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及近代以前图书馆的发展图书是图书馆构成要素的主体,图书及图书馆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一:xx古代图书馆的发展我国古代图书馆大致可分为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4个体系。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藏为主,图书馆文献仅为少数人利用,所以人们普遍称这个时期的图书馆为藏书楼,但是古代图书馆以收藏和保存图书为主,基本上属于宫廷和神学的附属品。
根据文献和考古来看,我国的官方藏书早在夏朝就已出现。
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辟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就有了藏书之举。
商王朝从商汤开始就有典籍记载了推翻夏王朝的历史,并设有史官负责收藏商王的言行、前朝的文献和刻辞甲骨。
其中刻辞甲骨是今人所见最丰富的原始文献,主要有干支表,记事刻辞和卜辞。
甲骨卜辞更可视为一部编年体的商代百科全书,记载占卜与应验情况,是统治者寻求神权统治的依据,文献多贮藏于宗庙“龟室”中。
我国图书馆起源于周朝,周代除王室有收藏文献的库室外,各诸侯国也有本国的文献库室。
另外,周朝设有专门收藏典籍的机构“盟府”,并配下史一职进行管理。
《史记》记载老子曾任周朝的“收藏室之史”。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柱下史,博览古今典籍。
随后,从春秋到战国,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同时社会上开始流行以竹木和绵帛为载体的文献,更加方便了社会信息的记载和传播。
藏书事业也由官府著述、垄断藏书发展到公私并存,官府与知识分子俱有。
这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他们收藏书籍用于著书立说,即出现了私家藏书这种新形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已经有大量藏书,又将周朝与诸候六国的藏书集中起来,使秦朝藏书大大增加。
但战国时的语言文字多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并且没有文献记载秦有目的的进行过整理。
而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颁布了“挟书律”,决定推行愚民政策,焚毁民间藏书,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焚书”活动开始了,许多重要的先秦文献古籍付之一炬。
民间藏书保留三种,一是记载秦国历史的秦记,二是由于职务需要,秦博士个人自藏的书籍,三是官私所藏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但到秦末楚霸王项羽入关火焚秦宫,秦代官府藏书也损失重大。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藏书遭到一次毁灭性的洗劫。
西汉王朝建立后,实施扶植文化的措施,并用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完成了向封建大帝国的转形。
西汉政府重视图书事业。
西汉初,相国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面盖了三座藏书阁,其中石渠阁和天禄阁后来成了皇家藏书馆的别称。
汉武帝时,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广开献书之路,同时组织人员抄写,定出标准本收藏,在宫内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收藏图书的馆舍,“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等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其中“秘府”又称“秘阁”,就是皇家藏书馆的名称。
到了东汉有了专门的“书市”,人们能够方便的买到要看的书籍。
汉代的刘向、刘歆父子更是以藏书、校书显世。
汉代,奠定了我国皇家图书馆的基础,中国古代藏书事业从此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历史轨道。
秦汉以后,图书馆工作逐渐与档案管理和史官职责相分离,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为纸质文献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国两晋间,政府于秘书省下设秘书监,主管艺文图籍和著述、编纂,官府藏书迅速发展。
晋之东观、仁寿阁,南朝宋之聪明馆、齐之学士馆、梁之文德殿,以及北朝北齐之仁寿阁、文林阁,后周之麟趾殿,都富有藏书。
秘书监官吏众多、分工明确,不断进行官府藏书的整理、编目,积累了历代著作并收集当时行世的重要著述,还利用藏书培养宗室子弟和新进士子,官府藏书成为朝廷重要文化学术机构。
官吏和文士皆以藏书相尚,晋朝张华有书30乘(车),连官府也向他借钞。
梁朝沈约有书2万卷。
梁朝任藏书万卷,多异本,可补官府藏书之不足。
佛教藏书因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兴盛得以发展,佛教寺院既是译经、传经之地,也是佛教典籍收藏之所。
两晋、南北朝寺院林立,藏经甚多,梁代宫廷中有华林园藏佛典,编成《华林殿众经目录》,著录佛经3700卷;定林寺编成《定林寺经藏目录》;道教典籍在逐步积累中也形成专藏。
南朝刘宋的崇虚馆通仙台、齐的兴世馆、梁的华阳上下馆、北朝北周的玄都观、通道观等都富有藏书。
三国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频仍,无论是各国的官府藏书,还是私人藏书,都历经几度积累、破坏和恢复,但图书馆总的仍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
隋唐之际,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相继出任秘书省官员,广购天下图书,并选拔书法好的人抄书,然后收藏于秘书省内。
玄宗也特地修了书院,专门抄校书籍。
还聘用女子管理员,在长安就抄写了5100多卷书,并且把这些书装饰得非常考究:玉轴牙签,绡锦飘带,不同种类着不同颜色。
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
当时著名的个人藏书家宋敏求藏书三万卷,让别人借阅,与现在的阅览室差不多。
元朝,专门收藏书籍的图书馆,先有宏文院,后有艺林库。
至明清,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明朝官廷建有文渊阁。
我国最大的类书,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明迁都北京时搬到文楼。
清朝的藏书处所之多,拥有图书之丰富,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有名的国家图书机构,北京有文渊阁、文源阁,承德有文津阁,沈阳有文溯阁,镇江有文宗阁,扬州有文汇阁,杭州有文澜阁等。
《四库全书》被抄写成七份,分别收藏在这些阁中。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大都用亭、台、楼、阁、斋、堂、轩、居、室庵之类作名称,其中尤以阁、室、院、馆为多。
不过,这些藏书并不会对外公开,一般的老百姓是读不到的。
二:xx近代图书馆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封建时代的图书馆事业逐渐向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过渡。
在实现由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进程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西方传教士所办图书馆的示范作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作用。
古代那么多的藏书处,其名称都不叫图书馆。
首先以“图书馆”正式命名的是1905年的湖南图书馆。
正式公文中确认“图书馆”这个名词是在清末宣统元年(1909)制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上。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紧锁的国门,西方传教士们伴随着侵略者的步伐和西方文化纷纷来华,并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教堂和教会学校建起一座座新式图书馆,开启了中国藏书楼走向近代图书馆的进程。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新式图书馆,其启蒙和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公共、开放、共享、服务的西方图书馆新观念与我国古代藏书楼藏而不用或藏而难用的保守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模式。
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图书馆在图书收集、管理与利用等方面,都采用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榜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图书馆界的传统思想及服务概念的变革与进化。
1877年3月22日《申报》曾载文说:“本埠西人设有洋文书院,计藏书约有万卷,每年又添购新书五、六百部。
阅者只须每年费银十两,可随时取出披阅,阅毕缴换,此真至妙之法也”。
可见这些洋式图书馆当时已引起中国士人的关注和羡慕。
1906年陈洙撰写的《上海格致书院藏书楼书目序》(光绪三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说“上海向有格致书院,近由西士傅兰雅君商诸各董,添设藏书楼……吾知登斯楼者,即佩诸君之热诚毅力以惠我士林,而尤不能不为内国士大夫愧且望也。
”并疾呼:“裨益学术,光我文治,抗衡欧美,将在乎是!”,奋起效法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促进了公共图书馆观念的形成。
1890年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维新领袖粱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提出“开办图书馆”是强学会的五件大事之一。
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一些开明大臣也纷纷向朝廷建议设置新型藏书楼。
为实施变法方略,维新领袖康有为等人首先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的维新学会中办起了学会藏书室,所藏图书以西书、新书为主,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对图书采访、分类、编目、流通借阅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读者对象,除了维新派成员,还包括—般士大夫和普通市民。
可见,学会书楼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文化机构的性质,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萌芽。
1902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出现了,这就是徐善兰在浙江绍兴设立的“古越藏书楼。
徐善兰是光绪二年举人,他热心公益,造福乡梓,又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他创办“占越藏书楼”宗旨为“阁邦人士之观摩,府县学堂之辅翼。
”徐善兰模仿教会图书馆模式,参照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图书馆的建设原则及管理思想。
力破千年陈规陋习,在藏书内容和分类法上都突破经、史、子、集的传统框架,按“学部”,“政部”分类,在传统典辅外,收入声光电化等“新学”书籍及图画、报刊、共七万余卷。
编目方法,也有许多创新,著录详细,方便读者。
借阅方式既可馆内阅览,又可惜回家中。
古越藏书楼的办馆理念、方式和方法很快为社会所接受,受到广泛的欢迎。
古越藏书楼的创建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
1902年7月,清政府诏颁《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当附属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各种图书,以资考证。
”明确要求在学校设图书馆。
在这以后大量的公共藏书楼和大学图书馆建立起来。
1909年底,清政府正式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规定图书馆应“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土人检阅考证之用。
以广征精彩,供人浏览为宗旨。
”这是我国近代有关图书馆的第一次立法。
它的颁布,说明到此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已出具规模。
辛亥革命的胜利,对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中国近代图书馆(或称公共图书馆)向前发展,由萌芽走向兴盛。
整个发展过程前后大约经历了20年,即从1901年到1918年。
1912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
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4年,其馆藏已达40万册,其读者服务与书目工作的开展,使国立北平图书馆成为国内藏书中心和书目工作中心。
据1916年教育部公报公布全国共有图书馆260所,其中以独立图书馆命名的22所,以通俗图书馆命名的238所。
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
辛亥革命后,国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都着手建立图书馆。
19年后,这些学校图书馆分别延聘回国留学生担任馆职,重视新的科学技术书籍的收藏,制定新的管理条例与规定,采用科学分类法与编目条例,改变工作制度,方便读者利用,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中工作最富有生气、馆藏最为丰富、服务效果最显著的一部分。
1927年后,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
除国立北平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外,南京国民党政府亦于1928年筹建中央图书馆,1936年正式开馆,1937年藏书达18万册。
这一时期,全国各省市图书馆数量达到近代图书馆史上的最高峰,据第二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统计,1935年,全国各省单独设立的省市图书馆达34所,其中藏书量超过10万册以上的有14所,藏书最多的有浙江省立图书馆(32万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21万册)、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20万册);附设于民众教育馆的图书部达990所,其中浙江、山东、河北3省,每省均有100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