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名称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有效复习策略的应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高兴邦倪明课题所在单位泰州市第二中学开题时间2010年3月29日江苏省教育学会秘书处制“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有效复习策略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一、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1.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现状: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高考方案的变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不同以往的会考要求,它是高考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且从2010届高中毕业生开始,学业水平测试有一门达到A级者,参加高考时加1分,4门必修全达A级总分加5分。

必修化学学业水平测试也倍受重视,对学生进入高校的权重有一定影响,关键时刻能够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怎样提高必修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学科的复习效率,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针对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化学学科要求,从学校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化学课程的复习效率?这一个课题,值得我们作深入地研究。

高中选修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是新高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科特点和考试、录取模式的局限性,导致选择化学学科的学生人数偏少,且群体分化,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不容易达标,造成学科压力,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也受到打击,这更加激化了学科内部的竞争,怎样提高本地区本学校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的质量这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选修)有效复习策略的研究将使我们受益。

本课题相关文章较多,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课题将着重于课前准备策略和课堂教学策略两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对其他有关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将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考虑。

2.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有效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评价和测量理论,因此,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应用研究是我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的研究将会对相关的理论提供更加丰富和鲜活的案例,将会有效地提高化学学科复习效率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也将对其他学科的有效复习起到积极的影响。

3.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纲要性描述。

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

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98年第1期,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外,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也总结出许多模式,如冈特八大模式等,对我们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教学活动有各种要素,它们互相联系、分工合作而构成整体的教学关系,这就是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体现的是教学活动的要素组合,是教学活动的静态的形式;教学活动是有结构的,是教学结构的动态运作。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某种教学活动在千百次演化过程中,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即教学结构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这种教学结构便成了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是教学要素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

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如何安排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活动。

这样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对师生活动的不同安排就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乔伊斯和威尔的开创性研究形成了一个教学研究的新领域——教学模式论。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组织教学环境的基本结构和程序,即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动态地、有机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全局,同时,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或研究制定的对策和方略。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

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

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

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

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

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什么?1.研究目标:(1)整体提高本校学生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过关率和优秀率是本课题研究的显性目标。

(2)参加研究的人员通过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提高理论水平,逐步认识、选择和运用有效复习的模式,形成有效复习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

(3)认真研究学业水平测试的评价体系,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在原有教辅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课堂复习教学案和校本化测评练习,可以向同一类学校推广和辐射。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子课题:(1)近三年必修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对比研究(2)近三年必修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江苏考题的分类研究(3)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模式的选择与内容关系的研究(4)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和访谈(5)《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有效复习指南》的建立、使用、反馈和矫正(6)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有效复习课堂教学实施和典型案例三、怎么研究?1.课题实施过程设计:⑴前期准备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学习有关理论书籍,搜寻有关有效教学的文章和案例,选择适宜的教辅材料,确定研究课题。

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申报立项。

⑵实施研究2009年3月—2010年6月对比近三年必修、选修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对照选用的教材进行专题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形成典型教学案例;公开展示有效复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广泛的研讨,认证;在教学过程中,矫正教辅材料中不合理因素。

⑶中期总结2010年7月—8月总结反思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课前有效准备、课上有效复习、课后有效补救等系列策略。

⑷推广应用阶段 2010年9月—2011年6月出版《江苏省新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有效复习指南》将形成的化学必修学业水平测试有效复习策略,进一步优化,再循环运用到新一届高二必修、高三选修化学复习教学中。

⑸结题 2011年7—8月形成结题报告,8月结题2.研究方法:基于应用性质的行动研究——将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融为一体循环进行,不断矫正,螺旋式上升。

3.人员分工:组长负责策划和监督;主持人负责实施;全体组员负责各自研究子课题。

子课题研究分工:4.预期成果(1)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优秀教学案例集、校本化复习指南。

(2)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显著提高。

四、研究保障课题组组长从事化学教育工作近30年,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是泰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州市中学化学专委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参加过多种教材和教辅、教参的编写,是人教社高中新课程培训专家,参加过省会考命题和泰州高中联考命题等重要命题工作。

曾主持过第五期省级重点课题《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其成果获得省二等奖;主持的省教育学会十五课题《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研究》的结题报告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课题主持人和副组长都参与过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发表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水平。

各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教学骨干,有着饱满的研究热情和职业提升的需求,其中大多数都参与过市级以上课题研究。

本课题人员中有市教研员、教导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也有教育硕士,其中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5人,初级教师1人,层次比较全,结构合理,研究组织落实、分工明确,使课题人力和智力资源得到了保障。

该课题学校十分重视,经费按需支配,大部分由学校提供,其余部分由课题组自筹。

研究经费也能得到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