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312-11995-02第一版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一部分:通则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Impulse —Part 1: General principles国际电工委员会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一部分:通则前言1) 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是一个由各国电工委员会(IEC 国家委员会)组成的全球性的标准化组织。

IEC 的目标是促进在电气和电子领域内涉及标准化的所有问题的国际间的合作。

为此,除其它的工作外,IEC 还出版国际标准。

这些标准的编制是委托给合技术委员会的,对所涉课题感兴趣的任何一个IEC 国家委员会,均可参一标准的编制工作。

与IEC 保持联系的国际的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也参与此编制工作。

IEC 根据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双方之间的协议所确定的条件与该组织紧密协作。

2)IEC 就有关的技术问题所通过的正式决定或协议(由代表了对相关问题有特别兴趣的所有国家委员会的各个技术委员会所编制),尽可能接近地表达了对所涉主题国际上的一致看法。

3)IEC 所通过的决定或协议,以标准、技术报告或指南的形式出版,并以推荐的形式供国际使用,在此意义上它们是为和国家委员会所接受的。

4)为了促进国际上的统一,各个IEC 国家委员会应致力于将IEC 国际标准尽可能最大程度地透明地应用于其国家标准及区域标准中去。

IEC 标准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区域标准中去。

IEC 标准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区域标准间的任何分歧应在后者中明确地指出。

IEC61312-1国际标准已由IEC 81 技术委员会(“防雷”)制订。

此标准的正文根据以下的文件写成:DIS (国际标准草案) 投票报告81(CO )21 81/66/RVD本标准的认可投票的详尽信息可在上表所示的投票报告上找到。

IEC61312-1构成了总标题为“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的系列出版物的一部分。

附录A 、B 、C 、D 及E ,仅供参考。

引言鉴于各种类型的电子系统包括计算机、电信设备、控制系统等等(在本标准中称之为信息系统)的应用的不断增加,使本国际标准的制定成为必需。

这样的信息系统用于商业及工业的许多部门,包括高资金投入,大规模及高度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对这样的系统从代价及安全方面考虑非常不希望由雷电引致运转的中断。

对于建筑物防雷的一般原则,IEC61024-1可资利用。

然而,这个主要标准并未涵盖电子及电气系统的防护。

因此,“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这一标准提供了信息系统防护的基本原理并补充现有的标准。

固态器件比过去所用元件对雷电浪涌更为敏感。

而且,在非常复杂的工艺流程的工厂中,为了简化操作人员的工作并实现自动化流程控制的最优化,正在采用计算机作全面的控制。

计算机也承担安全防护功能,例如,核反应堆中的安全防护系统。

作为干扰源的雷电是一个极高能量的现象。

雷击释放出几百兆焦耳的能量,这一能量与可能影响灵敏电子设备的也许仅为毫焦耳量级的能量相比差别悬殊。

因此需要有一种合理的工程保护方法。

本标准图解释在瞬变过程中雷电的耦合机理并给出减小进入信息系统(如电子系统)的瞬态干扰的一些原则。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一部分:通则1、总则1.1 范围与目标IEC61312-1为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上的信息系统的有效的雷电防护系统的设计、安装、检查、维护及测试提供信息。

下列情况不属本标准范围:车辆、船舶、航空器,而各种离岸装置则由专门机构制定的规程管理。

本标准不考虑系统设备本身。

然而,本标准为信息系统的设计者的抗IEMP 防护系统的设计者之间,为了达到最佳防护效能而进行的合作提供一些指导原则。

1.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SO 及IEC 的成员都持有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

IEC61024-1:1990,建筑物防雷——第一部分:通则。

1.3 术语及定义不仅IEC61024-1中给出的定义适用于本标准,而且以下定义也适用于本标准。

1.3.1 连接网络:将系统的各个外露可导电部分连接起来的导体所构成的网络。

1.3.2 共用接地系统:连接至接地装置的建筑物的所有互连的金属装置(包括外部防雷装置)。

1.3.3 接地基准点(ERP ):共用接地系统与(信息)系统的连接网络间的唯一连接点。

1.3.4 环境区:规定了电磁条件的区。

1.3.5 等电位连接:在IEC61024-1中所定义,且如IEC61024-1的3.1.1中所描述的用连接线或浪涌抑制器所作的连接。

1.3.6 雷电流:雷击点的电流。

1.3.7 雷电电磁脉冲(LEMP ):作为干扰源的闪电电流及闪电电磁场。

1.3.8 防雷区(LPZ ):雷电电磁环境需被规定并加以控制的区。

1.3.9 局部连接板:在相邻两防雷区界面上的连接板。

1.3.10 长时间雷击:电流持续时间(从波前10%幅值点至波尾10%幅值点)大于几十毫秒而小于1秒的雷击(见图1)。

1.3.11 短时雷击:波尾电流降至半值的时间小于1ms 的雷击(见图1)。

1.3.12 浪涌保护器(SPD ):用于抑制线路传导过电压及过电流的器件,如IEC61024-1中定义的浪涌抑制器,还包括放电间隙、压敏电阻、二极管、滤波器等。

2、干扰源2.1 作为干扰源的雷电流为了分析估算在LPS 及与之相连的装置中雷电流的分布,应将雷电流源看作一个向LPS 的导体及与其相连装置注入雷电流(由若干个雷击组成)的电流发生器。

不但雷电通道的电流产生电磁干扰,而且这一传导电流也产生电磁干扰。

附录D 说明了这一电磁耦合过程。

2.2 雷电流参数为了模拟的需要,可假定雷电流是由以下的三部分电流组成(按一次闪击中的各个雷击来区分)(见图2)。

——正或负极性的首次雷击;——负极性的后续雷击;——正或负极性的长时间雷击。

对各种保护级别,雷击点的雷电流参数见下列各表:——表1,用于首次雷击;——表2,用于后续雷击;——表3,用于长时间雷击。

表中各参数的定义见图1。

确定雷电流参数的背景情况见附录A 。

用于分析的雷电流时间函数见附录B 。

用于测试目的,雷电流的模拟在附录C 描述。

3、防雷区应将需保护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LPZ ),以界定具有不同LEMP 严酷程度的各个空间并指明各防雷区界面上等电位连接点的位置。

以电磁条件有显著改变作为划区的根据。

3.1 防雷区的定义LPZOA :本区内物体易遭到直接雷击,因而可能必须传导全部的雷电流。

本区内电磁场没有衰减。

LPZOB :虽然本区内物体不易遭到直接雷击,但区内电磁场没有衰减。

LPZ1:本区内物体不易遭到直接雷击,在本区内所有导电部件上的雷电流比在OB区内的雷电流进一步减小。

本区内的电磁场也可能被衰减,取决于屏蔽措施。

后续防雷区(LPZ2等):如果要求进一步减小传导电流或电磁场,或者进一步要求减小传导电流 及电磁场,就应引入若干后续防雷区。

应根据被保护(信息)系统所要求的环境区来选择所需要的多少个后续防雷区。

通常,防雷区号越高,其电磁环境参数就越低。

在各个防雷区的界面处,所有金属穿越物应作等电位连接,也可安装屏蔽措施。

:LPZOA 、LPZOB 与LPZ1之间的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在IEC61024-1的3.1中规定。

建筑物内部的电磁场受到如窗口这样的孔洞的影响,也受金属导体(如连接母线、电缆屏蔽层及电缆屏蔽管子)上的电流及电缆走向的影响。

将一个需防护空间划分成不同防雷区的一般原则示于图3。

图4示出将一座建筑物划分为若干防雷区的例子。

此例中所有的电力线及信号线均在一点进入被保护空间(LPZ1),并在LPZOA 、LPZOB 与LPZ1之间的界面处等电位连接至等电位连接板1。

此外,这些线路在LPZ1与LPZ2界面处等电位连接至内部连接板2上。

而且,建筑物的外屏蔽1等电位连接到连接板1,而内屏蔽2等电位连接到连接板2。

当电缆从一个LPZ 穿到另一个LPZ ,则需在每个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

LPZ2的构筑应使局部雷电流不能传入该空间并且不能穿越过该空间。

3.2 接地要求接地应遵守IEC61024-1的规定。

如果在相邻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线和通讯电缆通过,应将其接地系统相互连接,并且,最好在接地系统间有多条并行通路,以减少流经电缆的电流。

网格状接地系统可满足这种技术要求。

可用以下方法进一步减小雷电流效应,例如将所有电缆穿在金属管道或格栅型钢筋混凝土管道内,金属管道和钢筋必须并入网格形接地系统中去。

图5示出了附有一座塔的建筑物的网格形接地系统的典型例子。

3.3 屏蔽要求可采用雷电流幅值密度(图B.5给出)及相应的磁场幅值密度来评估屏蔽的有效性。

屏蔽是减小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

在图6中,从原理上将为减小感应效应而采取的屏蔽及布线措施表示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外部屏蔽措施;——适当的布线措施;——线路屏蔽措施。

这些措施可组合使用。

为了改善电磁环境,与建筑物相关联的所有大小尺寸金属部件应该连接在一起并且与LPS 等电位连接,如金属屋顶及金属立面、混凝土内钢筋,门窗的金属框架等(见图7例示,其网孔宽度为几十厘米)。

若在被保护的空间内使用了屏蔽电缆,其屏蔽层不仅应在LPZ 的界面处作等电位连接,而且至少应在两端进行等电位连接。

在分离的建筑物间布设的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电缆槽中(如金属管、槽架或混凝土中的格栅形钢筋网中),这些金属管槽应首尾电气贯通,并与各个建筑物的连接排等电位连接。

电缆屏蔽层应与这些连接排相连接。

如果电缆屏蔽层能荷载可预见的雷电流,则可不敷设金属电缆槽。

3.4 等电位连接的要求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防雷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及各(信息)系统相互间的电位差。

不仅对LPZ 内部的金属部件及(信息)系统,而且对穿越各界面的金属部件及(信息)系统均应在各区界面处作等电位连接。

应采用连接导线和线夹在连接排做等电位连接,需要时采用浪涌保护器(SPD )做等电位连接(见图8,此处接地线也作了等电位连接)。

3.4.1 防雷区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3.4.1.1 防雷区LPZOA 、LPZOB 、LPZ1间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应对进入建筑物的所有外来导电部件做等电位连接。

当外来导电部件与电力线及通讯线路在不同地点进入建筑物,从而需要若干个连接排时,这些连接排不仅应就近地连接到钢筋及金属立面上,而且应就近连接至环形接地体上(见图9)。

如果没有环形接地体,这些连接排应分别连接至各个单独的接地体并用一个内部环形导体互连(或用一局部环形导体,见图10)。

如果外来导电部件从地面以上进入,则连接排应连接至墙外的水平外形导体上,该环形导体不但应连接至钢筋上(当使用了钢筋时),而且应连接至引下线上(见图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