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导体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半导体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化學與半導體
劉子晨 周宜縉 王鼎鈞 廖祿凱 謝明偉 劉紀顯 陳順義 鄭行凱 李韋廷 鄭名洪
本篇報告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部分: (一)簡介:歷史、原理, (二)應用:製程、積體電路、產業, (三)發展:光學、有機及最新期刊之學術研究。在第一部分就半導體之歷史原理介紹,接著進 入應用的第二部分,其中將應用最廣之積體電路獨立出來;第三部分則介紹除了傳統無機半導體 之外的光學及有機半導體,最後揭示於德國化學期刊所刊登之最新半導體量子點研究成果。
1-6. 半導體研究與產業在台灣的發展 介紹了半導體的發展歷史後,最後要談談半導 體研究與其產業在台灣的發展。1960年代左右,台 灣開始了半導體的研究,1964年交通大學成立了全 國第一座電晶體實驗室,並在隔年5月成功自製矽 平面式的電晶體,其電流放大率約為50多倍,截止 頻率(約為每秒五億週)和當時一般電視機與收音機 所用的電晶體相比也高出許多,1966年更製造出全 國第一枚的積體電路。
二、半導體之原理 2-1.導電性簡介
王鼎鈞
廖祿凱
所有材料依導電性來分類,可分為導體、絕緣 體以及半導體。導電能力與其自由電子密度(n 值) 成正比;良好導體之自由電子密度約 1028 個 e-/m3, 絕緣體約 107 個 e-/m3,半導體則介乎此二值之間, 室溫時電阻率約在 10-5~107 歐姆之間 , 溫度升高時 電阻率則減小。 當一固體材料之價帶(valence band)尚未被自 由電子填滿,亦或該材料之傳導帶( conduction band)與價帶疊合(無能階差)則稱此固體材料為導 體。假若一固體材料之價帶與傳導帶之間有著某種 程度的能階差異,而使得電子無法輕易躍遷至傳導 帶,則其為絕緣體材料。然而導電性介於兩者之 間,價帶與傳導帶間能量相差不大的材料則稱為半 導體材料。 2-2. 半導體的分類 半導體材料依其構成元素可分為元素半導體 ( element semiconductors ) 以 及 化 合 物 半 導 體 (compound semiconductors) 兩大類。矽 (silicon, Si) 和鍺(germanium, Ge) 是最常用的元素半導體 , 由單 一的四價元素所形成。常見化合物半導體則包括 IV-IV 族化合物半導體(如碳化矽 SiC、矽鍺合金 等) 、Ⅲ-Ⅴ族化合物半導體(如砷化鎵 GaAs、氮化 鎵 GaN、磷化鎵 GaP、砷化銦 InAs 等二元化合物, 砷化鋁鎵 AlGaAs 、磷化銦鎵 GaInP 、氮化銦鎵 一般半導體的能隙約為 1 至 3eV,因此只要給 予適當的能量激發,或是改變其能隙間距就能導 電。
圖一、貓鬚偵測器 雷達是利用高頻電磁波的反射原理來偵測金屬 物體,因此若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雷達系統,必須要 能產生與偵測反射回來的高頻率電磁波。雖然真空 管有放大訊號與偵測訊號的能力,但由於其體積較 大,電容較大,所能使用的頻率不夠高,在此方面 的應用受到限制,促使科學家另外尋找其它替代材 料,體積小,電容小的貓鬚偵測器遂成為了新的研
(1)真空管
(2)電晶體
(3)積體電路 圖四、Robert Noyce(Photo by Liane Enkelis)
(4)超大型積體電路
圖五、電子元件的變遷
1-5. 超大型積體電路(1970~) 當積體電路元件越來越多,發展到某一程度 時,即被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例如一個晶片有超 過 10 萬個元件即可被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 1969 年,英特爾公司的霍夫(Macian E.Hoff)有了設計世 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在1971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月15日被實現了,英特爾公司設計出第一個微處 理器 4004 ,此晶片當時被稱為單晶片微程式電腦 (micro-programmable computer on a chip),隔年才取 名為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微處理器4004是由 一個四位元的平行加法器、十六個四位元的暫存 器 、 一 個 儲 存 器 (accumulator) 與 一 個 下 推 堆 疊 (push-down stack)所組成的,總共使用了約二千三 百個電晶體。之後,電晶體使用數目更多、功能更 強的微處理器陸續出現,時至今日,英特爾公司所 製造的微處理器Pentium III、Pentium 4和Pentium M 已經包含了千萬個以上的電晶體了。 這個階段的重要發明,除了微處理器之外,另 一 個 就 是 記 憶 器 晶 片 , 1967 年 IBM 的 迪 納 (R.H.Dennard) 發明了可以儲存一個位元的記憶單 元,整個單元只包含一個電容器與一個電晶體。之 後許多公司陸續生產出可以儲存更多位元的記憶 器晶片,例如英特爾公司在1969年推出256位元的
萊的公司工作,但在1957年時離開蕭克萊的公司另 謀出路,成立快捷半導體公司,1968年,因和快捷 總公司意見不合,遂離開快捷創立了世界最大的半 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
隨身存取記憶器,這個記憶器是利用矽閘極、P通 道金氧半電晶體技術所做出的。由於結構簡單,密 度又高,動態隨機存取記憶器的發展更是半導體技 術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
圖六、製造第一批雙極性矽平面電晶體的研究團隊 (左起郭雙發、湯敏雄、張俊彥、夏禮中、張瑞夫博 士、吳清斌) 而台灣早期的半導體工業是以電晶體裝配為 主,1975 年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電
子研究所,1977 年該所的示範工廠落成,開始試製 積體電路,1982 年,由該所衍生出的聯華電子公司 開始進行積體電路的生產,之後許多半導體設計公 司陸續成立,如今,半導體產業的產值每年可達新 台幣 10000 億以上,其產業之蓬勃發展由此可見。 材料的導電性是由傳導帶中所含有的電子數 1-7. 小結 從法拉第發現半導體材料至今不過短短一、兩 百年,但這一、兩百年間,半導體的發展猶如坐上 噴射機般的快速向前,從最早的整流偵測器,後來 的電晶體進而到現在的積體電路或超大型積體電 路,其進步、變化的時間越來越短也越來越快,對 社會造成的衝擊與影響更是前所未見的。日常生活 中常用的電器,電腦、電視、電話、冰箱與汽車… 等,全都和它有關,因此生活在這個充斥著半導體 時代的我們,有必要充分了解半導體發展的來龍去 脈,並從前人的知識經驗中,繼續創新發展。 量來決定。當電子從價帶獲得能量跳躍至 「傳導帶」 時,就可以在帶間任意移動而導電。一般常見的金 屬因導電帶與價帶之間的「能隙」極小,室溫下很 容易導電;而絕緣材料則因為能隙很大(通常大於 9eV) ,所以無法導電。 下圖所示,為原子間距與能隙之理論關係圖, 十四族元素中,因材料中原子間距的不同,而使得 碳屬於絕緣體而矽屬於半導體。
半導體工業濫觴於十九世紀的實驗科學,電學 之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在 1833 年 首先發現硫化銀(silver sulfide)的電阻會隨溫度的上 升而降低,其後的四十多年間,半導體材料其它的 主要特性也陸續被發現。 (1) 整 流 的 效 應 : 1835 年 羅 森 索 爾 德 (M.A. Rosenschold) 發現電流 在固 體 傳導中 的非 對 稱現 象,但其結果卻未受到重視,直到 1874 年,德國 學者布萊恩 (Ferdinand Braun,1850-1918) 注意到某 些硫化物(如方鉛礦)的導電率與所加的電壓方向有 關,才確定了半導體的整流特性。(2)光伏特效應: 1839 年,亞歷山大 ˙ 愛德蒙 ˙ 貝克勒爾 (Alexandre Edmond Becquerel,1820- 1891)發現半導體材料和電 解質放一起時,中間相連的部份(junction),在照光 後會產生一個電壓,即為光伏特效應。(3)光電導效 應:1873 年,英國的史密斯(Willoughby Smith)注意 到硒晶體在照光後,電阻會下降,換句話說透過光 照,可以增加半導體材料的導電率,此即為半導體 的光電導效應。上述三種特性再加上法拉第一開始 所發現的電阻和溫度成反比的特性,電晶體的命名 者皮爾森 (Gerald Pearson) 與發明者布萊登 (Walter Brattain)將之稱為半導體的四項特徵。事實上,在 發現半導體材料的年代裡,科學家並不是用「半導 體」 來稱呼這些介於金屬與非金屬之間的材料, 「半 導體」這一名詞的使用是直到 1911 年才由柯尼斯 伯格(J.Konigsberger)和外斯(I.Weiss)兩人所提出。
1-2. 半導體材料的早期應用(1900~1940)
究題材。
的貢獻外,在當時還有許多研究人員也在這領域上 1-3. 電晶體的時代(1940~1960) 1930 到 1940 年代間,科學家無不想盡辦法要做 固態的放大器。對於科學發展頗有遠見的貝爾實驗 室 (Bell Lab) 研究部門主管凱利 (Mervin J. Kelly, 1894 -1971),在 1945 年 7 月成立了固態物理的研 究部門,由蕭克萊(William Shockley,1910-1989)和 莫根(Stanley Morgan)負責主持。ㄧ開始,該實驗室 的 成 員 巴 丁 (John Bardeen,1908-1991) 與 布 萊 登 (Walter Brattain,1902-1987)在矽的表面滴上水滴, 並與塗了蠟的鎢絲接觸,之後再施加一伏特的電 壓,發現流經接點的電流會增加,但若想得到足夠 的放大功率,則相鄰兩接觸點的距離要接近到千分 之二英吋以下,於是布萊登在一塊三角形塑膠的角 上貼上金箔,用刀片在上面切出一條細縫,形成兩 個距離很近的電極(加正電壓的稱為射極 (emitter),負電壓的則為集極 (collector),而在塑膠 下方的鍺晶體則作為基極 (base)),形成一個點接觸 電晶體 (point contact transistor) , 而這也是歷史上第 一個出現的點接觸電晶體。1947 年 12 月 23 日,巴 丁(John Bardeen,1908-1991)與布萊登便利用這個新 發明的點接觸電晶體作成了一個語音放大器,這天 遂成為電晶體正式發明的重要日子。而巴丁、布萊 登與其上司蕭克萊也因為電晶體的發明與結型電 晶體效應的發現,在 1956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其中巴丁又因超導物理的研究,在 1972 年拿了第 二次的諾貝爾物理獎,成為第一個拿到兩次諾貝爾 物理獎的人。 圖三、Jack S.Kilby 同年,快捷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 的何尼(Jean Hoerni)發展出製作電晶體的平面製程 技術 (planar technology) ,隔年,同公司的諾宜斯 (Robert Noyce,1927-1990)便提出利用蒸鍍金屬、 微影、蝕刻等方法,來連結晶片上所有的電晶體元 件,並在1961年4月拿到「半導體元件和連線結構」 的專利。 基爾比、諾宜斯也因在半導體產業上的重大發 圖二、由左至右:Bardeen, Shockley, Brattain 然而除了蕭克萊、布萊登與巴丁對半導體研究 明,而和晶體管之父蕭克萊並列為20世紀半導體產 業最偉大的發明家。事實上,諾宜斯最早是在蕭克 1-4. 積體電路(1960~1970) 電晶體出現後的下一個重要發明便是積體電 路 , 所謂的積體電路就是將許多分立的元件(如電晶 體、二極體、電阻、電容等電子元件),製作在同一 片半導體晶片上,而形成的電路。此一類似概念英 國的莫爾文(Malvern) 早在1952年就已經提出,只 是當時並未獲得英國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未有突破 性的發展。1958年,任職於德州儀器的基爾比(Jack S.Kilby,1923-2005)用鍺當作電阻,再用一塊p-n結做 電容,做出了一個震盪器的電路,開啟了積體電路 的時代。 辛勤耕耘,例如同樣也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歐爾 (Russell Ohl),他是第一個做出 p-n 結整流元件的 人,沒有他的 p-n 結元件,就不可能有結型晶體的 出現(因為結型電晶體是利用兩個被靠背的 p-n 結 所做出來的)。因此,電晶體的出現可說是許多科學 家長年辛苦努力的結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