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龙有关的风俗范文

与龙有关的风俗范文

与龙有关的风俗范文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 注册发布中国可谓是龙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象征。

而你对龙又熟不熟悉呢?既然我国是龙的发源地,那关于龙的风俗习惯也自然少不了,而你对这些又了解多少呢?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下吧。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

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

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

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

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

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

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

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

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

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

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

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

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

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

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

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

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

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

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

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

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

《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

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

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

”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

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

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

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

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

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

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冰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这一天,人们吃龙须面、龙鳞烙饼、龙耳饼子等等。

古代帝王服饰中有龙袍。

《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记载:“皇帝龙袍,色用明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具石青片金绿,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笔型色去。

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衣襟处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

”在清代一般绣九龙,但从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条龙,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称号。

袍的下端排列着许多“水脚”,水上绣水浪,俗称“海水江涯”。

包含着一统江山及延绵不断等寓意。

“正月正,舞龙灯”。

过春节,在我国城市和农村,都有“舞龙灯”的习惯。

舞龙灯据说起源于汉代,舞龙最初为祭祀、祈雨的一种仪式,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后来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遍及中国、东南亚以及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特别是元宵节,此项活动最为盛行,龙灯闹元宵,神州大地处处欢歌笑语,人们沉浸在欢乐节日的气氛里……“二月二,龙抬头”。

据说冬眠的龙,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

此节是龙文化意识最浓厚的一个节日。

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不懒床,懒床压在龙头上”“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之说。

所以这一天家家“引钱龙,打灰囤”;在这一天南方有的地方举行拖船仪式,人们纷纷将船只拖下水,划起龙舟以示纪念;在这一天北地还有到龙神庙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古人在这一天还普遍忌针线,恐伤龙目;民间还有吃“蝎子爪”以防龙抬头时毒蝎出来损伤年运的讲究。

在这一天以龙命名的食品也颇多,比如“蒸龙蛋”“龙须面”“龙鳞饼”“龙籽粥”“龙耳”(饺子)等。

民间还有“二月二,吃腰糕,一年到头壮龙腰”的说法。

清蔡云《撑腰糕》诗对此做了描述:“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

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三月三,祭龙王”。

我国有的少数民族,把农历三月初三作为祭龙日,特别是水族,在这一天各村寨都聚集到龙王庙举行祭龙仪式,用猪羊供奉龙神,族长念祭词,集体祷告,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五月五,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

每到这一天,尤其在江南水乡,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盛会,是时,群“龙”下水,整装待命,一声炮响,比赛开始,条条长“龙”如箭齐发,鞭炮阵阵鸣响,两岸欢呼雷动,一片龙腾人欢的节日气氛。

“六月六,晒龙袍”。

这一天人们都要把衣服、书籍搬出来晒一晒。

据说,在这一天被晒过的东西整个春秋不生虫。

此俗在民间流行至今,有民谣曰:“六月六,日头红,晒了衣物不生虫。

”“七八月,舞草龙”。

七月里我国一些地方尤其是土家族以舞草把龙的仪式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

土家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到田野,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舞到,舞的动作与舞龙灯相同。

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

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

农历八月里,浙江衢州、广东东莞、广西罗城、安徽祁门、广西罗城、深圳南澳等地,在中秋节当晚会进行盛大而热闹的舞龙祈福庆中秋活动。

“中秋舞草龙,万点金摇曳”中秋之夜,舞龙队舞着遍身插有线香的草龙,夜幕中的草龙就成了“金龙”,金光摇曳,万众同欢,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与龙有关的风俗习惯分布于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

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

认为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

瑶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活动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

祭品是全寨人出钱购买的猪,祭毕由全寨人分食,妇女不得参加仪式。

广西侗族流行耍龙灯。

用竹片制成一条三四十厘米长的龙,龙须下有一包,以便点蜡烛,元宵节晚上玩耍。

玩时,摆一张八仙桌,两面三刀人围绕桌子舞动,跳跃嬉戏,互相追逐,然后配以有节奏的乐器演奏,有声有色,十分有趣。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是与龙有关的。

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

”吴氏所说的是静止观赏的龙灯。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名,说的是由人舞动的龙灯。

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

据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绘,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师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

”清喜庆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亦载:“今圆明园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烟火,转龙灯。

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横一竿,状如丁字。

横竿两头,系两红灯,按队盘旋,参差高下,如龙之宛转。

少倾则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

”舞龙灯并非灯节才有,春节、中秋以至各种庙会均有此项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龙是吉祥瑞兽,人们用灯模拟龙的形象,无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义。

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其画介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

其龙双角、鳞身、双翼、长尾,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着一个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

龙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龙摇动的人;龙后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举掐的人气氛热烈。

此龙的造型,极像马的形体。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