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关系的理解

对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关系的理解

对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关系的理解
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资本论》的蓝图,也可说是拟好了图、已经勾勒出来的《资本论》,马克思在此手稿中第一次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通过对此概念的描述,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劳动解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此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飞跃,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手稿》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手稿》。

马克思肯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产生的根源是异化劳动,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状况,它贯穿于整个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最终随着私有制的扬弃使得异化劳动彻底消失,实现劳动解放。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社会经济基础方面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时指出:“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个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从对这个概念的分析表明,可以看出马克思肯定了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是外化劳动的结果,这种关系还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且马克思私下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状况,它贯穿于整个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最终随着私有制的扬弃使得异化劳动彻底消失,实现全人类的劳动解放。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关系
1、,它概括了劳动异化的三种主要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劳动异化现象的基础上,采用逻辑的方法,从劳动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把以前的抽象的异化理论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因此,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都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并且利润与工资,地租与工资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异化劳动也必然导致财产的私有,资本、地租就是私有财产的直接表现。

也可以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

2、马克思在揭示异化劳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与私有制的关系。

异化劳动,即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其本质就在于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劳动,是一种对立的、敌对的力量。

对象化转化为异化,也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支配的对象的数量就越少,他受自己产品的统治就越厉害。

二、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决定了私有制的产生根源于异化劳动
活动的产品即私有财产是分工的结果,也显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制。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普遍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来分析私有制发展的高级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从中得出异化劳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

特殊性总是寓于一般性之中,原始形式的异化劳动虽然只是个别形式,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决定了它必然早于私有制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劳动发展的产物,也既是马克思后来指出的是“劳动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过来,私有制产生之后,它又加剧了劳动的异化。

三、私有制的扬弃有助于创造财富并最终消灭异化劳动,达到劳动的本真状态。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丰富的私有财产不断的性质改变而成为社会财富,也就逐渐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和必要,必将被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

同样,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扬弃,人们再也没有必要使得自己的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劳动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异化劳动也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所淹没。

人类真正回复到劳动的
自由状态,劳动成为人的快乐的源泉,劳动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社会、自然也会因人类劳动的自由、平等、快乐而更加和谐。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l】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3):8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13】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

相关主题