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昭通市情简介

昭通市情简介

昭通市情简介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与四川、贵州接壤,幅员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

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国家级文物袁滋摩崖石刻和省级文物汉孟孝琚碑、东晋霍承嗣壁画墓,还有以古堂琅铜冼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等历史文物,都见证了昭通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反映了昭通悠久灿烂和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县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为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

近现代以来,曾诞生和哺育了抗日名将罗炳辉,中共早期革命先驱刘平楷,云南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国柱,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名将张开儒,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国学大师姜亮夫,当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

区位特殊,地处要冲。

昭通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辐射的交汇地带,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云南北大门”之称。

东南面与贵州毕节地区相接,西南面与曲靖会泽、昆明东川相连,西面、北面、东北面与四川凉山、宜宾、泸州毗邻。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昭通市正在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也是长江经济带对接东盟的重要桥梁。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昭通居于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

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钟灵毓秀,物产丰饶。

昭通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

水能资源富甲云南,全世界装机容量前3位的水电站就有2个位于昭通境内,是“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其中与四川交界的金沙江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总装机超过3300万千瓦,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目前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已实现大江截流,白鹤滩水电站正在抓紧筹建。

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93.09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33.5%,昭通盆地褐煤储量81.99亿吨,为我国南方最大褐煤田;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探明储量6689万吨,预测总储量14亿吨;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其中铅锌探明储量158万吨,石英砂探明储量8800万吨。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全国品质最优的野生天麻核心区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是全国山嵛菜、马铃薯、白魔芋种植最适宜生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还有杜仲、魔芋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

这里民族众多,风情各异。

昭通是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全国56个民族中,昭通有31个,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

苗族是昭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是昭通的土著民族,历史较为悠久,回族人口占全省回族的1/4 。

昭通是云南回族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区。

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都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这里风景宜人,美不胜收。

有享誉海内外的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内最大的露天温泉“水富西部大峡谷”,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富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群等奇特景观让人流连忘返,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电站截流后,300公里高峡出平湖动人心魄。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扎西会议会址”,有汉碑书法、晋墓壁画、五尺古道、袁濨摩岩,有罗柄辉将军故居、清官古亭、望海古楼等。

这些都是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昭通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热土。

在中央和省的坚强领导下,昭通人民立足推进科学发展,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勇往直前不动摇,真抓实干不懈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谱写了昭通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历史新篇。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上升到379.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上升到7075元,是“十五”期末的1.7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末的25∶36.9∶38.1调整为2010年的19.5∶46.1∶3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升到25.6亿元,年均增长24.7%,是2005年的3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4倍,年均增长30.7%。

全市呈现出经济稳健前行、城乡统筹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这里充满希望,前景广阔。

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部署,结合昭通自身发展特征和基本条件,“十二五”期间昭通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411),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双向大走廊(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大走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区域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

云南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文名称: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位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的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1977年开始进行筹建,1978年正式设置招生,是“文革”结束后首批确定,云南省地、州建校较早的高校之一。

2000年8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昭通师范学校(原昭通教育学院和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昭通师专”,学校实行省地共建共管,以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概况昭通师专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目前共有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史、计算机科学、艺术、体育、教育等10个系,设有30个师范、非师范专业,面向全国17个省、市招生。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200余人,非全日制在校生1963人。

另外,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昭通分校、云南师范大学电师部昭通分部、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教学、云南艺术学院业余艺术等级考核均在我校设点。

1997年以来,云南昭通师范专科学校先后被云南省招办确定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培训点和昭通地区自考辅导中心。

地址:云南省昭通市环城东路146号邮政编码:657000校训校风校训:大学无疆,大人有容学校校训校风:崇德、敬业、务实、创新教风: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肃执教学风:敬、静、竞、进校区建设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占地面积760亩,校舍建筑面积27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11000万元,各类教学科研设备仪器总值2785.01万元。

图书馆建筑面积6274平方米,藏书57.5万册,有电子期刊、音像光盘和音像视频资料9.7万种,期刊杂志1219种。

有各类实验室43个,多媒体教室5间,计算机网络教学机房5个,微格教学系统2套,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等室内外体育运动场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

有50个校外固定实习场所,1所附属完全中学,学校的千兆主干校园网运行良好。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200人,非全日制在校生1963人。

师资水平现有教职工595人,其中专任教师312人,生师比16.67∶1;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1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5%;中级职称120人,占38.46%。

全校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126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21人,占40.4%。

多年来,全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SCI、EI收录31篇);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专著、教材90余部;发表文学艺术作品230多篇(件);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项;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50余项;获市级科学技术、人文社科奖150余项。

《世界现代史》课程为云南省精品课程。

校徽释义校徽设计,主要采用了可以比较鲜明反应昭通独特文化、自然、生态以及师范学校的视觉元素,把这些主要元素组建一张有视觉张力和文化蕴含的象征符号,由此表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人文自然的和谐发展。

1.本校徽以双环图形构成整幅图案,象征着当今古与今、天与人、人与人通贯融合的时代风貌,寓意昭通师专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前程无限美好。

2.本校徽外环下面是“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写英文名称,映现出西方文化色彩;上面是楷体的“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字样,体现了学校的庄严。

二者结合,反映了师专的贯通中西的眼光与胸襟办学理念,最下面的“1978”字样体现了师专办学三十年,是“文革”结束后首批确定,云南省地、州建校较早的高校之一,体现了学校新兴的活力。

3.本校徽内环的主体是两只黑颈鹤,昭通有“黑颈鹤之乡”之称,黑颈鹤象征吉祥,凸显了学校的人文精神。

黑颈鹤下面是一双捧起的手,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间的山峰是暗喻乌蒙高原,有乌蒙磅礴,之气势,既展示了师专“大学无疆,大人有容” 4.内圈的总体视觉是一朵由复合的花朵,展示了师专培育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

5、本校徽整体标志采用灰色系色彩。

灰色既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又具有自然、谦虚、和谐、发展的文化意味,与整个徽标形象的内涵和谐统一。

教育教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办学30多年来,学校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3000多名专科毕业生,各类函授、夜大等成教本、专科学生上万人,他们活跃在昭通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为昭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昭通师专已成为昭通巩固“普九”成果和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动力源,昭通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各级教育管理干部中,大部分是昭通师专的毕业生;“昭通作家群”中的大多数作家出自昭通师专。

昭通师专是昭通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和大力支持。

学校还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997年,学校组建了师专大学生艺术团和青春管乐队,艺术团和管乐队多次参加昭通市的一系列重大庆典和大型演出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野草”、“星火”、“家园”文学社等十余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里。

学校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文明学校”,昭通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