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法制史第九章 德国法

外国法制史第九章 德国法

第九章德国法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德国法代表大陆法系的现代发展,尤其是德国民法典以概念精确、法理精深、立法技术高超、法律体系完备而著称,它既阐释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反映了垄断时代民法的某些特征,影响广泛。

魏玛宪法是“社会化”法律的代表,经济法和社会立法不仅规模庞大,而且体系完备,内容丰富。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德国法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掌握德国法的结构和基本特点,理解德国法在大陆法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掌握:德国宪法的发展概况及几部主要宪法的内容、特点;德国民法典的结构、特点及20世纪以来的变化;德国经济立法概况;德国法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德国法的形成和演变一、德国封建法律的形成和演变德国封建法以法律的分散混乱和法律渊源的多样化为主要特征,而且发展相对缓慢。

德国封建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5世纪以前,德国并不存在全国统一的法律体系的主要沿用,有法兰克时代的日耳曼法演变而来的地方习惯法差别很大。

13世纪出现了习惯法汇编,其中以《萨克森法典》和《土瓦本法典》最为有名,在德国境内广泛流传,成为各地法院判案的依据,除了习惯法呗王氏法律帝国议会立法,地方领主法疼是法以及罗马法教会法等共同构成了德意志王国,纷繁复杂的法律渊源。

德国也没有统一的司法机构,国王拥有名义上的最高裁判权,教会领主一级自治城市,在各自的领地里享有审判权,彼此独立。

2.15世纪末,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德国社会和经济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原有的习惯法无法提供有效的救济,因此使用罗马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次九五年的国法院正式确认罗马法为德国民法的有效渊源,各地法院也相继宣布正式原因罗马法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德国对罗马法的技术更加全面和彻底。

3.18世纪中叶开始,受到法国大规模编撰法典活动的影响,德国各个邦国也先后进行了法典编撰活动。

这些法典的编撰,对德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德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创建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在各个部门法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的立法,确立了比较完整的近代法律体系,构成了大陆法系的又一经典。

三、德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与蜕变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法律发展主要集中在宪法、社会立法两个方面。

法西斯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旨在确立法西斯专政的根本法,在民法、刑法、经济法以及诉讼法等各个部门法领域全面推行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

四、德国现代法律制度的重建联邦德国废除了法西斯时期的法律制度,重新构建起适应德国社会发展现实的新型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德国统一后,联邦德国的各项法律全面适用于整个德国。

第二节宪法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经对《北德意志联邦宪法》稍加修改而完成,规定实行联邦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普鲁士邦在整个帝国中的领导地位,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是一部混杂着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宪法。

二、1919年魏玛宪法该宪法是德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也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产生的第一部现代资产阶级宪法。

宪法确立了联邦制,赋予总统广泛权利,将“经济生活”列为专章,并规定了许多社会化的原则和措施。

三、法西斯根本法《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文官任用法》;《关于政党及国家之保障的法律》;《禁止组织新党的法律》;《关于帝国最高领袖的法律》;《联邦摄政法》;《德国改造法》及其施行令等。

四、二战后德国西部地区适用的根本法四国《联合声明》、《波茨坦协定》以及各州的宪法,为联邦德国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颁布以来,事实上在联邦德国起到了宪法的作用。

它基本上继承了魏玛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重新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原则,以较大篇幅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保障和平问题作了规定。

第三节德国行政法一、德国行政法的历史变革德国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法产生于近代,15世纪左右,德意志各邦制定的有关警察与秩序的法律以及部分行政裁判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德国行政法的初步萌芽。

18世纪以来德国的地方立法中开始出现了规范和制约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及近代意义上的行政法。

1794年,《普鲁士邦法》中就有许多关于行政法的内容。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德国各邦的立宪活动,十分频繁,冲完未行政法治原则的确立提供了宪法依据,在此基础上,个邦引进了法国行政法院制度,纷纷建立了行政法院。

其中巴登邦于1863年率先建立了行政法院,各邦竞相效仿。

普鲁士帮在1872年至1875年之间创立了由初级法院、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组成的独立而完备的行政法院体系,其行政裁判也最引人注目,被认为是德国行政法院的起源,奠定了德国行政法院的基本模式。

1919年魏玛宪法规定联邦及各邦应依据法律建立行政法院,直接推动了德国行政法院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以后,特别是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制定以后,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得以重新确认,联邦德国的行政法在魏玛共和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革和发展。

不仅行政法院体制得以重新确立,联邦和各州还分别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1960年《联邦行政法院法》规定在联邦境内建立统一的行政法院组织,而且行政法院是独立的、与行政机关分离的行政裁判机关。

1976年实行的联邦行政程序法确立了行政法的重要原则统一了行政行为的一般规范和标准,并宣布保障公民在行政程序中的权利,成为各州行政程序立法的基础。

二、德国行政法的渊源(一)宪法。

联邦德国基本法和各州的宪法是德国行政法最基本的法律渊源。

(二)法律法规。

法律是指由宪法规定的立法机关按照宪法规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主要是指联邦和各州议会颁布的正式法律。

法规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正式法律的授权规定颁布的法律规范。

行政法律法规,包括《联邦行政程序法》、《联邦公务员法》、《联邦法官法》以及联邦颁布的有关经济、社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各州的普通行政法和组织法、州行政程序法及州所颁布的有关地方警察、教育和公务员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习惯法。

习惯法是指在长期的行政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被广泛采用的公认的,被广泛采用的公认的行政习惯,在成文法缺位和成文法规定不完善时才得以适用,因而在行政法渊源中居次要地位。

(四)行政法的一般原则。

在宪法,法律法规、司法判决和学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政法一般原则,也可以成为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五)欧洲联盟法。

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欧洲联盟法的作用和意义日益突出,它在各成员国中具有直接适用性和效力优先性,因而可以适用于德国各种行动活动,当中被纳入德国行政法的范畴之中。

三、德国行政法的特点作为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法律体系法法系国家有许多的贡献德国行政法也是在法国行政法的影响下产生的,但是由于特定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德国的行政法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承蒙法在德国行政法律体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法国法不同,德国在行政法领域坚持成文法的立法传统,判例法的作用十分有限。

第二,德国坚持行政法的公法性质,将行政法的调整范围,严格限制在公法领域。

第三,德国行政司法体制具有特殊性,即行政法院独立于行政系统,不易受到行政机关的牵制。

第四节民商法一、德国统一前的民事法律概况德国统一前的民事法律总体而言纷繁杂乱。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各邦相继进行了民法典的编撰,其中《巴伐利亚民法典》、《普鲁士邦法》、《奥地利民法典》最为重要。

二、近代德国民商法律体系的确立(一)1900年德国民法典1.《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历经波折,诸多因素延缓了法典的形成进程。

2.《德国民法典》的结构和内容德国民法典共有2385条,分为总则、债的关系、物权、亲属和继承5编。

每一编的内容分别为:第一编为总则,④它包括了人、物、法律行为、期间、时效、权利的行使和提供担保等7张。

在总则篇中一般涉及到的内容有民法典的各部分、全部私法适用的一般概念、原则和制度。

这些都被许多国家作为学术价值的研究及立法参考。

第二编为债的关系,里面确定了债的通则,以及引起债务关系发生的主要依据,各种形式的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

详细地规定了契约的有关情况。

⑤第三编为物权法,包括了动产和不动产所有权。

所有权的取得与丧失、共有、地上权、质权等。

相对前一编而言,突出了一定的特点,具有了任意性。

也用了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规定了有关法律关系的变更,旨意在于保障资产阶级的财产权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四编为亲属法,包括了结婚、离婚、夫妻财产、亲属关系、收养、监护等相关的内容。

特别是在亲属法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夫妻财产关系方面更多地维护了丈夫的地位,婚姻关系成立以后,丈夫“有权决定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妻子的个人财产由丈夫管理。

第五编为继承法,包括了继承、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遗嘱、继承权的丧失和放弃等,在这一编里更多地体现了遗嘱自由的原则。

德国民法典在内容与结构的编纂上都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浓厚的基础,它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3.《德国民法典》的特点和意义就内容而言,法典适应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方面有许多创新和发展:确认了法人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地位;确认了契约自由原则、过失责任原则和无限私有制原则,又对这些原则的适用设定了必要的限制。

就立法技术而言,法典结构体系严密而富有逻辑性,用语精确而科学;包含了众多的一般条款。

德国民法典的颁布,不仅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和发展,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民事立法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1900年《德国商法典》1900年德国商法典以《德国普通商法典》为基础修订而成,至今仍然有效,但内容上已经做了不少修改。

三、法西斯统治时期的民商立法《德意志世袭农地法》、《保护德国国民的血统及名誉的法律》等等。

四、二战后联邦德国民商法的发展德国对民法典条文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司法机关通过审理案件对法典中的一般条款不断给予引伸和扩大解释,使原法典的内容发生重大变化;颁布大量单行法规,以补充民法典和商法典的不足。

第五节经济法和社会立法一、德国经济法(一)经济法立法概况德国的经济立法最早活跃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战争的需要,国家加强了对私人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颁布了大量的经济法规。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形成了种类繁多,体系庞大的经济法律体系。

(二)《禁止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对限制竞争法》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为保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德国社会立法德国的社会立法相当完备,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补偿和社会救济三个方面。

第六节刑法一、德国统一前的刑事法律概况德国统一前的刑法以法律渊源分散杂乱,刑法纷繁且适用极不统一,刑罚野蛮残酷为基本特点。

15世纪末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立法活动,最为重要的刑法典是《加洛林纳刑法典》。

该法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有关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采用纠问主义诉讼原则;第二部分是有关刑法的规定,交给详细的罗列了各种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惩罚,但是对犯罪行为的罗列显得无序和缺乏系统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