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美学的中和美
邵悦佳
【摘要】以“ 和” 为美, 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 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
诗礼乐对达到“中和” 美的审美境界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孔子的文艺审美也时刻透露出他的“中和”美观点。
【关键词】中和美,孔子
中和美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
一般认为,中和之美指的是一种内部和谐而又温柔敦厚的特定艺术风格。
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中和”的概念,学术界对孔子“中和”思想原则的认定,其实质是根据孔子“中庸”思想推演而来,并进而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的“中庸”原则在美学上的具体运用。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本文主要论述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中和美。
关于中和, 《礼记》有一段阐释: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礼记·中庸》给“中和” 思想下的这个定义, 是对儒家“中和” 观的经典概括。
“喜怒哀乐” 是人的情感表现, 在它们尚未表现出来时, 是人的一种适中的内在本性。
然而, 蕴于体内的情感总是要发之于外的,这是人之常情。
“发而皆中节” , 这就是儒家主张的情感的抒发要有节制,只有保持一定的“度”,才能达
到和谐的美。
首先孔子认为诗礼乐对达到“中和” 美的审美境界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中提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2(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一)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说明在孔子那里,《诗》与乐虽可合而为一,但其文化功能各有侧重,具体表现在“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都是修生养性,调节人的性情的法则,“ 诗” 和“乐” 都直接表现着人的思想情感。
“礼” 与“乐” 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礼” 即仪式, “乐” 是原始仪式的组成部分。
在原始仪式中, “礼” 是主体部分, “乐” 是受礼节制的。
而致“和” 的标准就是“礼”。
《礼记·仲尼燕居》: “礼乎礼! 夫礼所以制中也。
”陈戍国谓: “‘制中’ ,就是相称,就是‘所处’ 妥善。
”3(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所谓“相称” ,是指与“礼” 相称,在孔子看来,“中” 的标准是“礼” ,与“礼” 相称即为“中”。
” “ 礼” ,并不是指一般的仪节规范之礼,而是指与人的情感生活相统一的内心原则。
礼节是使人与人之间有区别, 即分别上下、长幼、尊卑的标准。
礼乐的作用, 最终都可以归之为“和”,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人的行为时刻要以礼为原则。
礼乐可以用来节制人的欲望,调节和引导人的感情,从而把人的情感控制在一个适中的范围内, 即不能太过份,不能走极端。
要“发而皆中节” ,使情感处于中和状态。
这也正是“中和”之美所追求的。
其次孔子的文艺审美方面也透露出他的“中和”美观点。
他要求在文艺作品中把各种不同的或者对立的因素恰到好处地统一起来,不要使某一因素太“过”,某一因素“不及”, 也就是说,他认为艺术作品应当是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符“中庸”之道。
具体说来, 他要求艺术作品在其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上遵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过犹不及的”中和原则。
这典型地反映在他对《诗经》的评价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纯正的,都是符合儒家的中和美观点的。
孔子对《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
评价是在强调“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情感”。
(4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 [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 其中的男主人公初次向“淑女”求爱而“求之不得”时,情感是悲哀的,但哀情并不过度,只是“ 寤寐思服服” 、“辗转反侧”而已,并无害于中和,这就是“哀而不伤”。
当他终于求得“ 淑女”情感是欢乐的,但乐情也不过度,只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而已, 也无害于中和,这就是“乐而不淫”。
《礼记·经解》记孔子语曰: “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子认为一个诸侯国如果民风温宽厚, 这是用诗进行教化的结果。
而所谓诗的温和宽厚,就是指作者写诗时要和颜悦色,情性柔顺,只能微言讽谏,不能激烈过火。
孔子将“温柔敦厚”作为“诗教”加以大力提倡,。
这些便是孔子文艺审美方面体现的中和思想。
中和是儒家所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从孔子对诗、礼、乐的态度以及他的文艺审美倾向可以看出孔子追求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和”之美。
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对人格这种“中和”之道始终“一以贯之”,垂范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