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
【摘要】目的通过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银杏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3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银杏叶提取物低、高剂量组,灌胃给药14天后建立下腔静脉血栓动物模型,计算血栓抑制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大鼠血栓湿重和干重(p<0.01),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
结论用渗漉法制备的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抗血栓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9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92-02
随着对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证实银杏叶提取物对多种疾病有确切的治疗作用,尤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被广泛开发应用。
本实验用渗漉法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并通过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银杏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从而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主要药品和试剂银杏叶(购自辽阳银杏基地)、蒸馏水、生理盐水、无水乙醇、丙酮、戊巴比妥钠。
1.1.2主要器材及物品渗漉器(沈阳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提供);
spss10.0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等。
1.1.3动物sd大鼠30只(体重250-300g),雌雄各半,由沈阳医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scsk,辽2003-0016)
1.2实验方法
1.2.1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按正规流程操作,制备银杏叶渗漉液,再旋转蒸发回收得浸膏,用丙酮溶解,冰水浴下超声波分散,室温静置24小时,过滤后挥发丙酮,即得银杏叶粗提物。
1.2.2建立下腔静脉血栓动物模型
1.2.2.1实验分组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雌雄各半。
即生理盐水对照组、银杏叶提取物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实验前禁食24小时,不禁水。
1.2.2.2给药方式每天早晚各1次灌胃给药,共14天。
①低剂量组:将银杏叶提取物用生理盐水调成1.0mg/ml,按20mg/kg/d剂量。
②高剂量组:将银杏叶提取物用生理盐水调成2.0mg/ml,按
40mg/kg/d剂量。
③生理盐水对照组:将生理盐水按照20ml/kg/d 剂量。
1.2.2.3模型制备每天给药前称重,再定量给药,并计算平均食物摄入率。
在各组末次给药1小时后制作模型。
麻醉大鼠,开腹分离下腔静脉并结扎,2小时后结扎下方2cm处夹闭血管,纵向剪开,用滤纸条仔细吸去血管内血液并观察有无血栓形成。
若已形成血栓,则取出立即称重即血栓湿重。
将湿血栓置于恒温箱中干燥20
小时后称重,为血栓干重。
1.2.2.4计算血栓抑制率:
血栓抑制率=正常组血栓质量—给药组血栓质量正常组血栓质量x100%
1.3数据处理用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2实验结果
银杏叶提取物高、低剂量组血栓湿重抑制率分别为47.6%和
23.6%,血栓干重抑制率分别为50%和9.4%,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
高、低剂量组血栓湿重和干重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见表1。
3讨论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叶,银杏叶提取物中富含天然的药理活性成分黄酮苷和银杏内酯,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这些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由血栓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常见的急性心机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发生发展的最后途径均为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一个涉及血管、血液和血流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病理过程,而血小板聚集及多种细胞因子均与血栓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迄今发现最强的血小板集合诱导剂[1]。
银杏内酯是天然的paf受体拮抗剂,具有高度的专属性,能减少血小板黏附,引起血小板异常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促纤溶作用[2]。
其中银杏内酯b是花生四烯酸诱导
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a2形成的弱抑制剂,活性最强。
本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大鼠血栓湿重和干重(p<0.01),高、低剂量组血栓湿重抑制率分别为47.6%和23.6%,血栓干重抑制率分别为50%和9.4%,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
结果进一步证实银杏叶提取物能显著抑制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抗血栓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杰,段秋华.银杏内酯b-来自古老植物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j].大学化学,2010(增刊):114-117.
[2]孙碧云,杨景林,陈雪英.杏丁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加重期血小板凝血及纤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