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民间文学2 Ⅰ—2 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23 Ⅰ—23 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民间音乐59 Ⅱ—28 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7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5.18传统戏剧181 Ⅳ—37 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209 Ⅳ—65 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赣南采茶戏、广西博白县桂南采茶戏220 Ⅳ—76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1955 226 Ⅳ—82 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俗455 Ⅸ—7 京族哈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称“唱哈节”。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的意思。
各地京族哈节日期不一样,或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
各地都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物——哈亭。
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
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
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
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
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
唱哈的主角有3人,男歌手1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
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锣鼓声中常有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
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
歌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有多人共跳此舞,则满眼烛光闪烁,美丽动人。
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演进,京族哈节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462 Ⅸ—14 瑶族盘王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广东省韶关市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
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
今天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
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过山瑶的“盘王节”,又称“还盘王愿”,有单家独户举行的,也有全村人举行的。
盘王节的限期包括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
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
流乐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
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
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
盘王节作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众节庆活动,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种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的人文盛典。
463 Ⅸ—15 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把青蛙称“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而得名。
传说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蚂虫另(虫字旁加另)女神。
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虫另(虫字旁加另),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之时,这里的壮乡村寨的人们便自发到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亭(社亭)周围举行隆重热烈的蚂拐虫另(虫字旁加另)歌会。
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期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节日期间人们以祭蚂拐为主要活动,敲锣打鼓,招集四方歌友。
大家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歌声遍野。
活动程序一般有找蚂虫另(虫字旁加另)、孝蚂虫另(虫字旁加另)和葬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三步,以跳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舞、唱蚂虫另(虫字旁加另)歌形式相伴完成,以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舞的舞姿多模拟青蛙而为,主要动作有双腿深蹲、撑棍仰身、碎步横行、抬踏颤点等,富于生活气息,诙谐风趣。
红水河两岸百余里的壮家村寨都盛行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活动,历史上曾建成过二三百座的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亭。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活动很少举行,一些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亭在当时遭受破坏,现在遗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改革开放以后,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活动在各地又陆续得到恢复。
目前,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态度日益淡漠,一些活动传承人因年事已高而退出舞台,有的已相继谢世,导致某些技艺得不到传承。
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对蚂拐节的相关民俗活动加以抢救和保护。
464 Ⅸ—16 仫佬族依饭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伶”和“谨”。
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
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
关于依饭节的来历,有两种传说。
其一,传说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期间,得到守监梁、吴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始祖。
但当晚一片漆黑,又有追兵在后。
危难关头忽见一白衣姑娘,牵白马前来相救。
始祖骑马腾空而去脱离险境。
始祖发迹后不忘梁、吴和白马姑娘救命之恩,定遇难呈祥之日为“依饭节”。
其二,传说宋代天禧年间仫佬山乡遭外敌入侵,梁、吴带领乡民鏖战抗击,不幸英勇牺牲。
宋徽宗于嘉熙四年特封梁、吴二人为官,并建龛堂,规定每逢亥、卯、末年奉请三元师祈神集福,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仫佬族每10年中分别3次于农历立冬时节选择吉日,以仫佬族人居住区域所谓的“冬”为单位,在各自的宗族祠堂里举行隆重而神圣的依饭节,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
整个活动历时一昼夜,由安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哥、合兵和送圣七个程序组成。
节日期间,全村上下一片欢腾,男女老少同庆丰收,共享欢乐,相互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465 Ⅸ—17 毛南族肥套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
其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承载着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它既是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毛南族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
毛南族肥套的形成、发展、演变对认识毛南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傩文化以歌、舞、乐、戏等多种形式表现,可以看到毛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与嬗变的印记。
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毛南族肥套处于濒危状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使其发挥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作用。
494 Ⅸ—46 壮族歌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
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
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
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
具有特别的象征性和凝聚力,歌圩对壮族的每个成员、每个家庭都有影响。
歌圩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
它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载体,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歌圩还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活动也逐渐减少。
不少歌圩因为老歌手退出后没有中青年歌手参与和接班而消亡。
应迅速采取措施,对这一古老民族风俗进行抢救和保护。
495 Ⅸ—47 苗族系列坡会群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系列坡会群,是指在每年春季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这段时间内,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各乡镇村屯的节日活动。
这期间,每天一个坡会,排列成序,连续不断,是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的盛大民间传统节日。
苗族系列坡会群作为一个独特的节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聚会活动的契机,更让山民们在互相赶坡中实现展现才华、谈情说爱、交友叙旧、传递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商贸等不同的愿望,展现出这个地区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征、风俗习惯、民族审美情趣,它凝聚了民族的共同情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显现出非常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加之农村受城市化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苗族系列坡会群出现了濒危的状况。
509 Ⅸ—61 壮族铜鼓习俗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著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生活在中国珠江流域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
此后铜鼓向北传入四川邛都,向东传入贵州和广西、广东,向南传入越南北部,向西传入缅甸、泰国,至今铜鼓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大部分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中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某些遗迹和历史的回忆,但仍有一部分地区和民族还保存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为绵延千古的铜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
贵州南部和广西西北部接壤的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
铜鼓在失去权力象征的功能之后回到民众中,至今仍在民间使用,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