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第九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宿主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 遗传而来的、相对稳定、对任何外界异物具有的天然防御力。 •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特异性免疫):个体在后天与抗原物质接触 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免疫力。
一、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人体及高等动物对入侵病原微生物 的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黏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物理 屏障作用、皮肤和黏膜、泪液、唾液、胃液等分泌物的化学屏 障作用,以及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屏 障作用,以便抑制微生物的浸入,阻挡疾病的发生。
外毒素和内毒素特性比较
性质 产生菌 外毒素 几乎所有G+菌,少数G-菌 内毒素 几乎所有G-菌 结合在细胞壁上,细胞死亡释放 脂多糖复合物
细胞内部 胞外,分泌到介质中 位 化学性质 大部分是多肽
稳定性
毒性
不稳定,60℃以上或紫外线下 稳定,能忍耐60℃以上温度数小 易变性 时
剧毒致命,有的属最毒的化合 弱毒,一般不致命 物之列
• 根据宿主不同部位、不同组织对微生物的敏感性不同,可将不 同病原体感染宿主的途径分为呼吸道感染、消化管感染、创伤 感染、生殖道感染和垂直感染等。
• 免疫力:指机体识别并排除非自身物质的一种能力。 四、感染的类型和结果:感染的最终结局依赖于病原菌、机体免 疫力、外界环境三方面力量的抗衡。大体分为显性感染(出现明 显的临床症状)、隐性感染(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潜伏感染 (潜伏在寄主,一般不出现在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 力下降,病原体即被激活、繁殖,引起疾病,如结核分枝杆菌) 和带菌状态(病原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在机体中未完全消除, 继续存在于机体中,与机体免疫力处于一相对平衡的状态,如 慢性乙型肝炎)4种不同类型。
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以病原细菌的致病力为例,常以毒力 (指病原体的致病能力)表示。
• 根据细菌在引发疾病过程中的机制不同,将疾病分成浸染和中 毒两种不同的类型,因此病原细菌的致病力可分为浸袭力和毒 素作用两种。
1. 浸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 殖和扩散的能力。由病原菌的吸附与浸入、繁殖与扩散,以及 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等因素组成。 2. 毒素:菌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改变宿主细胞正常新陈 代谢、对宿主有害的物质。根据所产毒素是否可以泌出,可分 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主要类型。
四、特异性免疫器官
• 中枢免疫器官(一级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淋巴细胞 起源和成熟场所。
• 周围免疫器官(二级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阑尾等。 是淋巴细胞积聚并与各种进入机体的抗原接触的场所。
五、特异性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其前身(造 血、淋巴、单核、粒细胞等)。 • T细胞:通过细胞-细胞间接触直接与菌体细胞表面的抗原作用。 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和抗原受体等特异性的表面标志。
第九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非特异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 微生物的的感染与致病性
• 大多病原微生物浸染机体时,首先必须吸附到宿主的体表,然 后繁殖,产生毒素或进入宿主体内,致使宿主发生疾病。 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包括吸附、浸入、定居和繁殖等步骤。 (一) 吸附:具有特异性。细菌、病毒多通过蛋白质间的相互作 用而与宿主表皮细胞特异性吸附。 (二) 浸入:微生物吸附到机体表面后,进入宿主细胞内或深部 组织进行繁殖的过程。 • 浸入方式:通过菌体所黏附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诱导宿主细胞 通过吞噬作用将菌体摄入;或菌体细胞释放一种浸入素,诱导 通常不进行吞噬作用的宿主细胞变为吞噬细胞将菌体包裹摄入。 (三) 定居和繁殖:原始浸入的病原微生物必须要在宿主体内找 到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后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 死亡的吞噬细胞、组织碎片积聚就构成了炎症反应部位常观察 到的脓包。
三、非特异性分子免疫:包括补体、干扰素等分子。
(二 (interferon, IFN) :一组在机体内由某些白细胞和组 一) 干扰素 补体:一组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血液、淋巴和体液中的 织细胞经诱导产生的具有干扰病毒复制功能的小分子糖蛋白。 蛋白质。大多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被入侵微生物或抗原 与抗体复合物激活后,能协同作用杀死微生物细胞和病毒。 • 干扰素的产生和抗病毒机制: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干扰素基因 受刺激被活化,转录并产生干扰素释放到胞外,结合到邻近未 受感染的健康细胞表面,吸附有干扰素的健康细胞遇到病毒浸 染时即被刺激合成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蛋白的合成。
作用方式 高度组织特异性,神经毒性或 组织特异性不强,周身疼痛或局 心肌毒性 部反应
引起症状 不发热、不同毒素不同,常致 发热、痢疾、呕吐等 死
抗原性
举例
强,刺激抗体产生和免疫反应 弱,通常不引起免疫反应
肉毒毒素、白喉毒素、破伤风 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 毒素 等产生的内毒素
三、影响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因素:本身的毒力、病原微生物浸 入的数量、 病原微生物浸染的途径、机体的免疫力和环境。
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人体及高等动物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第 二道防线,包括吞噬作用和炎症反应。
(一)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识别入侵的病 原菌,将其吞食、摧毁,并最终将产生 的菌体碎片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1. 识别:吞噬细胞识别异己。
2. 吞食:吞噬细胞吸附到微生 物细胞表面,伸出伪足将菌体 包裹,当伪足两端相遇,就融 合形成吞噬体将入侵的细菌细 胞包埋。 3. 裂解: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形成吞噬溶酶体,来自溶酶体 的各种化学成分对菌体进行裂 解,菌体死亡。 4. 排出:菌体被消化裂解后, 吞噬溶酶体和细胞膜融合,将 未能受到损伤、微生物感染时,嗜碱性粒细胞和 巨大细胞就释放出组胺等炎症因子,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和微静 脉膨胀,增加血液量,使得受伤部位发热、发红、肿胀和疼痛, 并使吞噬细胞激活吸附到血管内皮细胞上,变形、挤压、穿过 血管进入到周围组织中,通过吞噬作用处理入侵的微生物细胞 或组织碎片的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