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既有经济结构变化、经济
政策变化、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接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方面的原因。

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该采用坚持和扩大就业优先及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强化收入制度改革,发展经济和教育体系,完善工资保障制度等。

关键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打破。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1.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1988年为0.386,2001年为0.395,现在已达0.45左右,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测算,在我国现有80 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80%,即64 000亿元,人均近25 000元;而80%的人口只有20%,即16 000亿元,人均约1 500元。另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
2.城乡、地区、行业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具体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据统计,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为3∶1;若按货币收入计算,差距为4∶1;若加入各种有利补贴,差距为6∶1。朱光磊认为,197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75∶1,1995年为2.47∶1,1998年为2.54∶1,1999年为2.65∶1。如考虑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城市居民收入要比农村居民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陈益龙认为,农村居民人均在1 000元以下的有12%左右,与城市居民1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相比,比例为1∶12[1]。(2)地区之间收入呈东高西低的特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划分来看,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在1978年分别为1.20∶1.09∶1,1998年则提高到1.94∶1.35∶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北京、广东、江苏1988—1995年期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是81.9%、78.9%和64.7%,而同期甘肃仅为0.6%。(3)不同阶层、行业、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初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全国城镇居民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差距明显拉大。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分线,计算各组户人均收入及其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中,2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户的42.2%,户人均收入达992元,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户人均收入124元,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差距相当大。行业之间的差距亦呈扩大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38∶1,1998年则升为2.35∶1。一些垄断行业、新兴行业部门,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部门收入增长很快,各类奖金、福利很多。而一些传统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等行业的职工收入增长就相对缓慢[2]。而私营企业主、外企中的中方雇员、项目经理、明星的收入与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和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对比鲜明。
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的一些体制改革带来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引起了收入分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所实行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富者”增加收入,但“穷者”增收的环境没有大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三方面的政策安排上对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是全国各地兴起的城市化浪潮给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积极影响不大;二是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政府为“穷者”和“富者”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三是我国金融制度和政策的不当安排,也是“穷者”和“富者”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
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3.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特别是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

三缩小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取决于财产所有权和财富积累的分布状况,而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知识技能、职业培训和这些技能的市场价格。当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搞平均主义。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减轻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吸收的就业人员就越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波动相联系。当经济运行转向不景气时,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企业陷入困境,程度不同的减员是他们可能采取的措施之一。这就会造成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相反,当经济开始回升时,景气预期将促使企业纷纷扩大经营规模,纷纷雇佣劳动力,新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些都急剧地扩大了社会就业量。就业越充分不仅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供经济基础,而且也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1)打破行业垄断。

对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国家制定工资指导线,加强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

同时加强对这类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工成长增长串的考核。

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制定《反垄断法》来有效制约垄断经营行为和对某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使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

(2)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
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别。

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缩小收入差距。

(3)完善市场规则,构造竞争机制,整顿流通秩序,强化市场管理,努力塑造文明的市场行为主体,严肃法纪,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和侵吞国家财产的不法分子,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3.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效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再次分配中注重公平,统筹安排,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提高社会再分配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还要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工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既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工资,又要防止工资增长过高过快,就业岗位减少而增加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刘澈元,窦开龙.2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讨论概述[J].国民经济管理,2003(3).
[2] 钟礼国.对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认识及对策[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1):158-159.
[3] 马晓河.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到了什么程度[J].体制改革,2003(11).
[4] 樊纲.土地和自然资源配置不当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J].劳动保障通讯,2003(11).
[5] 王红宇.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