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俚语大全精选俚语因为是不正式语言,所以翻译成中文时不能够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不然句子翻译出来意思会很好笑。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俚语大全,欢迎大家来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用的俚语大全精选Why do we bury the hatchet?我们为什么要把斧头埋起来?Bury the hatchet字面意为把"战斧埋起来",引申义为"和解,重归于好",可以追溯到17世纪美国当地的习俗,交战双方把战斧埋在地下,那么就表明双方停战,就此和解。
Steal someone’s thunder"抢走某人的风头,窃取某人的创意"在18世纪,有位名叫约翰·丹尼斯的演员兼剧团经理发明了一种机器,可以在舞台上模仿打雷的声音,但是当他得知有位后期工作人员使用了他的机器时,他生气地大叫:" They will not let my play run, but they steal my thunder!(他们不打算让我的戏续演,反而想窃取我的发明!)"play to the gallery"迎合低级趣味"从17世纪中期开始,剧院里最便宜的座位就被称作是gallery,所以play to the gallery就是意为"迎合低级趣味"。
by the skin of my teeth"虎口脱险"By the skin of my teeth’ come from意为"虎口脱险,死里逃生",取自《圣经·约伯记》中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约伯遭受了来自撒旦的可怕磨炼,但是最终被上帝所救。
eat no fish"忠于政府的人"在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成语叫"eat no fish"(不吃鱼)。
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1558―1603在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处理遗留的宗教问题。
她带领英国干脆利落地又转向了新教:在1559年,就很快颁布了新的《至尊法案》,重立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决裂,重申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
1571年,她又促使国会通过作为英国国教会官方教义的《三十九信条》,最终确立了英国国教。
作为《三十九信条》中的一项规定,英国国教会摒弃了天主教星期五不准吃肉(在天主教里,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鱼)的斋戒。
《三十九信条》在英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它一直沿用到今天。
英国的许多百姓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在伊丽莎白一世一边与天主教划清界线,他们的一项标志性的做法和口号是"星期五不吃鱼"。
"星期五不吃鱼"又缩略成"不吃鱼"。
在伊丽莎白一世为正统的社会里,"不吃鱼"就成了一种与政府保持一致的标志,于是在英语中,"不吃鱼"就成了表示拥戴政府的行为,"不吃鱼的人"就成了"忠于政府的人"以至于成了"诚实可信的人"的同义词。
伊丽莎白一世在世时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贞女王")著称,她一生都保持独身没有结婚。
不过她年轻时,因为没有出嫁,所以对别人的追求从不拒绝,也不同意,做无表态状,这样在国际上拉扯着各方关系在,她利用她未婚待嫁的身份,对先后向其求婚的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瑞典等王室虚与委蛇,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在欧洲大陆各国,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这两大强国之间进行权力平衡,为英国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利益。
Chew the fat唠嗑北方话把"闲聊"称作"唠嗑",chew the fat是个俗语,和"唠嗑"的意思很相近。
不过,也有人对此产生异议:chewthe fat明明是"细嚼肥肉",似乎和"聊天、唠嗑"八杆子打不着!呵呵,寻答案还得细查辞源。
Fat在短语中指"咸腌肉",所以,谈到"chewthe fat"往往会让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几个朋友,几瓶啤酒,几个家常小菜(牛肉干,豆腐干,烟熏肉),于是乎,大家伙酒劲儿足,话头儿兴,喝酒、吃菜、谈天说地几不误......而从辞源上讲,短语"chewthe fat"确实由此而来。
所以,若邀朋友到家中唠嗑您可这么说:"Hey, John, why not come over and chewthe fat?"另外,chew(咀嚼)在英语中常用来比喻"沉思,抱怨,闲谈"等一些行为,如短语chewthe cud(深思);chew the rag(聊天,争论,发牢骚)。
cock and bull stor鬼话连篇据记载,"cock and bull"最早可追溯到1620xx年,当时指英国一家设在路边的酒馆,酒馆的名字叫"The Cock and Bull"。
疲倦的旅客在此过夜时,常聚在一起侃大山,讲他们所经历的奇闻逸事。
当然,这些经历不要求真实,怎么奇特就怎么来。
久而久之,"cock and bull story"就成了"鬼话连篇"的代名词。
rain check"改天吧!"在美国,棒球用语种类繁多,棒球文化更是融入于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继续刚讲过的俚语"有一手",我们再来看个源于棒球的口语"Rain check"(字面意:"雨票";引申义:"改天再赴约吧!")想个语境:朋友邀你看电影或共进晚餐,偏你有事不能赴约,这时就可用婉谢的口吻告诉他:"May I take a rain check(改天可以吗)?" 或者,简单来句:"Rain check?""Rain check"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指"棒球赛因下雨延期举行时观众得到的‘未来’入场券"。
随着时间的推移,"rain check"的语义范围逐渐扩大,可用来形容不同情况下对未来的许诺,如:"比赛改期举行时的‘展期入场券’"、"缺货商品未来出售时的‘不涨价保证’"或"谢约时的‘改天建议’"。
have on the ball"在行、有一手"据《迪克逊新棒球词典》(Paul Dickson所著)记载,俚语"have on the ball"源于棒球运动,指的是"某人有一手,做某事很在行"。
"Have on the ball"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用来形容棒球手出手不凡,击球、投球、守球以及跑垒和偷垒样样精通,赛场上能完全控制局势,令对手"望球生畏"。
当然,由"have on the ball",我们还可衍生出一系列短语:have something on the ball(有些能耐);have nothing on the ball(不中用);have much on the ball(很有一手,很能干)。
Jaywalk"乱穿马路"Jaywalk(乱穿马路)常用来形容"行人走路不遵守交通规则擅闯红灯",它的渊源颇带有歧视性意味,可以说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一种嘲弄"。
早在16世纪,当城市刚刚在英国发展起来的时候,进城的乡下人常被城镇居民戏称为jay("一种呆头呆脑、唧唧喳喳叫不停的鸟",此处可理解为"乡巴佬")。
乡下人说话声音大、不懂交通规则、看到城里"巨大"建筑时惊诧不已——这种少见多怪、缺乏"文明"的举止遭到城里人的耻笑,jay(乡巴佬)几乎成了"呆子、傻子"的代名词。
因为"不懂交通规则"是jay(乡巴佬)的重要标志,到20世纪初,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擅闯红灯"的行人就被戏称为jaywalker,相应的,"乱闯红灯"则可表达为jaywalking。
from pillar to post东奔西跑在一些词汇书中,"from pillar to post"常被译作"东奔西跑",严格上来说,这种解释并不确切。
"From pillar to post"指"为某事四处奔波,这种奔波往往得不到回报,被认为是徒劳无功的行为"。
从词源上看下面两种说法,也许您会得到某种启示:"四处碰壁"或"走投无路"更能诠释"from pillar to post"的。
一种观点认为,"from pillar to post"源于美国的"real tennis"[室内网球,又称"纯网球",现几乎被"lawn tennis"(草地网球)所取代]。
室内网球馆的四周林立着墙柱子,网球一旦撞到这些柱子上就会四处弹跳,网球手为捡球自然会在柱子间奔来跑去,由此,"from pillar to post"常用来比喻"一个人为寻找某物四处奔波,但不得其要"。
另一种观点认为:短语中的pillar为讹误,实质上指的是"pillory"(颈手枷);post则是指"whipping post"(绑缚受鞭打犯人的柱子)。
早在15世纪,罪犯要被绑在柱子上、戴上颈手枷游街示众,由此,"from pillar to post"常用来比喻"犯人走投无路时的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