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珠海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冲刺模拟试题 (4)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珠海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冲刺模拟试题 (4)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冲刺模拟试题04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

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

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

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

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

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

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

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

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

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

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

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1.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冀字伯卓。

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

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

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

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

冲帝又崩,冀立质帝。

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

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

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

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

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

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

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

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

冀不欲令与宾容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

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

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帝由此发怒。

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祖之半。

散其苑囿,以业穷民。

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注】①寿:人名。

全名为孙寿,是梁冀的妻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裁.能书计通“才” B.商以让.冀退让C.融自刺不殊.死D.讽.洛阳令收考授暗示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3分)①少为贵戚,逸游自恣②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③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④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

⑤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⑥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冀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B.扶风人士孙奋空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C.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D.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

(5分)(2)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8.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令人拍案叫绝,请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俗世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这种特点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2)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3),。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4),。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俄罗斯妈妈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

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

“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

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

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

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

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

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

她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

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

”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

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

”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