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任课教师:谢标姓名:冯飞辉学号:10054010104成绩用管理学里“领导”角度向曾国藩学习摘要:西方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把人类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管理概括为三种类型:政府型、军队型、企业型。
在现代大型企业在发展的长时间里,都借鉴了军队这种“执行-控制型”,并取得相当的成功。
我们把视角引到中国近现代百年史中,曾国藩恐怕是为数甚少,甚至可能是惟一的一位先后或同时管理政府、军队和大型企业的人。
曾国藩在近现代史上地位最显赫,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在其生前和死后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
但从管理学的“领导”角度来说,有一点想必大家是公认的,就是“曾国藩绝对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好领导”。
在此,我们就结合管理学中的“领导”角度,从领导者严己、选用人才、留住人才这些方面来说。
关键词:管理学领导识才激励战略一、正人先正己,确立威信我们专业所学的管理学的“领导”有两种词性。
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
领导者的本质就体现在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与合法权力○1。
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领导者必须要有部下或追随者二是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具备领导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三是领导行为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我们带着管理学的“领导”定义及要素回望曾国藩一生的大概事迹。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毛泽东也曾说过“独服曾文正”○2。
曾国藩,"清代三杰"之一。
在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曾国藩从镇压太平天国“叛乱”、创办洋务运动,与各国周旋等大事,到处理日常事务、引荐人才、修身齐家等小事,无一做到兢兢业业、滴水不漏。
他为官的三十多年,凭“卓越领导”的名望影响至今,其领导策略、领导智慧仍值得我们今天领导者的借鉴。
管理学中的领导类型很多种,但无论是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事务型领导者还是战略型领导者,能做出大事的,必有其一——拥有领导魅力。
再能者,尤其是管理整个大队的,假使没有个人魅力,就好比一个下了令的将,士兵毫无所动。
所以,作为领导者,首先要从自身开始做好,才能树立威信。
管理学中的有效领导具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努力进取,渴望成功;强烈的权力欲望;正直诚信,言行一致;充满自信和追求知识和信息○3。
作为个领导,要想教育人培养别人,自己首先要有好的表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美国著名人物鲍威尔说,“领导者应该为他人作出表率。
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平民生活里,组织中的其他人员会效仿领导的榜样---不是从他的言论中,而是从他的行动中。
”正如曾国藩自己说“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者共守之,无使无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4树立个标准,自己首先要严格遵守,然后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遵守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这样在教育领导下属时菜有说服力,“欲正人先正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毛泽东是这样评点曾国藩为人的,“涤身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
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不谈过高之理心知不能行,谈之不过动听,不如默尔为愈。
”○5。
从毛泽东的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为人之一大特点,那就是厚实。
曾国藩认为“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无论是做人、治军还是以领导者的身份治国,曾国藩所信奉的只有一个“诚”字。
曾国藩说:“成者,不以欺者也。
不欺者,心无私著也。
”在教育影响其他人方面,曾国藩也不遗余力。
他经常告诫部下及亲友:无论是中国外国,无论今人古人,无论大官小官,有才无才,危机之际,言而无信,变一钱不值。
○6首先,以“诚”待人,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秉着这样的要求对待下属,让他们觉得这领导可靠,并不是浮滑之人。
更不可拖欠工资,否则,众人皆走。
第二,“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
领导的形象不是全靠个人打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大事者更该当效法天道,不借助外力,奋发自强。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以此为信条,深刻地证明了一个道理:人要成就大事,有所作为,就应当自己努力,不要依赖别人。
曾国藩曾经教导部下说“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就是说没有真正的本事,却千方百计让别人以为自己有本事,只能反受其害,所以要做大事就要从自身出发,靠自己的本事打出天下,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和扶持上,虽然强调人多好办事,但关键之处还是在于自己,自己立得住别人自然而然来帮忙,如果自己不成器,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要重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早年时要更努力提高自己的真正的实力。
人只有靠自己才不倒!切记!与此同时,曾国藩认识到,真正实现自强,必须是学习洋人的长处,发展自我——开始兴办自己的军事工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发展。
作为领导者,自身品质除了以诚待人、自立自强以外,还要有追求“廉”。
功利心不要太强。
曾国藩,一生以“廉”自诫,以“涤身乃今汤潜庵也”,他对清代第一清官的汤斌十分崇拜。
他不仅告诫自己以廉作则,也告诫友人及属下。
“廉则己身与随从之人一尘不染,自无蒙蔽偏袒之虞”,○7这样才能做到公正无私,百姓信服。
如果一个人廉洁,不贪污,那么手下之人就不敢中饱私囊受贿,那么人人公平,事情遵照既定规则办事,自然无人不服。
曾国藩对于钱上也不是很在意的,个人私利不排斥,但是尽量限制,不让拓张,否则最后会毁掉大局,毁掉一个人的前途。
但宣扬私利可弃但公利必争。
关系到集体的利益,就应该去争取。
曾国藩曾经说,很多人之所以失败,要么因为骄傲,要么因为贪婪。
作为个领导,如果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必然不会发展到最高的层次。
就好比,企业的领导人,如果太看重钱,内部会无形中也导致员工风气不正,尤其是开发产品与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因为太看重钱变得贪婪为了利益最大化,会做出有损消费者的权益的行为,就好比三鹿奶粉一样,都是私心太过于严重,被贪婪所蒙蔽良心,自然不会有可持续发展,这企业更不会有发展到更顶峰的时候。
“利”可求,但不可“过”,还是要有自己的原则,控制自己的私欲膨胀,“厚德载物”,厚德不是天生的更是自己不断要求自己,给予警戒。
对于本身品质,作为个领导者,尤其是新时代的领导者,曾国藩中的“成大事者,必须勇于任事,挺身入局“精神”,还有也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者要有挺身入局的政治理念。
曾国藩仕途的显赫,不是在太平年景靠着溜须拍马成功,而是在内忧外患的动乱时期闯出来。
当时各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太平军声势浩大,清廷的江山摇摇欲坠,中国的国情也是穷途末路。
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国藩并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挺身而出,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政治漩涡中,力挽狂澜,有着“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劲头,所以他成功了。
鉴此,小到组织有难,作为其一领导者更应该与组织共同进退,不计个人私利得失,应勇敢站出来带起维护集体利益的表率,从而才会让更多人被其精神感染纷纷跳出;国家有难了,企业也应顺应国家大势挺身而出,匹夫天下有责,跟住国家的政策走,献出自己应可付出的一份,等风头一过,必有收获。
所以做大事不要怕吃亏,勇于挺身,带动群体。
还有一点,也是我最为佩服曾国藩的地方,就是在大变局时代“敢于借鉴创新思维”的人。
曾国藩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之一就是办洋务,他把“师夷长技以制夷”,从纸上口头上和脑中、心中变成行动,对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及社会面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社会历史由此前进了一大步。
○8在江南制造总局是在同治四年五月,曾国藩与李鸿章合作在上海设立。
建立之初,江南制造总局主要由李鸿章掌管。
李鸿章之主张造枪炮,不主张造轮船。
曾国藩后要求李鸿章将制造枪炮与轮船二者相兼。
在同治六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立即向清政府奏请提留二成洋税建立船厂,专门负责轮船的试制工作。
曾国藩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拿来主义”,他将列强所独有的东西据为己有,为我所用,这样对于我们就不必因为担心列强强大而害怕。
对“洋玩意儿”,他不但主张购买还主张“试造”,开启了洋务运动的新思维,特别提的是他认识到制造轮船不仅对军事有重大责任,而且方便了人民交通,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
曾国藩做为一名官员,他充分利用历史大势,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路线。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后来的许多政治与文化思潮,无不受其影响。
曾国藩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得益于对历史大势的顺应,他没有开历史的倒车。
无论任何时代,领导们都要懂得顺应历史潮流,顺流而上,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赢得最大化发展。
二、慧眼识才,挥其所长。
仍记得这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说明团结的力量大。
这句话引在做大事时,更是如此。
社会活动不是由一个人组成的,怎样的群体就创造怎样的成绩。
作为一个领导,要想在社会竞争的长跑中不被落后甚至是脱颖而出,必定要有一个好的团队。
而这个好的团队又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选对了人用好了人,是事半功倍的前提。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要有鉴人之才,要有驭人之智。
只有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地方,才能为我所用。
正如曾国藩所说:“虽有良药,如果用得不对症,还不如一般的药;虽有贤才,如果用在不合适的地方,还不如那些庸人。
”○9那领导要怎样的人才呢?怎么在众多人群中选出人才?怎样让这些人才能挥其所长?我们可以向曾国藩学习。
曾国藩自己虽然在治军用兵甚至其他方面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才干,但是他有个最为过人之处,就是善于识人和用人。
著名学者许倬云说:曾国藩在培养人才方面要超过诸葛亮。
○10曾国藩的幕府就是当时最大的智囊团,他收罗的人才更广,不但有新人才甚至有外国人,可谓应由尽有。
他的事功,都是由这些幕僚的协助下完成的。
首先,曾国藩吸收人才坚持广收慎用的原则,因此在他得幕僚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
近代著名思想家薛福成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长期在曾国藩幕府担任职务,在其死后,薛福成曾写过《叙曾文正公墓府宾僚》,根据他自己的回忆,把曾府中的人才按职能分为四大类,可分为政治人才、外交人才、科技人才、文化人才四类。
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说,一个企业,人才中要有对国家法律政策了解的人能有政治关系的人,人面要广;外交人才就是说要有和外国打交道的人才,比如会外语懂得外国文化的人,这个在贸易领域及其重要;科技人才会掌握一些技术的人,比如现在的网络技术者;还有就是文化人才,这个在发展企业的文化与定位也倍关重要,现在是文化竞争的时代,企业要上升个层次必要有企业文化并且要求时常创新,提高企业的档次与竞争力。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那要如何选用人才呢?曾国藩经过长期的实践,提出了一套认识认识和鉴别,考察人才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