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设计习题第一章:概述1.工厂设计的基本概念•工厂设计的含义:是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协作,将一个待建项目,用图纸文字和表格详细说明,然后,由施工人员完成的工作过程。
•工厂设计过程的特点:是针对具体任务,将多学科技术进行有机组合的过程,是在同一目标下,进行集体劳动和创造的过程。
•工厂设计的主要容:工艺设计、总图运输设计、机械设计、自控仪表设计、土建设计、公用工程(给排水、供电、采暖通风)设计和工程概算预算等。
2.高分子材料加工厂建设的四个主要阶段•1、立项阶段(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2、工程设计阶段(基础设计、施工设计)•3、施工阶段(设计代表工作阶段)•4、开车验收阶段3.项目建议书是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编制任务书的依据,其主要容包括:•①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②产品需求初步预测;③产品方案和拟建规模;•④工艺技术方案(技术来源、原料路线、生产方法);⑤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的供应;•⑥建厂条件和厂址的初步选择;⑦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措施;⑧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⑨项目实施规划设想;⑩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设想;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4.设计任务书主要容:①编制设计说明书的依据(上级领导机关确定拟建项目的文件)。
②建设规模、生产方法、产品规格和产量。
③厂址和占地面积。
④工厂构成和劳动定员。
⑤原材料规格、燃料种类及供应情况。
⑥水、电、汽等动力的主要规格及来源。
⑦与其他工业企业的协作关系(主要指交通运输)。
⑧设计分工和进度要求。
⑨施工单位和建厂期限。
⑩投资估算和要求达到的经济效益5.可行性研究主要包含哪些主要容?工业可行性研究的容•①总论:说明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此项目的必要性和意义,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围。
•②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说明拟建项目中产品的国外现有生产能力,国外市场需求预测;进行价格与产品竞争能力分析,拟建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合理建设规模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老企业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
•③原材料及公用设施情况:项目生产中所用原料、辅助材料、化学药品、燃料的种类,数量、主要技术规格、供应来源以及水、电、汽等公用工程的数量、规格、来源和供方式。
•④厂址选择和建厂条件:说明拟建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和能源供应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厂址方案的比较与选择意见。
•⑤设计方案:项目的构成围(指包括的主要单项工程),技术来源。
主要技术工艺和设备设备选型方案比较。
引进技术、设备的来源国别。
设备的国外分割或与外商合作制造的设想。
包括全厂总体布置,其他公用设施的考虑等。
•⑥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调查环境现状、预测对环境的影响。
•⑦生产组织:劳动定员情况。
•⑧拟建项目的实施计划:包括勘察设计,设备订货与制造,工程施工和安装,调试和投产时间,拟建项目实施进度方案。
•⑨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包括各单项工程及外部协作配套工程的资金估算和建设资金总额,生产流动资金的估算,资金来源与筹措方式。
投资估算误差一般不大于10%。
•⑩产品成本估算:包括原材料消耗定额、价格、各种费用的定额标准、折旧、税金、利息及总成本与单位成本估算。
•⑥经济效果评价:包括财务评价(主要是计算项目的部收益率和资金回收期)、敏感性分析、国民经济评价和评价结论。
6.简单扼要的写出完成一个工厂设计的主要步骤?工程设计的阶段划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厂的设计可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两阶段。
设计阶段的划分,一般按工程的大小,技术的复杂程度,设计水平高低等因素而定。
•对于塑料单一产品的生产厂,因为工艺路线和操作过程比较简单,有成熟的工厂作参照,可采用一段式设计。
•对于化学纤维厂,一般采用两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供筹建单位的主管部门进行设计审查之用。
在初步设计审查通过之后,便成为下一阶段进行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初步设计的主要容包括:•设计依据和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条件和原则;•厂址概况,工厂总平面图的布置及原则,厂外运输方案;•车间组成和设计分工,生产能力,产品方案;•设备特征及数量;•原材料及水、电、汽等公用工程用量,规格及来源;•主生产车间,辅助车间,生活福利设施建筑物及构筑物的设计原则,厂区供排水,“三废”治理,环境保护的设计原则及方案;•供电、供热系统的设计原则,采暖通风设计原则;•劳动组织和定员;•综合概算基建投资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施工图设计的主要容包括:•施工图设计是工厂设计的最后阶段,把初步设计的容进一步具体化。
•这一设计阶段的成品是工艺设备布置及安装图,管道设计图,建筑、结构等有关专业的施工图,供电、供水等各有关专业的设备,管线施工,安装图及必要的文字说明,以及工程预算书等。
•施工图设计的成品是施工,安装部门进行施工和安装的唯一依据。
第二章:厂址选择1.厂址选择的原则是什么?①服从政府的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基本建设程序。
②合理利用土地,既考虑不占和少占耕地又要照顾到后续发展空间的需求。
③充分利用地区的有利条件,注意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建厂的基本条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应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
④注意选址的自然条件,避开洪水、地震等灾害多发地区。
⑤注意保护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尽量减少对生态、自然风景的破坏和影响。
⑥重视对三废处理场地的确定,防止对周边产生不良影响。
2.说明厂址选择的程序。
厂址选择工作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工作阶段,现场工作阶段和编制报告阶段。
一、选厂前的准备厂址选择工作阶段属于建设前期中可行性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编制项目建议书阶段可以开始选厂工作,选厂报告也可以先于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但仍应看作是可行性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厂址选择经常由领导部门组织建设、设计、国土资源、勘测等有关单位,组成选厂小组到现场实地调研,然后做出合理的厂址方案,通过方案会审,编制选厂报告,提供上级批准。
选择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厂址选择的一个较好的做法。
园区企业之间在生产上可以协作,同时还可把动力设施、辅助设施、行政办公等生活设施分别按公用独立区的原则规划,从而可节约用地,减少基建投资和生产管理费用。
开始选厂工作首先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搜集同类型工厂的有关参考资料,选厂指标的主要容是根据计划任务书要求估算。
二、现场踏勘现场踏勘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厂址选择的主要技术条件调查研究和搜集技术资料,具体落实厂址条件。
通过资料的整理,确定建厂的可行性。
在踏勘中应取得当地政府部门对踏勘和建厂两个方面的支持。
同时也要对铁路、公路和航运进行调查。
确定最佳的运输方式。
三、编写选厂报告根据踏勘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把几个厂址的自然情况和与建厂有关的情况编写成选厂报告。
对可供比较的几个厂址方案进行简单叙述,推荐其中一个作为该厂厂址。
3.在厂址选择中要收集哪几类资料?搜集同类型工厂的有关参考资料搜集技术资料也要对铁路、公路和航运进行调查,确定最佳的运输方式。
提供工程地质及水文的分析资料。
气象资料4.怎么样理解对地面的坡度要求?P13页答:选择合适的地面坡度,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缓坡地形,减少土方量;利用地形高差设置高位水池﹑高位卸台灯,节约动力消耗,方便运输:还有就是方便排除雨水,利于防洪。
自然坡度一般4-5%为宜。
5.简要说明选择厂址的核心条件。
答:1生态条件2环境影响3社会经济条件4基础设施条件第三章总平面设计1.总平面图要包括哪些容?总平面可包括以下容①生产建筑:包括由原料加工到成品包装等各主要生产车间。
②辅助建筑:为生产车间服务的车间,如实验楼、生产设备维修车间等。
③仓贮设施建筑:包括原料、成品、燃料以及其他备种材料的仓库或露天堆场。
④行政建筑:包括全厂的行政福利建筑,如办公楼、食堂、俱乐部等。
⑤动力建筑:如供应蒸汽或热水的锅炉房,供应各种气体的站房,如煤气站、氧气站、压缩空气站等。
⑥运输设施:铁路、道路、水运码头、机械化运输设施。
⑦工程技术管线:给排水、供电、压缩空气、热力管线等。
总平面设计的容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厂区总平面布置;②厂区竖向布置;③厂区工程管线综合;④厂区绿化,美化。
2.厂区平面布置的技术要求容是什么?生产要求:从原料进厂到经过生产加工制成产品出厂的完整生产工艺流程,是总平面布置中应当重点考虑的主要方面。
总平面布置首先应满足生产要求,做到流程合理,负荷集中,运输通畅。
安全要求:在总平面布置时必须满足防火、防爆、卫生、环保等安全要求。
采取的主要方法如下。
根据生产性质及组成部分的火灾危险性,工艺生产车间、仓贮设施、生活福利设施等;结合自然条件(如气象、地形等)尽量减小危险因素的影响围;保持一定的安全防火距离,减轻危害程度防腐蚀要求:高分子材料加工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和使用具有化学腐蚀性的介质,它们散发到大气中或渗遇到土壤里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在总平面布置中要对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自然条件及地下水位、流向,土壤颗粒成分与渗透性等地质条件进行了解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满足防腐蚀要求。
在总平面布置时,尽量缩小腐蚀性介质的影响围,以减少危害。
主要的措施如下:①要把可能散发或排除有腐蚀性介质的车间布置在厂区或街区的下风向和地下水流的下游,对排除的腐蚀性介质进行处理后排出。
车间长轴方向尽量与主导风向垂直或成45。
左右的交角。
②散发腐蚀性气体、粉尘的车间、仓库等设施与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除满足防火、卫生等规定外,尚应考虑防腐蚀的要求,适当增大间距或增加防护措施。
③对贮存腐蚀性液体介质的贮罐区、仓库、装卸站台场地和能引腐蚀的邻建(构)筑物,均应做耐腐蚀处理。
并设排除介质的设施,发生事故时不能使其任意疏散。
④对运输腐蚀性液体、气体的管道应尽量集中布置,架空设置时,支承在专用的管架上。
4.发展要求发展要求:在总平面布置时还应考虑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
总平面布置应该对发展予以充分估计,合理留有发展用地。
对近期建设要尽量集中,远期发展要朝向厂区外围,从小到大逐步发展。
对于满足发展要求的布置原则可以归纳为:近期集中,远期外围,自向外,由近及远。
3.写出计算场地利用系数的公式,说明公式中各符号的含意。
P14页4.管线布置有哪些要求,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①应满足生产使用的要求,力求短捷,方便施工和维修。
②管线宜直线敷设,并与道路、建筑物的轴线以及相邻管线平行。
干管应布置在靠近主要用户及支管多的一边。
③尽量减少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铁路、道路的交叉,当交叉时,一般设计成直角交叉管线敷设。
④应避开露天堆场及建(构)筑物的基建用地。
⑤除雨水、下水管外,其他管线一般不宜布置在道路下面。
⑥易燃、可燃液体及可燃气体管线,不得穿过可燃材料的结构物和可燃、易燃材料的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