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启发式教学思想及其案例解读

启发式教学思想及其案例解读


从学生思维的角度来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强 度,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问应离目标远些。远离 目标的提问,具有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 达、引而不发的特点,因而更有助于主体的深层
认知参与。
如果这样的提问过于笼统,多数学生仍然没有思
路,再离目标近些进行提问,如此由远及近,最
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比如,在数学解题之后,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想 法”,这时学生的思考可能仍不着边际;接着问 “你能换一个角度考虑吗”,这时学生的思考就 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如果问“你能根据复数的意 义来解答这个问题吗”,这时就几乎告诉了学生 探究的思路。 一般而言,较难的内容提问时起点宜近些,较易 的内容提问时起点可远些。当然,内容难易是相 对于学生而言的,难易的确定应基于多数学生学 习水平的考察。
暗示不成再明讲,即使是明讲,通常也不应直
接讲授现成知识,而是应讲解预备知识和探究
方法。因为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明讲就意味着
“越俎代庖”,就减缩甚至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故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必须适度远离目标, 委婉而含蓄。所谓委婉而含蓄,指的是提问内 容的一般性与提问词句的简明性。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认为,他从来都没有教 给别人什么,他只不过是象一个灵魂的接生婆那 样,帮助人们产生自己的思想、观点。 苏格拉底在引导童奴小厮学习“比已知正方形的
面积大一倍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时,就是通
过步步反问使童奴最后陷入困惑的状态,使其自 知其不知,因而力求认知,以弥补自己的不知。 再通过引导性的提问,使其自己寻找到问题的答 案。(《柏拉图全集》)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 端而竭焉。” 即是说,孔子遇到有人向他提出问题时,他并 不立即表示自己知道很多,马上说出问题的答 案,而是首先从问者的疑难出发,让问者把自 己的意见说出,并通过一些补充性的问题来反 问,从问题的正、反两面加以反诘,借以激发 提问者进一步思考,弄清问题的性质和内容, 从而促使问者觉悟到合理的答案,很自然地引 出问题的结论。
概括起来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 “引导”,而“启发”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引导中的二重启发原理解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应通过启 发性的帮助来实现。 所谓启发性的帮助,就是要求教师设身处地站在 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懂得他们正 在进行的思维过程,逐步地诱导他们进行思维。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这种启发性的帮助应由易到 难,以符合认知规律;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这种启发性的帮助应由远及 近,以提高思维强度。
何谓“启发”呢?《论语·述而》中记载: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 词盖源于此。
宋代朱熹对此注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 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 意;发,谓达其辞。” 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弄 明白的时候,不要去点拨他;不到他想说出来 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
从学习内容的角度来看,提问应先易后难,逐步 深入,这样就能通晓义理;如果先难后易,效果 就会适得其反。《礼记·学记》指出:“善问者,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木,及其久也,相说 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启发性提问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 处的基本内容层级,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 循序渐进地深入思考。 比如,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在启发学生寻找解题 思路时,可向学生依次作出如下提问:它是什么? 它有什么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 的阶梯式的提问,来达到对学生启发和引导的目 的。
在图示中,横向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的,示意启 发应“由易到难”;纵向是从思维的角度来看的, 示意启发应“由远及近”。
具体而言,实线台阶表示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相 应的启发也应由易到难;虚线台阶表示启发由远 及近,思维强度渐次递减。 实线与虚线交叉“重叠”在一起,意欲表示:简 单、容易的内容在启发时,距离目标的起点可远 些,以提高思维强度;复杂、困难的内容在启发 时,距离目标的起点可近些,以节约学习的时间。
第七节 启发式教学思想及其案例解读
本节课要目 1.
启发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2. 3.
4.
学习引导中的二重启发原理解析
启发的适度性策略的基本方法 古代的《礼记·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 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意思是说,善于教学的人在于诱导学生,是指 引而不是强逼,是鼓励而不是压制,是启迪思 想而不是完全讲解或提供答案。 诱导而不强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会和谐; 鼓励而不是压制,教师教的容易,学生学的轻 松;善于启发而不是全都讲解或提供答案,学 生就会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关于“启发”在引导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也 为国内多数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有学者甚至认 为,启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启发的技巧 和水平可以有高低,但是无论如何启发都是必 须的,不进行启发甚至可以认为是教师的无 能。” 把“启发”作为教学的常态化要求,作为教师 必备的基本素质,这一认识是非常有远见的。
三、启发的适度性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首先应适度,不能过于直 白,也不能过于含蓄。启发的主要作用在于给 学生以暗示,以此来达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 导的目的。
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 行为、情境等,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人的心 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人们接受暗示者的某一 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从而 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的意义就在于教师不是直接
阐述知识,而是教师本人退居到暗示的地位,用 暗示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暗示性的启发主要由教师采用言语的方式来施授。 既可以言近而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话里有话 或弦外有音;也可以举一而寓三,一语而多关, 或进行迂回设问。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如此才能达 到暗示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