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大学生宽恕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学生姓名:徐芳芳、管青青
张燕茹、孙元婷
、陆玉宇
学号:
20111202209、10、11、
12、14
指导教师:费杉杉
所在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名称:教育学(小学教育)
徐州工程学院:2014年3月22日
说明
1.根据《徐州工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查,学院教学院长批准后实施。
2.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学生应当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
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
其中的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本报告中,由学生本人撰写的对课题和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描述,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缺乏个人见解仅仅从网上下载材料拼凑而成的开题报告按不合格论。
5.课题类型填:工程设计类;理论研究类;应用(实验)研究类;软件设计类;其它。
6.课题来源填:教师科研;社会生产实践;教学;其它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大学生宽恕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课题来源 C.教学课题类型理论研究类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宽恕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宽恕尤为关注,在道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和临床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等相关领域中对宽恕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日益关注到对宽恕的研究。
大量研究都表明宽恕与个体的人际关系具有密切的联系。
本组成员就宽恕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并且借鉴了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只有真正了解到宽恕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才能提高当今社会人们的幸福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意义:第一、在宽恕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这一方面,国外的学者有研究不足的地方,而我国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几乎都是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没有提出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民情的研究结果,毕竟东西方的研究文化背景有相当大的差异,我国有必要将这一论题提到研究日程上来。
第二、人际关系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起着中介作用,宽恕他人通过人际关系的完全中介作用来影响幸福感。
人际关系是当代社会人们的压力来源之一,而宽恕又是应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宽恕必然会影响人际关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因此,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是全人类永不停息的事业。
2.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对宽恕心理学东西方渊源以及概念界定的了解,提出我们自己的的看法以及对宽恕心理学概念的定义。
2、通过对宽恕心理学东西方研究现状的了解,整合出不同学者对这一论题的看法,得出我们自己关于宽恕心理学研究现状的看法。
3、根据东西方学者对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整合出宽恕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总结研究成果,对宽恕心理学的研究前景作简单的阐述。
3.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统一提问、问答的形式与内容,对于不同的被调查者都以同一种问卷进行询问,同时,以同一种方式发放与填写问卷。
其优点包括可以不受调查人数的限制,可以抽取大量的样本进行调查;可以节省大量的调查时间和经费;其一般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能获得更加真实的数据;问卷调查得到的资料容易量化。
本论文的调查问卷由本组成员编写,从宽恕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出发进行问卷的设计。
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师范大学与徐州工程学院小学教育本科生。
计划发放学生问卷300份,通过问卷调查对宽恕与人的幸福感、社会关系网的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等方面进行了解。
二、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从研究课题出发,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加工,从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可从较短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比较全面、权威的资料,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本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源,检索了大量有关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等相关研究的丰富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和补充。
三、访谈法
由于部分需要考察的内容不能量化,所以以访谈法来具体了解,与问卷调查内容相互补充。
4.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4年3月初至2013年3月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通过老师上课介绍,拟定论文题目;在3月5日前定题;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3月10日前完成论文大纲和开题报告;
3、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对调查中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对收集和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请老师指导课题研究;
3、逐步完成有关论文,在2014年3月15日前完成初稿;
第三阶段:修改完善阶段
1、根据指导老师意见,逐步修改完善论文;
2、论文定稿和提交;
5.主要参考文献:
[1] NorthJ.Wrongdoingandforgiveness.Philosophy,1987,62:336~352
[2] Pingleton J P.Why we don’t forgive:A biblical and object relations theoretic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failures in the forgiveness process.Joumal of Psychology ang Theology,1997,25:403~413
[3] Hargrave T D,Sells J N.The development of a forgiveness scale.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1997,23(1):41~53
[4] Enright R D the Human Development Study Group.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In:Kuerins W,Gerwite j (Eds.).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Erlbaum,1991.123~152
[5]DentonRT,Martin,MW.Definingforgiveness:Anempiricalexplorationofprocessandrole. .TheAmericanJournalofFamilyTherapy,1998,26(4):281-292
[6]ZechmeisterJS,RomeroC.Victimandoffenderaccountsofinterpersonalconflic t:Autobiographicalnarrativesofforgivenessandunforgiveness.JournalofPers onalityand SocialPsychology,2002,82(4):675~686
[7]FinchamFD,PaleariFG,RegaliaC.Forgivenessinmarriage:Theroleofrelations hipquality,attribution,andempathy.PersonalRelationships,2002(9):27-37 [8] McCullough M E,Rechal K C,Sandag S J,Worthing E L Jr.Brown S W,Hihgt T
L.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measure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1586~1603
[9]Hook,J.N.,Worthington,E.L.,Jr.,&Utsey,S.O.(2009).Collectivism,forgive ness,andsocialharmony.TheCounselingPsychologist,37,821–847.
[10]岑国桢.从公正到关爱、宽恕道德心理研究三主题略述,心理学科,1998
[11]傅宏.宽恕心理学:理论蕴涵与发展前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P92-97
[12] 倪伟.中学生宽恕风格的发展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相关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3]彭丽华.伤害情景下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研究.2004
[14]胡三嫚.大学生人际宽恕与报复心理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
王薇.青少年宽恕倾向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
指导教师意见:
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对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见:
符合学校相关规定,同意开题。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学院意见:
教学院长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