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叉神经痛介入治疗

三叉神经痛介入治疗


1.2方法
• (1)体位:患者仰卧于CT床上,肩下垫枕,头取过仰位,患侧唇旁贴栅栏状金属丝 标志物。(2)CT定位:行冠状位卵圆孔3MM薄层扫描,在扫描层面中,选择卵圆孔 最清晰的层面为穿刺面。将卵圆孔与最佳体表穿刺点连线作为进针路线,测量进针深 度和角度,标记皮肤穿刺点。(3)穿刺:皮肤穿刺点(点通常选在患侧口角外方相当 于上颌第2臼齿之上接近颧骨下缘)及周围皮肤消毒,1%利多卡因局麻局麻后,将 10cm7号射频针按规划路径和方向穿向患侧卵圆孔,如果不熟练可采取每进3-4cm 行CT扫描一次。根据影像显示针尖的位置及时调整深度和方向,而使针尖进入卵圆孔。 进针到达卵园孔的距离约6.5~8.0cm。刺入卵园孔时有突破筋膜的感觉,同时患者面 部相应区域出现电击样疼痛反应。CT扫描确认针尖已经进入卵圆孔口内后,回吸无脑 脊液。第1支入针尖卵园孔超过8-12mm;第2支针尖卵园孔超过5-8mm【图】;第 3支针尖卵园孔超过<5mm.。(4)电刺激:连接相关电极以作负极电刺激试验:施 以50 MHz、0.1~0.3 mV电流刺激试验,根据患者反应可适当调整穿刺针深度和方 向,使三叉神经患支相应分布区域产生麻胀或跳痛感,证实穿刺部位准确。第3支施以 2 MHz、0.5-1V电流刺激没有产生咀嚼肌收缩为佳。(5)经射频针注入1%利多卡 因0.5ML观察5-10分钟,无脊麻和眩晕症状。(6)连续射频热凝:启动射频电流使 产生热度,温度选择为70℃~75℃,持续180秒,对不同患支分别热凝2~3次。 40min后检查,疼痛消失,触摸扳机点不再出现疼痛发作。第1支者可能有角膜反射 轻微缺失,支配区感觉轻度减退,第2、3支支配区皮肤感觉明显减退,则结束手术。 术后静滴抗生素3~5d,预防颅内感染。一般在手术后当日、第7日、第3、6和12个 月用电话随访。
死亡病例发生)。
• 第四类,γ-刀
射频热凝器
射频热凝靶点:
1、靶点治疗不伤及正常组织,只毁损致病组织 2、只毁损感觉神经,不毁损运动神经
示意图:
三叉神经节X线解剖
CT扫描方法
穿 刺 示 意 图
X-线导穿刺卵圆孔引快捷、方便,但深度不好确定
CT导引准确、方位毗邻明确、深度明了
第一次穿刺(偏内)
节紊乱的鉴别要点之一。
国际头面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原 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为:
• 1.阵发性发作的面部疼痛,持续数秒。 2.疼痛至少包含以下4种标准:①疼痛只限于三 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②疼痛为突然的、 强烈的、尖锐的、皮肤表面的刺痛或烧灼痛;③ 疼痛程度严重;④刺激扳机点可诱发疼痛;⑤具 有痉挛发作间歇期。 3.无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4.每次发作形式刻板。 5.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疾患。 对于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进行详细的 体格检查,必要时行头颅平片、CT及/或MRI检 查。
见的类型,但其患病率在我国至今尚无确切的
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据英国报道大约为155/1
000 000人。
二、病理学
• 目前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已公认半月神经节及后根的脱髓鞘改变是疼痛的病理 基础。但对三叉神经末梢支的脱髓鞘与疼痛的关系研究甚少。
• 一组18例三叉神经末梢支脱髓鞘改变说明了末梢支脱髓鞘是疼痛发生的重要 病理改变。髓鞘的完整性起到绝缘作用,脱髓鞘使轴突裸露,传入传出纤维 间产生“短路”使传出冲动通过“短路”变为传入冲动,这种“短路”冲动 累计到一定总和即发生了阵发性剧痛。如咀嚼食物、刷牙、洗脸等面部运动 时疼痛加剧,洗脸时从下往上擦时疼痛加剧,从上往下擦时疼痛减轻,按压 面部时疼痛可稍减轻。均与神经“短路”冲动及神经冲动传导方向及传导生 理特性有关。
治疗方法
•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有三类方法: • 第一类,口服药物治疗。其核心的药物就 是卡马西平。 • 第二类,微创治疗,也就是一些微创手术。 • 第三类,神经外科开展的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根显微血
管减压术,主要优点是患者术后面部没有麻木,这样对于年轻的患者更容易 接受,但它的缺点是需要开颅,有一定的麻醉意外风险,颅内出血,甚至有
三、病因学
•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或症状性两大类。继 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继发于肿瘤、脱髓鞘等明确病变 的三叉神经痛。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大约只有1%~ 5%发现有脑肿瘤存在,其中以听神经瘤最为多见。原 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今尚无十分满意的解释。目 前普遍认为三叉神经痛主要是由于血管压迫所致;一 些病理学家和口腔科医师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 牙齿脱落及慢性感染所致;也有学者认为三叉神经痛 的发作性可能有中枢机制机制的参与,三叉神经的逆 行活动可能改变了三叉神经核的电生理活动方式。
话、咀嚼、刷牙、洗脸均可诱发疼痛的出现和加重,严重者微风或身体
运动亦可成为诱发因素。一般在疼痛发作后有2~3min的不应期。
3.间歇性 在三叉神经痛频繁发作期间,大多数有数周到数月的间歇期。
Rushton等报道155例三叉神经痛中,50%有1个月以上的间歇期,
24%的间歇期在12个月以上。一般说来,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间歇
三叉神经解剖
三叉神经解剖
三叉神经解剖
三叉神经解剖
三叉神经CT解剖
三叉神经颅底解剖
如何诊断三叉神经痛

一、概述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一种发作
性突发性剧痛,因其疼痛剧烈,又称为“痛性
痉挛(tic douloureux)。该病多见于50岁
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
约为1:1.6。三叉神经痛是脑神经痛中最为常
以在其分布区区域发现有痛觉过敏或痛觉减退,有的甚至出现角膜反射
迟钝,但发作停止后这些体征即消失。如果发现这些体征持续存在,应
考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必要时可行头颅CT、MRI及DSA等检查,
以寻找其病因。
6.三叉神经痛对卡马西平及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良好,这一特点也可
作为三叉神经痛与其他面部疼痛如牙源性疼痛、非典型面部痛和颞颌关
四、临床表现

三叉“闪电”或“触电”样疼痛,每次持
续数秒
钟到数分钟,一般为20~30s。有时患者可能诉说其疼痛
为持续性的,但当患者安静不动时,他会感到这种所谓的“持续”中疼
痛有短暂的减轻。
2.触发性 面部特别是口周区的轻度触觉刺激即可诱发三叉神经痛。说
第二次穿刺(偏外)
1.1一般资料
• 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共治疗原发性三叉 神经痛患者15例。其中年龄27~90岁,平均 59.5岁,女7例,男8例。病史5个月至31年。 90岁以上患者1例。左侧疼痛5例,右侧疼痛10 例,双侧三叉神经痛1例。单纯第3支痛9例,单纯 第2支痛3例,单纯第1支痛2例,第1支+第2支痛 1例。全部患者被证实为药物治疗无效、或已经 产生并发症难以接受药物治疗。全部患者手术前 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除外肿瘤等相关病理情况。
• 三叉神经末梢支的脱髓鞘改变不一定均发生疼痛,只有在神经压力持续增高 无法缓解时才引发疼痛。有人在5例无疼痛的舌神经也发现有脱髓鞘改变,而 且脱髓鞘的程度与疼痛的下齿槽神经无显著性差异。
• 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下齿槽神经痛,眶下神经痛和上齿槽神经痛较为多见, 与这些发生神经痛的神经均与同名动、静脉一起位于狭长的神经管内行走有 关,由于周围是硬骨板,管内压力增高时无法向外释放,迫使管内的传入传 出纤维捆扎在一起形成“短路”,引起剧痛。
期愈来愈短。
4.单侧性 几乎所有的三叉神经痛均在单侧发生,以右侧居多,大约占
61%。少数患者在病程中可再出现另一侧的三叉神经痛。双侧同时发
生者极为罕见,仅占0.5%。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第Ⅱ、第Ⅲ对脑神经
的分布区,发生在第Ⅰ支分布区的极少见。
5.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些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