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知识

英国知识

戴维·卡梅伦1966年10月9日出生于伦敦,家境富裕,父亲是股票经纪人,母亲是治安法官。

他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牛津大学。

大学期间他学习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

卡梅伦的政治生涯并不长,2001年他首次当选议会下院议员,2003年进入保守党影子内阁,2005年12月6日,39岁的卡梅伦高票当选保守党领袖。

在任职之时,他表示将改革保守党。

在本次竞选中,卡梅伦打出“为变革而投票”的口号,抓住选民“求变”的心理,希望可以由他领导保守党取代工党政府,打造新英国。

接任首相职务后,卡梅伦表示,他和自由民主党领导人克莱格将抛开政党分歧,为公众和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为此,他将与自民党结成联盟,组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政府”。

[2]卡梅伦说,他将着手解决英国面临的财政赤字、社会问题以及重建对英国政治体制的信任等难题。

他希望能带领人民克服困难,开辟更美好的未来。

2007年12月19日,卡梅伦曾率领英国保守党代表团访问中国。

卡梅伦和妻子萨曼莎1996年结婚。

戴维·卡梅伦(1966年10月9日-)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具有纯正的英国王室血统,是英国保守党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为英国上议院议员,2005年在年仅39岁时成为英国保守党领袖,2010年起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英国政党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资产阶级政党,并最先确立和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目前英国属于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1历史沿革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在议会内部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

1679年议会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王位继承权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被政敌斥为辉格(Whig,苏格兰强盗),赞成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则被对方骂作托利(Tory,爱尔兰信仰天主教的歹徒)。

以后两派逐渐以此自称,形成两个政治派别。

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主张限制王权,提高议会权力;托利党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维护君主特权。

1688年两党由于一致反对詹姆斯二世而走向合作,共同以政变方式发动“光荣革命”。

辉格党在政变中起了主要作用,政变后成为执政党。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托利党人成分逐步发生变化,辉格党内的部分土地贵族、银行家、军火商和官僚政客加入托利党,使该党实力增强,而辉格党因其分裂逐步丧失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1783~1830年托利党执政。

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组阁时期,党派活动只限于议会内部。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变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势力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改革势力。

前者以土地贵族为核心,在原托利党的基础上组成保守党;后者以热心于自由贸易的工厂主为核心,在原辉格党的基础上组成自由党。

1832年选举改革以后,扩大了普选权。

为争夺选民,获取议会多数,两党竞相发展自己的议会外组织,建立选区协会,作为竞选机构。

随着议会和两党制的确立及发展,两党在19世纪中叶都成为有严密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全国性政党,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代替后,保守党逐步由土地贵族的党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党。

与此同时,自由党逐步衰落,该党主张的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大批工业资本家转向保守党。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工党崛起。

从1924年开始,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到80年代末,英国除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外,还有社会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英国共产党、合作党、威尔士民族党、苏格兰民族党、民族阵线以及英国革命共产主义同盟等。

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执政时期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后,英国逐渐形成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由议会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的宪法惯例,从而使内阁被议会多数党控制。

辉格党和托利党依据议会席位多少的变化而轮流组阁,为两党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两党从议会内的政党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性的政党,这是两党制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

经过多次议会改革,彻底改变了下院与上院、王室之间的力量对比,国王成为虚君,削弱了上院的权力,提高了下院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两党制。

第三阶段——两党制逐步完备第三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两党制逐步完备。

保守党于1907年首创影子内阁,以后凡在大选中获得下院次多数议席的政党则成为法定的反对党。

反对党在议会中有可能通过不信任投票取代执政党的地位。

2政党特点英国两党制与内阁制相结合,具有以下特点:①内阁由下院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单独组成。

②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③一党内阁和阁员只对下院负责,如失去下院信任,内阁全体辞职;或者首相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组成新的一党内阁。

④下院最大的反对党可建立“ 影子内阁”。

英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由两党或三党组成的联合内阁,主要是在战争的特殊情况下发生的。

3主要政党前身为托利党,1833年改为现名1912年国家统一党与之合并,称保守统一党,简称保守党。

创始人是罗伯特·皮尔(著名英国首相)。

1868年起同自由党轮流执政,逐渐变为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和贵族利益的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自由党联合组阁。

1924年后,与工党轮流执政,1941年丘吉尔成立了战时内阁。

1945年7月大选前,除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由工党两度短期执政外,保守党一直处于执政党地位或作为联合政府的最大政党。

但在1945年以后到1979年,除了1951~1964年和1970~1974年执政外,均处于反对党地位。

1975年2月,M.H.撒切尔夫人当选党的领袖后,提出自力更生、自由企业和减少政府干预等方针。

1979年5月大选中,该党获得绝对多数议席,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和西欧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蝉联首相。

1990年大选再次获胜。

该党1979年执政后,进一步强调“反对国有制和社会主义集权,捍卫个人自由”这个卡梅伦传统的信条,改变了战后30多年历届政府实行的凯恩斯主义,推行货币主义为主的经济政策,重现保守的传统特性。

保守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全国联盟和中央事务所组成。

领袖权力很大,不受党的任何组织机构约束,执政时出任首相,在野时为反对党领袖。

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保守党员组成,并由它组织内阁或影子内阁。

设置业务委员会(亦称1922年委员会)、后座议员委员会和督导会。

全国联盟是保守党议会外的组织,它包括保守党年会、中央评议会、执行委员会、区组织机构和选区协会等。

全国联盟只起讨论和建议作用,无权决定党的政策,其主要任务是在议会外从事宣传和组织工作,以扩大党的势力和影响。

中央事务所是党的行政机构。

另外,保守党还有卡尔登俱乐部、樱草俱乐部等外围组织。

保守党从未公布过党员数,据估计,1945年有100万,1954年有280万,1970年有225万,80年代以来约200万人。

1990年,约翰·梅杰成为领袖。

在1997年大选后,威廉·黑格成为了新任党魁。

现任党魁是戴维·卡梅伦,他也是英国现任首相。

英国工党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

1906年改称工党。

1906~1914年在议会中依附自由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

战后,加入伯尔尼国际。

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逐步取代了自由党。

1918年2月通过了由费边社创始人S.J.韦伯帮助起草的新党章,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还在各选区设立组织以吸收个人党员。

同年6月,通过了由韦伯等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

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1945年以前,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

1945年大选至1951年,组织过两届内阁。

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

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后组织了4届内阁,这是工党历史上执政最长的两次。

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4次大选连遭失败。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

主张生产资料、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

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变了,社会主义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

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

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

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总体改造。

这对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的工党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据此提出国有化还应该加上工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补充。

工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议会外组织和总部组成。

在野时每年选举领袖,并设副领袖;执政时可不改选,也不设副职。

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工党议员组成。

每届议会开始即选举领袖、副领袖和总督导员。

在野时,由领袖、副领袖、下院议会党团主席、上院工党领袖、两院总督导员以及工党议员代表等组成议会委员会,领导议会党团活动。

执政时,则由工党内阁代替,另设联络委员会与后座议员保持联系。

在议会外,全国代表大会(工党年会)是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

下设全国执行委员会、区域会议、选区组织和全国劳工理事会。

工党总部是行政机构。

党员数:1947年是500万人,1957年是660万人,1975年是650万人,1984年是622万人。

领袖爱德华·米利班德(2010年起)。

自由民主自由民主党于1988年,由成立于1859年的自由党和短暂存在的社会民主党合并而成(两党于合并前就已结为政治同盟数年)。

内外政策主要是在原自由党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对内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平衡,重视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以及环境、生态的保护;对外反对种族歧视,主张改善与第三世界的关系,强调维护和平,共同发展。

有党员约10余万,领袖尼克·克莱格(1988年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