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罪犯人权问题.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
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试论罪犯人权问题(京师刑事发法治网)刘道平尽管罪犯人权问题十分敏感, 但无法回避。
深入探讨我国罪犯人权问题, 对于法治文明建设, 正确行使行刑权力,保障罪犯权利, 提高对罪犯改造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 刑罚权长期以来, 社会和法律界对罪犯人权的认识有很多有益探索但亦有很多躲闪之处, 特别是受社会报应观念的驱使和传统重刑意识的影响, 不愿、也不敢触及罪犯人权问题, 这已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冲突。
我们对制刑、求刑、量刑予以了更高的重视, 对侦查、起诉、审判投入了大量司法资源, 对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权利义务倾注了更多的关注, 对《刑法》、《刑事诉讼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重打击、轻预防, 重定罪量刑、轻刑罚执行的倾向使得公众的着眼点往往止于抓获犯罪嫌疑人之时, 至多延伸到宣判时刻, 似乎公平正义已然实现, 一幕刑事司法大剧就可在此时胜利闭幕。
究其原因, 是因为“惩罚愈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部分”, “定罪本身就给犯罪者打上了明确的否定记号。
公众注意力转向审讯和判决。
执行判决就像是司法羞于加予被判刑者的一个补充羞辱。
因此, 司法与执行判决保持着距离①。
”对于司法行政机关来讲, 对被判刑者执行刑事判决, 把停留在纸面上的刑罚变为现实的强制力量, 帷幕才刚刚拉开。
如果说刑事法律运作中始终存在着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不力, 那么它最为薄弱之处就集中在对罪犯的权益保护上。
本文拟从刑罚执行对象———罪犯②的法律地位入手, 以《监狱法》为依托, 对罪犯人权状态与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明确罪犯权利内容, 提出监狱对罪犯权利保障的措施, 以期缓和罪犯抗改心理, 促进监狱安全稳定。
二、罪犯的法律地位法律地位, 是指个人或团体在国家确立的法律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罪犯在法律关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罪犯在行刑法律关系中是接受惩罚的受刑人, 只有接受惩罚的义务; 另一种意见认为, 罪犯也是公民,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因此公民享有其他公民同样的权利。
笔者认为, 上述两种意见都具有片面性。
第一种意见只强调罪犯被惩罚和改造的一面, 不承认罪犯也享有一定的权利, 显然忽略了罪犯也是国家公民。
宪法第33条第1款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罪犯具有中国国籍, 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 因而仍属于公民, 那种不把罪犯视为公民的意见有一定片面性。
实践中, 个别监狱发生的罪犯超时超体力劳动、体罚罪犯和非正常死亡等监管执法方面的问题, 无疑与这种指导思想有关。
第二种意见认为罪犯与其他公民没有区别, 显然忽略了罪犯作为公民的特殊性。
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其内涵之一是指任何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 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 每个公民的权利义务在内容上又非绝对等同。
比如, 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性。
同样, 罪犯的权利义务与普通公民的权利义务也不相同。
目前, 在对少数罪犯的监管改造中出现的讲不赢、说不服、不听管的现象, 使得一些干警产生不善管、不愿管、不敢管的情绪, 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对罪犯权利义务认识的模糊性相关联。
总之, 笔者认为, 罪犯的法律地位, 首先是公民, 其次是一种被剥夺部分权利、特别是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权的特殊公民。
三、罪犯人权的概念及特征“从人权概念的起源来看, 哲学上的人道概念和法学上的权利概念是人权概念的两大构成要素。
”“人权作为一项权利的构成要素, 就是利益、要求、资格、权能、自由③。
”利益既可能是个人的, 也可能是社会的; 既可能是物质的, 也可能是精神的; 既可能是权利主体自己的, 又可能是与权利主体有关的他人的。
要求即主张, 一种利益若无人提出主张或要求, 就不可能成为权利。
资格指提出利益主张的凭藉,包括道德资格和法律资格。
权能包括了权威和能力两方面的内容。
自由“意味着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④。
”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应的,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罪犯作为人, 同样具有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 同时, 如前所述, 罪犯在行刑阶段是一种被剥夺了部分权利的特殊公民, 尤其在利益、要求、资格、权能、自由方面的内容被部分或全部剥夺。
所以, 笔者认为, 罪犯人权, 是指罪犯在因国家行使刑罚权而产生的行刑法律关系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总和。
罪犯人权的基本特征就是罪犯人权区别于普通公民人权的基本点, 是罪犯人权的特质, 它是由权利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的。
第一, 罪犯人权是刑罚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
“刑罚人道主义与宽容、柔和、人性等德性词汇相联系, 与野蛮、残酷、恐怖、折磨等形象相对立, ”它“表现出国家在规定和运用刑罚时对犯罪以及犯罪实施者的一种宽容的态度⑤。
”宽容不仅是个人的一种品格, 更是制度上的特性, 法律的宽容是社会宽容的制度确认。
在刑罚执行过程中, 应当以对人的态度对待罪犯, 尊重罪犯人格尊严, 不体罚虐待罪犯, 保证罪犯所享有的各种法定权利, 切实关心罪犯生活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保证。
第二, 罪犯人权是在行刑法律关系中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这里有三层意思: 一是罪犯人权是在行刑法律关系中产生的, 由刑事法律法规予以规定, 而不像普通公民的权利由民事法律关系或行政法律关系予以具体规定, 并非普通公民权利的还原。
一般说来, 罪犯人权随着行刑法律关系的终止而终止, 因此具有期限性。
二是强调罪犯人权的义务性, 虽然普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样是相互对应的, 但由于罪犯特殊的法律地位, 必须在罪犯人权中更加强调其义务性, 这种法律义务不仅与罪犯现有权利相对应, 而且以其犯罪行为为基础, 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三是监狱作为行刑机关, 在行刑法律关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对罪犯权利、义务的实现有着决定性影响。
第三, 罪犯人权具有不完整性和行为能力的局限性。
首先, 在行刑法律关系中, 罪犯受刑的现实使其包括利益、要求、资格、权能、自由在内的基本权利, 处于严重缺损和模糊状态。
其次, 由于自由的丧失, 在押罪犯与人身自由相联系的其他权利部分会受到法律的限制。
第四, 罪犯人权具有法定性。
对普通公民来说, 享受自由是他们的权利, 因而只要是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 他们都可以自由地实行。
但对罪犯来说, 忍受不自由是他们的义务, 因而凡是法律没有允许的, 他们都是不能实行的。
所以, 罪犯人权不适用“法律不禁止的就是允许的”。
对于罪犯人权, 适用的是“法律没有允许的就是禁止的”, 也就是说, 罪犯人权主要是指罪犯的法定权利。
四、罪犯人权的内容(一) 生命权。
生命权是公民生存的权利, 非经国家依法剥夺, 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侵犯。
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罪犯, 表明其犯罪并未严重到需要国家剥夺其生命或虽然需要但不是立即执行的程度, 因而法律仍然承认并保护其继续生存的权利和条件。
(二) 健康权。
健康权是公民维护和保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权利, 是生命权派生的权利。
根据《监狱法》等法律法规和司法部有关规定, 这种权利包括: 按标准合理安排罪犯的饮食和起居, 保证罪犯有足够的食物和睡眠时间, 对于少数民族罪犯特殊的生活习惯, 还要予以照顾; 合理安排罪犯的劳动、学习和文体娱乐活动, 禁止超时超体力劳动, 保证罪犯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按规定发放服装、被褥、鞋袜,并保证定期洗澡、理发、洗衣、消毒、防疫等清洁卫生事宜; 设置医院, 保证罪犯生病时能及时治疗; 建立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制度, 使罪犯在生产劳动时能够保证人身安全。
(三) 人格权。
人格权是维护公民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所必须具备的权利。
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是人格的最高利益, 由于罪犯被剥夺了人身自由, 所以罪犯人格权主要指人格尊严。
《监狱法》规定, 监狱人民警察不得侮辱罪犯的人格。
比如, 现在已经消除了过去在监狱墙壁上十分常见的有辱罪犯人格的标语; 尊重罪犯的姓名权, 改变过去用数字号码称呼罪犯的做法, 改用罪犯自己的姓名称呼他们; 司法部2004年3月19日发布的《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 将罪犯改称为“服刑人员”, 这也有利于尊重罪犯的人格和感情。
除此而外, 罪犯人格权还包括以人格权为基础的宗教信仰权利。
(四) 社会交往权。
社会交往, 又称社会互动, 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人际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 以获得某种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
与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 罪犯的社会交往权主要是通过会见、通信等方式实现的, 条件具备的还可以观看电视。
通过与亲属会面、通信和观看电视, 可以了解社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这对于消除罪犯顾虑、稳定罪犯情绪, 以及出狱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都大有好处。
(五) 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 是指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的权利。
罪犯接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从权利方面讲, 监狱应当为罪犯学习政治、文化、科技知识提供条件; 应当推行职业技术教育; 应当允许和组织罪犯参加函授、电大、自考的学习; 罪犯在狱内通过学习获得的文凭、职称等, 社会予以承认。
从义务方面讲,接受教育改造是不以罪犯意志为转移的强制性义务, 监狱组织的政治、文化、技术学习, 罪犯必须参加。
(六) 劳动权。
罪犯劳动是一种不完整的权利形式。
对罪犯而言, 劳动更多地是罪犯因犯罪而产生的特殊义务, 组织罪犯劳动有相当程度是社会矫治犯罪的必要成分。
但是,从学习知识、掌握谋生技能的角度看, 一种能与社会生活需要最接近的监狱劳动形式, 就是罪犯的权利需要。
此外, 由劳动权派生的内容如劳动休息权、劳动安全权, 对于监狱来说就是禁止罪犯超时超体力劳动, 确保生产安全的义务。
对临近出狱的罪犯来说, 这种权利保护的意义更加重要。
(七) 合法财产所有权。
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是宪法原则之一。
罪犯的合法财产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入狱前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等; 二是入狱后的劳动报酬等⑥; 三是服刑期间通过合法继承取得的财产。
罪犯的合法财产, 任何人不得侵犯。
但是, 罪犯对财产占有、使用、支配、处分的能力应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监狱法》规定,非生活必需品, 由监狱代为保管或者征得罪犯同意退回其家属。
罪犯服刑期间, 不得保存现金和生活必需品之外的财产, 由监狱代为保管的, 在罪犯出狱时发还。
(八) 婚姻家庭权。
罪犯的婚姻家庭权利, 是指罪犯结婚和离婚的自由受法律保护, 罪犯合法的婚姻家庭不受侵犯以及与此直接有关的其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