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殡葬礼仪篇一: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摘要:丧葬礼仪,即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每一项礼仪都充满着人情味,弥漫着儒家伦理色彩,等次分明,温情脉脉。
关键词:丧葬礼仪中国古代“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温情脉脉但又不失庄严悲悯的丧葬礼仪。
”[1]从早起的灵魂不灭说与生死轮回说,到殷商时期的鬼神说,使得先民对于人死后如何延续灵魂的问题产生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演变的。
儒家思想的称霸,使得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弥漫着儒家伦理的色彩,给中国的殡葬礼仪增添了层次等级分明等色彩。
然而,中国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什么变化?中国丧葬礼仪遵循着薄葬与厚葬的变化方式,这是根据人们收入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发展来自定的。
当然,从古至今向来是倡导薄葬的。
但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也是无法避免的。
此墓如果加上四个墓道,则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
[2]商代是我国库葬的第一次高潮。
从墓室来看,商代的墓葬制度不仅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异,而且统治者陵墓的建设规模也十分宏大。
在丧葬观中的厚葬风气的盛行,这是商人尚鬼意识和祖先崇拜的浓厚反映。
直至清代,尽管薄葬的习俗一直延续着,但是厚葬的习俗也依然没有改变。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对清代的丧葬礼仪有详细的描写。
“清代的丧事也非常奢侈,其中京师尤重。
”[3]亦有诗为证“丧事时兴作细棚,灵前无物不求精”[4],摘取自得硕亭的《草珠一串》。
在这一时期的清代各地方志中也不乏奢华糜烂的厚葬之风的记载:山东;邹平县“丧葬颇崇外饰”;淄川县“丧葬则专事繁华”;新城县“薄婚娶,而厚于丧礼”;长清县“冠婚丧祭,各成礼,弗为鄙啬,而财用较他邑独贫”;平原县“唯婚娶丧葬,专事华摩”;高苑县“士硷民贫??尤重婚丧之礼”;临肋县“丧祭宴会稍奢华”;安丘县“丧化靡侈,用音乐”;阳信县“丧葬婚嫁,为费不赀”;蒙阴县“婚姻不沦财,祭葬必竭力”;巨野县“丧葬礼仪,侈靡特甚人”??[5]山西;平阳“婚论财礼,丧用浮奢”;绎州“厚葬级敬神明”??[6]河南:陈州俗“重丧葬”??[7]正如《中庸》中所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8]。
那么丧葬仪式也就被世人所重视,自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步骤程序,并且其内容的繁琐也是根据年代的延续而加重。
在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俗中,丧葬礼仪无疑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综合《仪礼》,唐代《开元礼》,宋代《政和礼》、《书仪》和《朱子家礼》,明代《明会典》等书”[9],可知中国古代官定丧仪流程大致如下:(1)初终:人将死之时为其换内外新衣,刚死之时行“属纩”之礼,测其断气否。
(2)复:复即招魂。
(3)易服:凡与丧事相关之人除珠翠纹饰,换素净之衣。
(4)奉体魄精神:奉体魄指对尸体进行一番整治,行“楔齿”、“缀足”之礼,奉精神指亲属放酒食于死者东侧,然后哭奠。
(5)治棺椁。
(6)讣告:即报丧。
将死者的死讯告诉亲戚朋友及其上司下属等。
其内容一般为叙述死者的生卒年月、履历、祭葬时间和地点等等。
(7)沐浴、饭含、袭尸:沐浴即为死者洗浴,饭含指于死者口中塞入稻、贝、玉、饭食等物,袭尸即为死者加衣三重。
(8)为铭:即治灵柩前旗幡。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家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求人之灵柩”[10]的字样。
(9)置灵座:即摆供奉神主的几筵。
(10)设魂帛。
魂帛以白绢折为长条形,交互穿贯,如同民间结同心结式,上出其首,旁垂两耳,下垂其余为足,如同人形,左书死者出生年、月、日、时,右书卒年、月、日、时,于始死时设之,葬后立主,埋于墓侧。
(11)吊丧、赠襚:吊唁者吊丧,送衣衾等物。
(12)小敛:为死者加衣覆衾。
(13)大殓:放尸入棺。
(14)闻丧、奔丧。
(15)成服:五服之内死者亲属穿各自应服的丧服。
(16)朝夕奠朔望奠。
按古礼,自成服之后,死者亲届要本着“事死如生”的精神,每天在日出及田将落前举行两次祭奠,“如乎无创随之食,加洒果”。
如遏月朔,也要设俱祭奠。
祭奠时,串子们出然又得哭踊、跪拜一番,如此直至下葬时止,这便是朝夕奠朔授奖。
(17)卜宅兆葬日。
由卜者、筮者等人通过龟卜来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墓地的方位等。
(18)穿圹:即营墓。
(19)刻碑志。
(20)备明器。
随葬物品,一是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二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象征性器物。
(21)启殡。
即是指停柩待葬。
(22)朝祖。
即于灵柩发引前一天,奉魂帛朝拜祖庙,犹如生前远行必辞尊先辈之意。
(23)亲宾奠祭、赙赠。
(24)陈器。
(25)祖奠。
(26)遣奠。
(27)在途。
(28)及墓。
(29)下棺。
(30)题虞主:即在一块木板上题写死者姓名最后送存至家庙中。
(31)反哭:丧主奉神主归家而哭。
民间丧仪虽不致如此细致繁琐,但大体程序仍是相近的,民间丧礼此外还附上了“点随身灯”、“写殃榜”、“七七追荐”等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仪式。
例如“七七四十九”此为每隔七天生者就为死者举行一次仪式用来召唤死者的魂魄,让死者的魂魄找到回家的路,灵魂得到归所,此仪式要做满七次,直至达到七七四十九天即可,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慰藉与怀念,同时也祈求祖先的庇佑。
篇二:关于古代丧葬习俗论文1关于古代丧葬习俗论文市营一班汪洋20XX111019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
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
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华人风俗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
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
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
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
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
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
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
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
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
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
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
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
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
”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
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
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世界各民族都在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内外的冲击之下,逐步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她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我们不可能轻易地了断,“寻根”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中仍随处可见。
出于寻根探源,也出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本人对传统的丧葬礼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在全世界丧葬礼仪中最为繁缛,最为隆重,也最有特色。
在林林总总的丧葬礼仪形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
揭示丧葬礼中的价值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重新评价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构建现代丧葬礼仪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四个,即孝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等级的观念和和的观念。
探讨传统社会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新的丧葬礼仪形式具有启示作用。
经过学习古代的丧葬礼仪,我们了解到丧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我们应该不断从人学视域出发探讨丧葬礼仪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篇三: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殡葬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
在100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
反映在殡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殡葬方法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