依托,产品的功能美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表征和审美心理的对应物,成为人们自我表现和个性美的一种展示。
第四,产品的功能美通过人与物的关系体验使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温馨和人间亲情。
最后,产品的功能美是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和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艺术美概念: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第五节生态美概念: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1.生态美的构成美是一种价值存在。
审美价值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一种价值属性。
生态美则是满足人们生态审美需要的审美存在。
作为城市景观的生态审美内涵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洁净感和卫生状况;其次是环境的宜人性,可以给人生理和心理的舒适感;再者,道路的畅通和交通的发达也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状态;此外,空间的秩序感,布局的合理化和情感化,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多样性等都关乎社会生态。
2.生态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功能第一,生态美的研究把主客体有机统一的观念带入了美学理论中,有助于建立人与环境有机联系的整体观。
其次,生态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健康的生存价值观。
再者,生态美的研究为克服技术的生态异化指出了解决的途径。
生态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按照生态规律开阔技术的视野,从而推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在实践功能方面,生态美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直观的尺度和导向。
第六章风格变迁论第二节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1.传统建筑的风格特征建筑风格的表现,首先与应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
中国:木结构西方:石头结构中西文化观念的重大区别之一,表现在神权和皇权的不同统治上。
这说明中西古代建筑,一个是以人为中心,一个是以神为中心,存在“人本”和“神本”的不同文化观念。
“门堂分立”是中国建筑构成的一个主要特色,其目的在于产生内外之别,并由此形成一个中庭。
中国建筑的立面是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组成;平面的组成部分可分为门、堂、廊三部分,它们在使用功能上有明确的区分。
堂是建筑的主要功能部分,成为建筑的主体;廊是一种辅助性建筑,包括封闭的和半封闭的空间形式;门也包括门屋,在大型建筑中,门屋承担对外接待和礼仪功能。
四合院注重“礼”,苏州园林注重“乐”。
2.陶瓷器皿和家具风格线性的运用。
3.传统器物风格的范畴说我国传统器物风格特征,不能不受整个民族审美观念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因此它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虚与实(有与无)虚与实或者有与无是把握造型审美特征的一对重要范畴。
空间与实体的虚实关系,也表现出两者的相辅相成,虚实互补。
巧与拙作为风格范畴,巧指人工修饰的美,拙指自然朴素的美。
中国传统审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主张崇拙抑巧。
对于巧与拙的观念包括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其一是宁拙毋巧:传统美学认为,巧则甜媚,拙则古莽,巧则陈腐,拙则新奇。
巧而俚俗,拙而雅致,巧则满身匠气,拙则通体灵气;因此,以巧入巧,终不入巧,而以拙求巧,方得大巧。
其二是拙中见巧:拙是一种艺术境界,必须经过艰苦的艺术构思。
拙是自由的产物,是主体对自然的复归,不期然相会回归自由。
拙能产生气势而出新,雕琢再甚终成俗态,而令人厌倦。
其三是由巧入拙:传统审美并不反对华丽优美的形式,拙不是枯槁消瘦,它是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形式,这正是巧夺天工的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