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砂土分类

砂土分类

土的分类粘性土的野外鉴定,粘土:如果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毫米的细条;亚粘:若能搓成1一3毫米的细条;亚砂土:可以搓成球,搓不成小于3毫米的细条;砂土搓不成球。

碎石的划分砂土的划分粘性土的划分土类肉眼鉴定特征(表4)其野外肉眼鉴定方法见表4。

如有的介于二者之间,可定出中间名称,待颗分后统一岩性名称。

对各种砂、土类在岩芯描述时为了工作方便,可将岩性名称简用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来代替,如粘土(N)、砂质粘土(S N)、粘质砂土(N S)、粉土(F t)、粉砂(F)、细砂(X)、中砂(Z)、粗砂(C)、卵石(Lu)、砾石(Li)、未具体定名的砂用S。

(1)含有机质或淤泥质时,不论沙层或土层,可定名为有机质或淤泥质某某砂或土。

(2)在确定堆积物名称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同成因标志和结构构造特征。

尽量能把说明成因及结构构造的特点反映出来并加冠词于岩性名称前面。

如含砾中粗砂、混粒中细砂、云母长石砂(云母、长石含量大于15%)、有机质粘质砂土、淤泥质某某土、泥炭层、含泥某某的砂、含砂的某某土等。

反映结构构造特点的还有如具混粒结构的混粒土、混粒砂、具不同胶结方式的胶结砂、钙化层、薄板(片)、鳞片粘土等。

(3)有的反映某某集中矿物的定名,例如:某某矿物的砂、土或某种物质层。

根据特殊色亦可参与定名,例如:蓝灰色砂、锈黄色砂、紫色砂等。

1、颜色的描述堆积物的颜色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沉积时的古气候环境和后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某种成因上的特征。

因此,在颜色的描述上,必须认真观察、分析、描述。

不但要注意堆积物的原生色、主要颜色,而且注意堆积物的次生色(如色带、色斑、色条、色点)和具特殊成因环境下的特殊色,以及色的过渡带和混杂的描述,找出颜色的系统规律。

(1)对原生色(或叫基本色)的描述:原生色是指堆积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本色,颜色沿岩层上下表现定物,与层理一致。

在描述时:①应分清主要基本色与次要基本色,以及主要色和形容色。

基本色和形容色:基本色放在最后,形容色放在前面,例如:灰黄色带棕,灰是形容色,黄是基本色,棕是次要的基本色,三者合称为主要色。

②应描述岩层本身与上下层颜色变化程度和接触关系,是渐变或明显变化。

对具有地层对比标志的颜色,不论厚度薄厚,均应突出描述。

③对于沙类:其颜色取决于砂的矿物成分和砾石成分的本身应着重对不同矿物或是砾石颜色的描述。

(2)对次生色(有的称之浸染色)的描述:次生色:是指堆积物后期变化形成的颜色。

区别于原色的地方是岩芯纵向破开面上颜色分布杂乱无章,穿插不同的岩性层。

①对次生色亦应分出主次,把主要的次生色放在前面,把次要的次生色放在最后,如某种颜色地层具灰绿色及锈锰染,灰是形容色,绿是主要次要色,灰绿均为主要的;锈锰染为次要的次生色。

②应把次生色和各种浸染色的浸染方式(分布状况),加以说明,例如斑点状、团块状、条带状、网状、脉状、沿孔洞、裂隙充填等,同时亦应把其在堆积物中所占的比重给予量的定性说明,一般用浸染的面积比岩层断面面积所占多少来表示:少量10%;中量10-30%;大量30-50%;大于50%为层。

常见到的浸染色有锈锰染、灰绿染、蓝灰染及血红色斑等。

(3)对杂色的描述:具有多种颜色的地层,无法分辨基色时,称之为杂色。

如各种色调以斑点状出现时则称为斑杂色。

在描述杂色时要把各种色调都写清楚,不要只写一个(杂色)了事。

(4)岩芯的湿度对颜色影响很大,描述的原则以湿色为主,如岩芯已风干则描述中需要注明如灰色(干)。

(5)实物比拟定名:一般惯用于物体自然色来比拟定名,如砖灰、砖红、桔黄、栗色、杏黄、血红、米黄等。

但不论用何物比拟定名,切忌不要把一些别人不易认识,比拟不太明显的东西来命名,以免造成颜色描述不清的结果。

(6)基本色序中常见的颜色名词:经河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观察在第四纪堆积物中,所见到的色序(依据基本色主要色)从上到下有以下五种类型。

各色序中常见的颜色名词分列如下:1.灰色色序—灰、深灰、浅灰、黑灰、蓝灰、黄灰、褐灰、灰白等;2.棕色色序—黄、深黄、浅黄、灰黄、棕黄、红黄、褐黄、锈黄等;3.棕黄色序—棕、深棕、浅棕、黄棕、灰棕、红棕、褐棕、紫棕等;4.红色色序—褐红、棕红、棕红带紫、红棕显紫、锈红、鲜红、紫红等;5.紫色色序(多出现在新第三纪地层中)—紫、浅紫、深紫、灰紫、紫红等;2、结构与构造结构构造是反映堆积物成因环境的一项重要标志,因此在对其描述时,应作详细观测分析,进行其特点的描述。

⑴结构:①对土类结构应指出它的密实程度,粗糙情况、成岩化、固结、胶结及其程度并应注意其他特殊结构,如黄土状结构。

1)密实程度:一般分疏松的、较致密的、致密的三种。

疏松—岩层松而易碎,但成型体,颗粒之间孔隙大,在粘砂与林滤层类土中,都具此种结构。

较致密—岩层成形,颗粒间肉眼可见小孔隙。

多见于砂粘中。

致密—肉眼难以见到孔隙,多见于粘土中。

2)粗糙情况:一般分粗糙、细腻。

在描述时应指出形成粗糙及其物质成分,分布状况。

3)成岩化程度:一般分半成岩化、成岩化。

4)固结程度:可分为微固结、半固结、固结三类。

微固结—可用手指捏碎。

半固结—可用手掰开。

固结—用锤子砸开。

5)胶结程度:分为微胶结、半胶结、胶结三种。

在描述时应指出胶结物质成分。

在土类胶结中多为钙质胶结。

6)黄土状结构:它是一种特殊结构。

②对砂类层结构,除应指出它的松散、固结外,更应指出它的分选性,特别应指出含泥量百分数,级配分布情况,含砾成分和大小,有无下伏层混入的土类团块。

1)松散程度:一般分松散、较松散、紧密三类。

松散—成松散状。

较松散—稍经扰动便可松开。

紧密—用手掰或掷之于地即可裂开。

2)根据均质程度(主要指含泥量)分:质纯、较纯、不纯三类。

质纯净—不含泥和很少含泥,其含泥量<3%质较纯净—含少量泥,其含泥量3-10%(可定名为含泥某某砂)质不纯—含多量泥质或含多量土类团块,其含泥量10-20%(可定名为泥质某某砂)。

③胶结砂类结构:一般胶结物质有泥质、钙质、矽质等,其胶结程度分类和鉴定方法见土类阐述,对其结构形式可分下列六种胶结类型,即基底式、孔隙式、薄膜式、接触式、斑点式(凝块式)、孔隙薄膜式,但一般采用其中三种类型:1)基底式—以胶结物为主,沙粒悬浮在胶结物之中,砂颗粒彼此不接连;2)充填式—有的叫孔隙式胶结,砂颗粒彼此接触,胶结物充填在孔隙中。

3)接触式—胶结物只在砂颗粒接触的地方,部分在孔隙中。

⑵构造在堆积物中(主要指土类)的构造大体有:团粒状、砾状、柱状、短柱状、凌柱状、板状、片状、块状、碎块状、鳞片状、贝壳状断口等。

各种层理、裂隙、龟裂、孔洞、压力面(裂隙面)等亦均属构造。

诸如上述构造均应进行描述,尤应特别注意对层理的描述。

①层理:一般常见的有水平的、倾斜的、波状的、交错的、等四类。

按其单层可化分为:大层理(单层厚度大于10厘米)、中层理(3~I 0厘米),小层理(1~3厘米)及微细层理(小于1厘米)。

土层中常见层理以水平、波浪状的微细层理居多,砂层中常见的层理以水平、倾斜及交错层理居多。

在描述时应首先观察层理类型,然后描述层理的各种特征。

如层理的厚度层的成分及结构和颜色的情况,层的清晰程度(是明显或不明显),组成层理沉积质点排列的空间性及包裹体在其中的分布情况等。

②孔洞及压力面的描述:孔洞有虫孔气孔、动穴和根孔等。

描述时应说明它们的形状大小、方向、角度、充填物质。

对压力面应量出它们的倾角和说明它们出现的组数,裂面上有无擦痕,亦应说明其内充填物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应注意在描述孔洞之同时应特别注意古土壤。

③团粒状:形如混杂的药丸,在颗粒之间有褐色条痕,孔隙及植物根痕。

在描述时应观察说明团粒大小及分布情况。

④斑块状:岩土中含有明显的另—种岩土碎块,描述时应描述碎块的岩性特征和直径大小。

3、成分:(1)粒度成分:观察各种粒度成份的含量,直径大小及其磨园程度,分选程度,并指出数量上的比例以及岩石的名称。

(2)原生矿物成分:描述其矿物名秘、颜色、形状、大小、含量及风化程度等。

(3)次生矿物:如锰、石膏、芒硝、盐晶等。

应注意描述其产状、晶形,分布特征,如层状、散晶状等。

(4)胶结物成份:如地层中含分散钙,对钙质含量可用10%浓度稀盐酸滴试,根据起泡强弱程度判断地层钙质含量,一般土中含钙情况分三种:含微量钙质(滴酸微起泡);含中量钙质(滴酸中等起泡);含大量钙质(滴酸强烈起泡),如滴酸不起泡。

说明地层中很少或几乎不含钙质。

在滴酸时应滴在岩层新鲜的,肉眼看不到钙质集中的地方。

4.结核、包裹体:描述以下内容:(1)颜色(2)成分:是钙质、锰质、泥质、还是其它物质等。

(3)形态:即形状(斑点、豆状、球状、姜状、块状、条柱状等),大小和表面性质(如风化、磨圆、溶触等)。

(4)内部结构;层状、同心圆状、放射状、致密状等。

(5)分布状况:分散、密集群生、单个、裂隙充填、水平、垂直、断面浸染等。

(6)与围岩接触关系:明显接触、渐变接触、并观察和层理关系。

(7)数量:以断面上所占面积比例估算,分级如下①砂量:<10%②中量:10-30%③大量:30~70%④结核层:>70%5、化石:在堆积物中,对动植化石的研究,最确定地层时代,堆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古地理条件—个重要标志。

—般常的植物化石有碳化的及氧化的各种叶子,碎屑及树枝根系等。

动物化石有软体类化石(螺类、蚌类、蜗牛等),脊椎动物骨头及牙齿化石,个别地方还可以见到微体的介形虫、有孔虫化石以及海相软体化石(蛤类、毛蚶、蛭子及螺类化石)及鱼类化石等。

岩心描述应注意寻找化石及对其印模的详细描述。

(1)化石的种类及名称:对其种类应尽量细定。

(2)化石的数量:可按岩芯断面上出现的个数和0.5米岩芯长度内出现的化石个数,来确定化石的含量。

偶见~分层段内仅偶而零星出现,少于2个;少量~分层段内零星出现2~4个;中量~横断面中可见2~3个;大量~横断面中见3个以上(3)形状大小:对动物包括壳的厚薄和饰纹等,对植物化石应表示其长度和粗细。

均可采用毫米长度单位。

(4)保存状况:说明是化石,还是印模,说明石化程度,化石颜色保存完好程度或是碎片等。

(5)化石在沉积物中的分布情况:是个别分布或是生物群堆积;是成层或杂乱;是均匀分布或零星散状或问断状并描述它们与地层之间的关系。

(6)化石生前活动遗迹。

(7)当化石的某些特征上下有显著变化时,应对过渡地带的岩性做全面的认真的研究。

6、与下伏岩层的接触关系:对于两层之的接触关系,要注意观测进行描述。

沉积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渐变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冲刷接触。

对于有关沉积层的成团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除了对—般岩性的描述之外,更应该对厚度薄的特殊夹层与特殊色层进行描述,因为它们代表着一定的沉积成团特征。

(1)渐变接触:堆积物的粒度、颜色、次生颜色、结构构造均有变化,但均呈过渡形式,没明显界面,这说明当时为连续堆积,环境条件没有什么交化,只是水动力条件发生了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