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脉法引玉

脉法引玉


• 《素问.六节藏象论》“故人迎……四盛已 上为格阳,寸口……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 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 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灵枢. 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 ,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 ,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 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 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禁服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 大且数,死不治。“
《灵枢.终始篇》用“人迎与太阴脉口” 《灵枢.热病篇》有“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指出人迎脉躁寸口脉 静,这句话说明人迎寸口脉指的是两根不同的动脉 王叔和《脉经》“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 •

人迎脉与寸口脉所代表的临床意义
• 《灵枢. 四时气》“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 • 《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 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 《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按其寸口人迎, 以调阴阳“ •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 食”,《灵枢.五色》”人迎气大紧以浮者…… 在外;其脉口滑以沉者……在内“
病在足太 阳
病在足阳 明
泻足少阴而补足 太阳
泻足太阴而补足 阳明
泻手少阳而补足 厥阴
泻手太阳而补足 少阴 泻手阳明而补足 太阴
病在手少 阳
病在手太 阳 病在手阳 明
泻手厥阴而补足 少阳
泻手少阴而补足 太阳
三盛而躁 三盛而躁 在手太阴
泻手太阴而补足 阳明
人迎寸口脉法定量的问题
• 通过脉体的大小,大者为太,小者为少,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脉体的大小得到我 们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了,
人迎寸口脉判断疾病的难易程度
• 《灵枢.论疾诊尺》“人病,其寸口之脉, 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 已也“ • 《灵枢.终始》“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 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 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 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全身遍诊法
4、太素脉法连建伟老师、林强、四川快乐道教 –云鹤道长 三国分晋,上工医
国,膏肓之疾,蛊卦诊疾(《落山风》、刘伯温烧饼歌--解“咸丰、心理脉法 寿小云《寿氏心理脉学》
人迎寸口脉法—记载
人迎寸口脉法广泛的记载于《黄帝内经》中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腹中论 》、《灵枢.终始篇》、《灵枢.经脉》、《 灵枢.禁服》、《灵枢.热病》、《灵枢.本输 》、《灵枢.四时气》、《灵枢.诊疾论尺篇 》、《灵枢.五色》等,总共有十六篇之多 ,篇数占《内经》论述脉法的一半以上。
人迎寸口脉判断机体是否正常
• 故《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 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 《灵枢.禁服》“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 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 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灵枢.终始》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 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 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 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人迎寸口脉法在药物的应用
• 梁某,胃脘抽痛已经两日,昼夜不停,寝 食难安,原因不明。医院检查怀疑胃扭转 ,不能确诊,计划明日下胃镜,患者畏惧 ,前来就诊。诊脉:气口三盛,病在太阴 。桂枝大黄汤一剂。点穴中脘。两日后, 患者的妻子带朋友来诊病,说:患者还没 走到家,胃就不怎么疼了。服药一剂,完 好如初,上班去了,所以没来复诊
治疗取经 泻足少阳而补足 厥阴
病在何经 病在足少 阳
人迎脉病 寸口脉病 病在何经 人迎一盛 脉口一盛 病在足厥 阴 人迎二盛 脉口二盛 病在足少 阴 人迎三盛 脉口三盛 病在足太 阴 一盛而躁 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 二盛而躁 二盛而躁 在手少阴
治疗取经
泻足厥阴而补足 少阳
泻足太阳而补足 少阴
泻足阳明而补足 太阴
人迎寸口脉法(二)定位
• 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 《素问.病能论篇》“人迎者胃脉也,”《灵枢· 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 ,足阳明也,名曰人迎。”还有《灵枢· 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 ,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人迎===颈部的颈总动脉波动处; 寸口脉则见于《灵枢· 经筋》曰:“手太阴之筋,结于后,行寸口外侧。”《灵 枢· 经脉》曰:“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灵枢· 本输》“经渠, 寸口也,动而不居”。
• 再通过脉的“躁”与“不躁”就可以配手 足十二经脉了。
人迎寸口脉法在针灸上的应用
• 《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 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 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 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 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 ,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 和乃止。
诊病大法
• 《内经三部九候论》曰:“察九候,独小 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 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寒、独热为察皮 肤温度的变化,为诊尺肤的内容)独陷下 者病。”
河洛全息脉法系统应用
• 针 • 药
谢谢大家
河洛全息脉法系统
河洛全息脉法系统
•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 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 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 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 腹腰股膝胫足中事骨者.乃积也.寸 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 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 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在左 .积在左.脉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 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 案例二:黄某某,打嗝,在我省一大型医 院住院,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引起,血糖很 高,具体数值不详,邀余去会诊。余见其 打嗝有力,甚至打嗝时床亦摇晃,时常嗝 出胃内物及一些粘痰,针灸及中药都用, 打嗝反倒越来越重。余诊其脉,脉在太阴 ,滑而无力,中空,微偏数。本打算用小 建中汤,怎奈其人正在住院,且血糖高, 为防引起争端,余处小剂量参麦饮原方( 西洋参5克,麦冬15克,北五味子6克)服 药后下午打电话曰仍然打嗝,力量没那么 大了,继服,第二日晨起即不打嗝,余嘱 继续服用三剂以防复发。至今一周已出院 ,未复发。
人迎寸口脉法在针灸上的应用
• 某女,34岁,咽痛三天,切脉人迎二盛, 为刺小海。当即痛止。一次而愈。 2某男,失眠多年,靠服用安眠药每晚只能 睡1-2小时。脉人迎一盛。为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药后杳如黄鹤。 45天后始复诊,自言服药2付,可以睡6-7 小时,一直很稳定。但是安眠药未停。嘱 其停药。原方付之。
脉法引玉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 主讲人:王栋、常虹博士
一、脉法的重要性! 1、《五脏生成篇》“能和色脉,可以万全!” 刘老渡舟的诊疗特色 2、《素问.阴阳别论》“谨熟阴阳,无与众某!” 《素问· 移精变气论》言:“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 之不惑,治之大则”。《素问· 经脉别论》即有“气口 成寸,以决死生”之说,《难经》开篇便提出“独取 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 李老士懋的平脉辨证、王雨三《平脉辨证第一书》张 润杰《岐轩脉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皆以“辨 xx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 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第十 六条)。
古脉法的流派
1、人迎寸口脉法
武当山—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董久迪,北京白云观—三申道 长,山东齐鲁医院----刘宝义《明于阴阳》、陈茂蒙、王伟,广东--黄建业
2、洛书全息脉法系统
许跃远《中华脉神》、王光宇《王光宇脉学带教录》、金伟《金氏脉学》、崔氏脉法、 高树中校长脉法
3、三部九侯脉法民间膏药外敷法、廖厚泽经方传心录(周潜川、徐文兵
人迎寸口脉法在药物的应用
• 1某女,40岁,崩漏近30天,量多,有块, 色暗。脉气口三盛,为开桂枝加芍药方,3 剂血止。 2某女,43岁,皮肤瘙痒,双上肢,下肢为 甚,嗜睡,四肢凉。脉气口二盛。左尺弱 , 处方:干姜9附子6甘草12枸杞子9菟丝子 9 4剂,药后瘙痒止
• 案例一:张某某,腹泻多年,乏力,头晕 ,余无不适,多处寻医,多是些健脾止泻 益气之药,服药无效。余脉之:太阴脉, 关尺弦而有力,右寸脉散大,舌诊未看( 余临床除了外感病,内伤多不重舌)。余 处小剂量的大柴胡汤去大枣(大概其的量 为:柴胡9克,白芍5克,枳实5克,生大黄 2克,黄芩4克,清半夏5克,加生姜一片) 服用两剂后泻止,身亦有力,余嘱停药忌 酒。当然如果是临床家,选时方的芍药汤 亦可一剂知二剂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