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中国环境的影响论题:“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单位:九江学院商务英语五百论中国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姓名:吴佰宁班级:A1113 学号:39序论:自从世界这两百年的工业时代以来中国从闭关锁国到列强强行用火力到开国门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成立和当今的经济飞速腾飞,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进步的、跨时代的。
但是,当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俯视这个问题时,我会听到一种熟悉的声音——那是环境在默默地哭泣的声音啊!诚然,中国的经济在近些年来的发展步伐让世界都为之震撼。
但是生态环境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究其原因,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关键词:经济基本国情资源可持续性发展观和谐本论:一、中国的现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很多先进技术都是依靠于发达国家,主要是生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一个国家,这是基本国情!中国在某些资源方面还是名列前茅的,但由于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样就导致我们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上会造成浪费和利用不充分,最终还得由环境来买单。
随着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事,令世人为止瞩目。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让中国人感到了无比苦楚,那就是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近些年来,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带来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目前,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疯狂利用使得地球上的资源已经剩余不多,而那些不可再生资源更是如此。
地球上的资源是所有生物共有的,而就我们人类来说,对资源的利用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共有问题,还要考虑下一代以及以后的千千万万代子孙的资源利用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恶劣”已成为当今中国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电、煤、水全面告急,节约能源迫在眉睫。
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但是,如果用人均值来比较,我想,没有谁还敢说这席话,因为这样的中国可以说是贫瘠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浪费,去破坏。
从建国之日起,中国就走入了一个怪圈,即“先发展,后治理”。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的掠夺,来实现自身的快速增长。
这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
据经济学家统计,若将中国发展时对环境得破坏换算成金钱则远远超过获得的经济总量!事实证明,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完全错误的,是完全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这样的发展经济方式,只能让中国更加贫困,更加落后,我们永远也无法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永远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强大,永远都是被人耻笑的一条虫!二、两者之间的关系1、浅析中国经济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绝对平均主义,城镇化水平很低,地区发展不协调。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
(1)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2)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3)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4)分配结构实现从绝对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5)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6)区域结构实现了由低水平不协调到各具优势、协调发展的转变。
诚然,经济的表象是如此。
但是,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煤炭资源开采方式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
2、分析中国环境的变化能源污染。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大气污染。
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
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水污染。
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
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
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劳动力污染。
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
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
此外,在改革进程中。
由于政府已经逐步消除人口移动的限制,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到2004年。
中国城镇人口近总人口的42%。
这使得中国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
这种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其代价是中国可耕种地面积的大量减少。
同时还会产生粮食生产力的危机。
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
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
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
垃圾污染。
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
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
此外,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
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三、如何协调1、分析客观原因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之前是一个相当落后的一个国家尤其指的是科学技术。
教育的落后,国民素质未得到普遍提高。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忽略了环境问题甚至不惜以环境为代价。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
环保体制与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形式主义和金钱利益坑害了环境泯灭了良心。
在管理体制上,根据规定我国地方环保由各级政府负责,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总局对各地环保部门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
这样常常使基层环保部门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
在环保队伍建设上,基层环保人员数量及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环保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行政村还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管员,使得基层环保直接监管污染显得力不从心。
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
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在经济发展中时有出现。
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
2、提出解决方案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
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
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可持续性;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
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
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要求我们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毫不放松地抓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
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能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以生态建设为支撑来推动经济发展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运用生态、经济融合理念,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实现经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结论:学会以史为镜并从全局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