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

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

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

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

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 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 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 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 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

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 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 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优化、整合各类资源, 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

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 并加强检测、监督和管理。

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地区, 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 提高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地质灾害、电力、交通、城镇环境、重点工程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各县市区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

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

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 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经常开展预案演练, 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 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九)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完善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

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

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街区、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 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建立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组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 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十)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

加强人工增雨、防
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素质, 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 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十一)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

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后。

根据需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积极主动予以应对。

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加强查险排险科学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 并及时上报灾情。

认真落实减灾救灾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 确保灾区生产
生活秩序稳定。

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
的作用。

(十二)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重点抓好烟叶、高山蔬菜、柑橘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增雨防雹作业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
施建设。

四、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
(十三)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体制。

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 灾害易发地区要延伸到村、社区、学校和企业。

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建设、铁道、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
旅游等部门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真正形成防灾减灾的工作合力。

(十四)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

各地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十五)增强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
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

加大对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尤其要采取多种形式, 切实加强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教育
, 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